不要告诉别人父亲不写信(父亲不写信原文)
在1949年中国解放以前,农村的士地是私有制,田土是能买卖的,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开始实行的分田地到户制那样,每家每户都按国家标准划分到
在1949年中国解放以前,农村的士地是私有制,田土是能买卖的,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开始实行的分田地到户制那样,每家每户都按国家标准划分到有田土那时候的农民有土地的来源是:有的是靠祖辈开荒辟土然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的是自己开荒得来的;有的是家境好的去花钱买家境很穷困的人家的地或者不愿种地的人家的地,买得多,他家的田土就多。
而那些没有地又贫穷的农民就只能去地多的人家做长工来获取收入了那个年代的农业技术不发达,粮食产量很低,如果在稻谷播种到谷穗成熟的期间遇到天气过旱或过涝,还有自然灾害(如蝗虫灾和其它病虫害)多,粮食收成会更低,会出现去年的粮食吃完了而田里还是青苗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在1910年4月,在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由于处在粮食青黄不接的时节,韶山一带闹起了粮荒,饥民们组织起来“吃大户”上篇文章我们说过毛泽东的父亲拥有的田土不少,又是做稻谷生意的,所以有一次饥民们劫走了毛顺生准备运往县城售卖的一批大米。
毛顺生气得要命,而毛泽东并不同情父亲,但也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不对
毛主席的父亲 毛顺生在这年,一个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从外地回到韶山,毛泽东很钦佩他,常去听他讲各地见闻,特别是康有为、梁启超为首领导维新变法的故事这期间,毛泽东读到一本十几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书,作者是郑观应,书里讲社会要改良,毛泽东非常喜欢。
就这样毛泽东通过常听李漱清讲各地见闻,他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今中国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书籍《盛世危言》毛泽东也不愿自己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十七岁了,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圫父亲本来打算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可是他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愿望更迫切恰好在这时,表哥文詠昌告诉他,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在讲授新学。
他听了很动心,便先后请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劝说父亲毛顺生听后,觉得儿子进洋学堂也许是件有利的好事,就同意了一九一〇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当时他的激动心情是何种程度我们能想像得到。
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主席的母校——湖南湘乡县东山小学堂旧址东山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同旧式私塾相比,它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在这里,毛泽东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新皇帝宣统已在朝两年。
此时他依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来帮助他毛泽东这时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中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上面,没有在思想启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办的刊物在内地也不能公开流传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刊印《新民丛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
湖南又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梁启超曾主讲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要从维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启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清朝康有为的画像《新民丛报》已经在一九〇七年停刊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时,表哥文詠昌曾借给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订本他读了又读,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来,还写下一些批注在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
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主张以英、日为楷模进行立宪变法,是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梯。
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的《新民说》深入接触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主张从“变化民质”入手来寻求社会改革的途径这个思路开五四时期主张改造国民性的先河,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持续了较长时期,他以后组织的新民学会的会名显然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开始注意中国以外的事情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事情后,非常羡慕他从同学萧子暲(即后来的著名诗人萧三)手中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
古代俄罗斯国的首位皇帝——彼得大帝一九一一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长沙是湖南的省城。
这时,中国已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湖南是革命党人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反对清政府的宣传特别激烈驻守长沙的新军也越来越倾向革命初到省城,十八岁的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得多了,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
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后来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
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者当中的一个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楚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这多少透露出他少年时代就具有的那种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风格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了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立即举义响应一位代表还到湘乡驻省中学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讲演,二十多年后毛泽东仍记忆犹新:“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
”他自己更是兴奋异常,觉得正在进行的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待发的时候,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
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在当兵期间,他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把每月七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了解时事政治他读报读得十分认真,以后成为他一生的习惯。
有一天,他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其实,当时他所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毛泽东却很有兴趣,和士兵们讨论,还热情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
可是,反应很冷落,只有一个人回信表示同意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袁世凯通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
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他一共当了半年兵他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
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看来,关于救国之道,他继续沿着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路子在思考这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还批给其他同学“传观”毛泽东觉得这种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不久,柳潜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读完后,收获很大,愈发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毛泽东对他认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的。
他断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
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他几乎一一读过,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
又一个半年过去了毛泽东虽然认为自己的自学生活“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因为他遇到了难题:父亲不支持他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拒绝继续供给费用同时,他寄居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了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
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这时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来设计自己的未来,而对人生的选择似乎还处于徘徊状态。这时,他已是不乏阅历的快满二十岁的青年了。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学到了吗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龙应台儿子安德烈现在从事什么行业)
开学了,再读一遍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
-
居然可以这样眼界与读书(眼界与读书的文章分析)
选择读这本书,是一种无意之举,看了这本书的书名,莫名有兴趣,就从图书馆借回来一读,貌似我很多时候选择的书目都是如此随性,这种随性,有意…
- 没想到拔掉那颗蛀牙 阅读答案(拔掉那颗蛀牙的深刻含义)
- 奔走相告谦卑的人有福(谦卑的人有福读后感)
- 这都可以99分的苦恼(99分的苦恼短文答案)
- 硬核推荐99分的苦恼(99分的苦恼短文答案)
- 原创独立宣言起草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