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闻一多(闻一多怎么殉国的)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让人们惜而哀之,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广为流传。这是哗众取宠的故作惊人之语,还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考证呢?
又是一年一度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夏至端午节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让人们惜而哀之,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广为流传千百年来,人们都坚定地认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从而有了五月初五端阳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
可是,有一个观点横空出世——屈原没有自沉汨罗江这是哗众取宠的故作惊人之语,还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考证呢?
屈原汨罗江自尽屈原年轻时学识渊博、见识高远,深受楚怀王信任,被任命为任左徒、三闾大夫当官期内,屈原章明纲纪,举贤任能,改革政冶,联齐抗秦因为在外交上与楚国腐烂皇室阵营产生分歧,屈原遭受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郑袖等的嫉妒、污蔑,最后造成 与楚怀王的生疏,被赶出郢都,放逐异地。
后来,秦王嬴政想要统一中华、横扫六国,派秦国名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城,屈原知道后,伤心欲绝,于是就投汨罗江自尽了有人说屈原是因为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的;有人说屈原因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与志向,只有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而殉道自杀;有人说屈原曾忠心劝谏楚怀王,可是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想用“尸谏”的方法唤起君王的警醒;。
也有人说屈原为维持清正高尚的品行,保卫自身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化,带著不绝的缺憾,愤然投身于汨罗江中……
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说法可是不论怎样,这些纷繁驳杂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前提下的不过有些人并不认同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说法屈原在诗歌中虽然多处提及“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不毕辞以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等想要投江的念头,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实施了自尽行为而说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都是距屈原在世之时已有百余年之久的贾谊、司马迁等人在书中的记载。
这些记载都是通过流传在百姓口中的故事得知的,在这以前的百余年历史中并无记载屈原投汨罗江的只言片语就连和屈原关系甚密的宋玉,也没在《九辩》等著作中提及,更未见于楚国史书中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记载的关于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显得过于简单而草率;而贾谊谪居长沙时,愤懑而忧郁乃作《吊屈原赋》以自解:“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又似乎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说贾谊、司马迁等人在书中的记载未必可信
屈原要投江自尽的想法至于民间会产生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首先是屈原在诗歌中反复提及要投江自尽的念头,善良的当地百姓出于对屈原的景仰和同情,相信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的这也符合了百姓对心中洁身自好、清正刚毅的屈原下场的认同和希望。
另外,据学者考证,在屈原创作完《悲回风》(这是屈原的绝笔之作)之后,就去世了,葬仪采用巴族传统的船棺水葬,但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部,靠近江西省的地方,当地百姓对巴人的船棺水葬原本毫无所知;因此,当地人见到屈原死后使用的船棺葬时,又联想起了屈原要投江自尽的想法,便误传为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
不管屈原是不是自沉汨罗江而死,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不幸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爱国诗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没有失败而是极大地成功了他用生命咏唱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被千秋万代的华夏子孙所铭记、所传唱。
总结他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知、所纪念——端阳节赛龙舟,不就是对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闻一多语)的最好铭记吗?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墙裂推荐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李白)
咏诵同一事物的诗可能不止一首,比如唐朝诗人就曾写过两篇登鹳雀楼和两篇庐山瀑布诗,这四首诗水平都是不错的,但为什么只有两首名扬天…
-
原创书名号的用法(多层书名号的用法)
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4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4. 1 句号4.1.…
- 快来看颠三倒四(颠三倒四猜数字)
- 太疯狂了登高杜甫(登高杜甫原文朗读)
- 不要告诉别人阖家幸福(阖家幸福图片大全大图)
- 墙裂推荐诸葛亮传(诸葛亮传在哪里拍摄)
- 原创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