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笔记整理)
在长沙,他读到了《民立报》,被孙中山关于革命的报道鼓动起来,跟同学相约一起剪辫子,还在学校里贴出了人生第一张大字报。
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向往革命,参加当地共和军1911年春,毛泽东走出韶山,考入湘乡驻省中学,从此开启了一个天地更为广阔的人生在长沙,他读到了《民立报》,被孙中山关于革命的报道鼓动起来,跟同学相约一起剪辫子,还在学校里贴出了人生第一张大字报。
1911年10月22日,辛亥革命的军队夺取长沙,毛泽东参加了当地的共和军,去继续完成推翻清政府这场伟大的事业
民立报除了吃饭买水,毛泽东把军饷几乎都用来订报纸,每张报纸的四面他都一字不漏地看完他第一次看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感觉这是拯救世界的最好的方法,他急切地跟士兵们讨论社会主义,但没几个人理会他,这让他很有挫败感,同时也对旧军队的"兵油子"失望透顶。
辛亥革命老照片继续读书,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毛泽东认为他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便退伍回长沙继续求学4月,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但是半年后,就因课程太少而规则太多退学了。
接下来的整个冬天,他每天都去变化座落在浏阳门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中午买两块米糕充饥,直到关门才出来他读到了严复翻译的许多重要西方思想著作,诸如《物种起源》《原富》《名学》《社会契约论》《天演论》,尤其是《天演论》,对他影响特别大。
长沙浏阳门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但是,父亲毛贻昌不同意他自修,并拒绝继续提供费用1913年春,他考入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谢觉哉、李达、田汉等等。
杨昌济给他们上修身课,鼓励他们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毛泽东经常到杨昌济家里去讨教,顺便蹭顿饭吃大概就在饭桌上,认识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杨昌济照片结伴苦修,才干得到同学认可基于共同的信念,毛泽东身边逐渐地聚集了一批同学,有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陈章甫、罗学瓒、夏曦等等,他们常开玩笑,称自己是"栋梁之材"他们实践孟子的教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们经常游过湘江,到橘子洲头开展各类活动在寒假当中,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也脱掉衬衣,说这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他们高声叫嚷,说这是风浴;在已经下霜的日子,他们还露天睡觉。
在这个年龄,议论女性通常是重要的话题,可是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没有时间谈情说爱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毛泽东的才干得到认可,2017年6月,"一师"进行人物互选,400多名学生投票,选出各方面杰出的学生,毛泽东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得票最高,尤其是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方面得到的评价相当高。
青年毛泽东形象深入民众,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17年暑期,毛泽东和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外出"游学",仅靠作诗写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作盘缠尽管风餐露宿,两人仍然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在去梅城时,他们在河堤上过夜,找到两块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一棵老树上,说这就是衣柜在游历中,他们谈政治,谈社会,不乏争论毛泽东认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太重,所以人们缺乏民族情感,未来理想的国家中,儿童应由国家来抚养和教育。
萧子升也认为把儿子当作家庭私有财产是错误的,但儿子不能完全属于国家,夸大国家观念和夸大家庭观念一样是有害的他们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萧子升照片1918年4月,毛泽东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和世界,学会章程要求一言一行都要有目的,不议论身边琐事,不狎妓,不赌博,不纳妾,反对不良行为学会最初有13人,后来发展到70人,大多数是优秀学生和进步教师,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成员,比如刘少奇、任弼时、王若飞。
新民学会成员在长沙合影明确方向,将来要在政治上发展1918年夏,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了那时,杨昌济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有许多青年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留学毛泽东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好,便和蔡和森发动湖南省进步青年参与这一运动。
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积极很高,就连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虽已年过40岁,也放弃了教职,志愿赴法8月19日,毛泽东带领湖南赴法青年到达北京,做赴法前的准备工作但毛泽东本人选择留在国内,首先是因为他没有钱,第二是他语言不过关,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他明白自己是个行动者,将来要在政治组织上发展,而非出国留学,追求学问。
赴法勤工俭学时的徐特立10月,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进入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此后,他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同时,他开始跟杨开慧约会,这时的杨开慧已经17岁了,长成了一个婷婷少女。
爱情,让毛泽东很快就改变了历来标榜的不婚主义
杨开慧照片再回长沙,为当年求学生活激动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毛泽东在韶山周围组织了20多个农会,引起了地主们的仇恨,要求把他抓起来。毛泽东不得不离开韶山,回到长沙。
1924年前后的毛泽东照片9月,他重游岳麓山、橘子洲,回忆起1911-1918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写下了一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毛泽东说,秋高气爽的日子,他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荡,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他要问:这苍茫大地的兴衰由谁来主宰?他曾经和同学们携手结伴到这里游玩,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那时,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他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强劲有力;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凝结着毛泽东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打下了他对民族、国家命运关注与求索的烙印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一篇读懂孔乙己(孔乙己的长衫是什么意思)
最近,“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配有导语:“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鲁迅小说《孔乙己…
-
一看就会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翻译简短版)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译文、赏析:千古名篇,人生必读
- 学会了吗僻静的近义词(僻静的近义词是啥)
- 万万没想到城南旧事好词好句(城南旧事好词好句摘抄100字)
- 一看就会望北哨所(望北哨所是哪个地方)
- 墙裂推荐鱼我所欲也翻译(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翻译)
- 万万没想到飘扬的近义词(穿戴和飘扬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