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邺城(邺城是现在的哪个省)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定都邺城,这是邺城首次作为都城出现在历史中,此后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邺城始终作为国都和北方第
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定都邺城,这是邺城首次作为都城出现在历史中,此后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邺城始终作为国都和北方第一大城市而存在。
与长安、洛阳延存至今不同的是,邺城自隋代以后便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后人只能从枯燥的史料中了解到,邺城古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那么邺城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在彼时长安、洛阳尚在的情况下,仍能够脱颖而出呢?。
在冷兵器时代,一座城市能够发展到国都级别,必然与其优越的城防不无关联,而邺城南临漳水,西靠太行,山川环绕,沃野千里,乱世之中本就是枭雄争霸天下的王业之地。
东汉末年,适值群雄并起之时,占据青、冀、幽、并四州的袁绍率先将大本营建立在邺城,官渡一战败于曹操之后,河北之地因之易主此时洛阳已被董卓焚毁,天子居于许昌,曹操环视天下,唯有邺城城高池深、水运通达,加上此前袁绍多年经营,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于是很自然地便把自己封国的都城选在邺城。
然而邺城真正的高光时刻却始于南北朝时期,西晋灭亡之后,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各种政权此起彼伏公元308年,后赵石勒攻破邺城并放火将这座军事重镇付之一炬,但在定都襄国之后却后悔不已,因为后者的军事政治作用实在比不上邺城,于是着手在邺城旧地重建新都。
其继任者石虎迁都邺城并大力扩建,最终促使邺城成为与长安、洛阳不相上下的大都市可惜石虎为人残暴,其养孙冉闵推翻后赵建立冉魏,都城依然选在邺城
进入南北朝之后,骑兵作战逐渐成为战场的主流,而定都邺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可以封锁进出太行山的骑兵通道绵延的太行山脉将河北大地与山西高原隔离开来,沟通两地最多的是被称为“太行八陉”的八条通道,邺城正好位于滏口陉的东出口。
而滏口陉又恰恰是最利于大规模骑兵行军的一条,前秦灭前燕走的是滏口陉,后燕灭西燕走的同样是滏口陉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权臣高欢把持了东魏朝政,在将朝廷移至邺城的同时,还把洛阳的四十万百姓一并迁移,邺城瞬间成为北方第一大城高欢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而自立,是为北齐,此时邺城与北周的都城长安分别位于东西城市群的榜首。
公元575年,北齐在于北周的对决中落败,北周武帝宇文邕攻破邺城,长江以北再次归于一统,而对于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邺城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安定的因素
从定都邺城的政权来看,从曹魏到北齐均不是大一统王朝,他们之所以选择邺城更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一旦天下安定之后还是要回归长安、洛阳这种传统的王者之地北周武帝死后,年幼的北周静帝继位,杨坚得以大权独揽,此时朝廷位于长安,但邺城依然是国都级别的城防规模。
为反对杨坚专权,屯驻在邺城的尉迟迥登高一呼,河北之地瞬间便不复为北周所有,杨坚迅速调兵平叛
尽管叛乱最终平定,但邺城的潜在威胁还是令杨坚心有余悸,于是在斩杀尉迟迥之后,杨坚下令迁民毁城,不过真正导致邺城湮没于历史的并不是杨坚,而是其子杨广邺城南邻漳水,从曹操时代便多次疏通水利,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浚,邺城的漕运相当发达,但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得以绕过邺城而直达北方,邺城失去了翻身的本钱,随着时间的流逝便逐渐被人遗忘在了史书当中。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墙裂推荐破阵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拼音版原文)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豪情万丈,是豪放派宋词的典范,用普通话去读虽然押韵,但不是特别准确,现在以客家话读音为准…
-
快来看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兰溪市“温暖的旅程”未成年人亲子读书活动由中共兰溪市委宣传部、兰溪市文明办、兰溪市教育局主办,兰溪市新华书店协办,至今…
- 越早知道越好傅雷(傅雷家书读后感)
- 难以置信满江红古诗(满江红古诗背景故事简介)
- 新鲜出炉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几年级的课文)
- 这都可以鹊桥仙(鹊桥仙朗读音频)
- 怎么可以错过伤仲永(伤仲永的寓意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