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奔走相告张兆和(张兆和是谁)

大凡女子下嫁男子,常理上讲容易出轨的多是女方,但现实深处,往往都是女方被出轨。历经千难万难将女神张兆和追到手后,沈从文出轨了文艺女青年高青子。

奔走相告张兆和(张兆和是谁)

 

大凡女子下嫁男子,常理上讲容易出轨的多是女方,但现实深处,往往都是女方被出轨这样的结果,是人性的必然结局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作家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也终究没能逃过这种人性历经千难万难将女神张兆和追到手后,沈从文出轨了文艺女青年高青子。

所不同的是,通常遭遇这种背叛后,男女双方的结局多是: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可沈从文和张兆和虽在此后有过磨合,却终是相守着过完了一生当张兆和得知两人的情事时,她刚刚生下长子沈龙朱不久且尚在医院,这一年,是1934年,他们结婚刚刚一年。

对于任何一个女人而言,丈夫在自己为他辛苦分娩时出轨,从情感上来说,这样的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原谅的此时,沈从文刚刚成名,沈从文的研究者认为,他一生的成就都离不开妻子张兆和的影响的确,沈从文之能真正出名,始于他婚后创作的这部名叫《边城》的小说。

期间,多有张兆和的影响和支持男人有钱易变坏,男人有名了,也易变坏这话,几百年来都未有过变化这个写下过最动人情诗的男人,终因情感出轨做了最薄情之人只一转眼的功夫,昔日他死缠烂打、哭着喊着要娶的女人便由“白月光”变成了胸前的“饭粒”。

是沈从文善变,还是情感本身出了问题答案是两者都有其实,从沈从文新婚时写作悲剧《边城》时,他们的感情问题就有了初显正常逻辑下,新婚当是最幸福甜蜜时,可此时的沈从文却写了一部史诗般的唯美悲剧这种不合逻辑引发了沈从文亲友和读者的不解,有人直接发问到:。

“是在什么情绪下写成这个作品,也不大明白我写它的意义”沈从文没有作答,只在后来的《水云》中作了交代,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沈从文的被压抑的梦无疑来自婚姻,而他在婚姻里的压抑则来自他的自卑心理。

张兆和对于沈从文而言是女神般的存在,除了身高上两人差不多外,其他的各项条件里:“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都高出沈从文太多:“他出身农家,她生出自安徽四大家族(包括李鸿章)之一的张家;他文化低,她自小受到最好的教育;他身材瘦小、容貌平平,她姿容俊秀,气质过人……”

在这些之外,沈从文还比张兆和大了整整八岁将张兆和之嫁给沈从文形容为“凤凰落入鸡窝”,一点儿不为过但很久很久以前,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就说了:“九如巷的四位小姐,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生”叶圣陶看准了,即便是委屈下嫁,九如巷的三小姐张兆和也丝毫不会在婚内对丈夫及家人有任何嫌恶。

相反,她的言行举止尽显世家风范,相夫教子、伺奉老人、团结邻里,在这里之外,她还照顾着沈从文那刁钻的妹妹小九小九是沈从文最小的妹妹,她虽出自农家,但由于自小被父母兄长娇惯,她娇蛮任性,经常给哥嫂出各种难题。

可张兆和对这个妹妹却一直隐忍迁就,正是这个妹妹最后还在哥嫂迁居北京后追随而去这一住,就是15年对于这个妹妹,沈从文有时候都很恼,何况张兆和!张兆和之所以一直迁就,只因为她内心的善良和身为大家女子的素养,当然也因为她不想让丈夫为难。

张家极富,光良田就有近万亩,张兆和幼年时,他们家里的八个孩子都分别有各自的保姆、奶妈照顾所以,娘家时,张兆和只需读书,从来十指不沾阳春水那时的张兆和,住的是深宅大院,吃的是极考究的玉食,穿的是订制的罗裙,就连脚上蹬的,也从来是极讲究的最新款。

相比其他权贵人家,张家还有一个最特殊的地方:她家的保姆、干干(奶妈)都有文化这样长大的张兆和在没逃过沈从文的“死命追”后,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呢?沈从文家在湖南凤凰,因为沈从文作品的关系,这个地方如今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可在当时,这里却属于风光很好,民风淳朴的落后、边远地区它比之张兆和从小长大的苏州九如巷,真真是云泥之别两人初结婚时,张兆和原以为父亲会反对,但结果父亲却并未反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于是,张兆和按照事先的约定通知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两人结婚了,但如世人所料:因为沈家家徒四壁,所以他们婚礼极其简单结婚当天,他们的新房内四壁空空,沈从文和新娘子张兆和只拥有一册王羲之的《宋拓集王圣教序》字帖,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没错,是张兆和带来的。

在明知道家境很差的情况下,或许是为了避免出彩礼钱的缘故,沈从文一开始便主动提出:不要嫁妆张家是大户,自然尊重男方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沈从文若肯要了这笔嫁妆,张兆和婚后的日子也不至于那么清苦毕竟,以张家的实力,随便三瓜两枣,就够改变很多了。

可沈从文愣生生没让要,这点张兆和虽不解却也没坚持,她猜想是丈夫心里清高的缘故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因为张兆和的勤俭,沈家却也能过得去但这代价是深重的,她没有新衣服,没有新鞋子,也不能烫头发,每日吃粗粮,喝清茶,床单坏了补一补……。

自然,以前凡事都有人伺候的张兆和还要挽起袖子伺候一家子的生活,粗活、累活,张兆和学得很快孩子出生后,事情便越发多了,多到她连盘头发的时间都没有于是,她索性剪了这样的忙碌下,张兆和自然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自己形象,也会少了和丈夫卿卿我我的时间。

沈从文对此很是不满,他曾不止一次地要求她“留长发”、“穿高跟鞋”、“讲究穿戴”,张兆和却并不理会其实,张兆和不是不理会,是没法理会一个男人,在家境贫寒的程度下,还要昔日的闺秀保持原来的优雅同时操持所有家务、伺奉老小。

尘世里,谁都做不到张兆和,也做不到

随着张兆和的改变,沈从文那渴望浪漫的心便开始不满他似乎忘了,女人的优雅和美丽,需要时间和金钱和爱的呵护才能保持他只知道:她跟以前不一样了“婚前那么美丽迷人,怎么娶到家里,就变了个人?”婚后不久,沈从文就开始各种不解。

这种不解,来自于对张兆和的不了解,也来自于他的:“只懂风月不懂真正生活”沈从文和同时代的很多男人一样,把家务事视为女人的理所当然,觉得那都是极其微小的事他忘了,如果嫁给门当户对的男子,这些绝不是她需要亲自操持的。

她忘了,大小姐操持这些,比寻常人更难在埋头创作之余,沈从文内心的不满迅速滋生女神张兆和的形象,在他心里慢慢坍塌每个男人都想要风情、浪漫的女人,文人沈从文更是如此这些从来容易,因为这都是女人骨子里就有的东西。

昔时,张兆和能吸引到全校那么多男子的追捧,自然,她的魅力要比寻常女子强很多倍可是,风情浪漫从来与柴米油盐互相冲突这意味着,你如果需要她打理繁琐的生活,她势必就得放下风情至少,在挥动锅铲时,她不能穿丝绸旗袍,一来不方便,二来会沾染油烟污了绸丝,三来,实在不合时宜。

所以,沈从文的要求是过分的但最过分并不在此,沈从文的最过分在于:他只怪妻子破坏了婚姻的美感,却丝毫察觉不到这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写给张兆和的情书里,沈从文的爱浓得化不开:“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写出这样美丽情诗的沈从文,能打动张兆和是情理之中毕竟,女子都觉得,只有真正爱了,才能写出如此的字句何况,这样的情书,他一写就是不下五百封然而,心里的爱涂抹在纸上容易,但心里的爱要拿出来并落实到生活里,却就不那么容易了。

有时候,会说情话的人往往不会付出爱,而会付出爱的人,却往往不会说情话两者都擅长的,是情圣无疑张爱玲曾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柴米油盐吃饭睡觉这些琐事上,便是不能长久的爱情”这话表面是说爱情需要生活磨砺,其实它真正的意思却是在说:。

“如果人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不会表达爱,这爱便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不可靠,因为没落实到柴米油盐的爱,多是全凭想象和内心演绎,而非真正的感情升华而成的爱。

沈从文想象力极其丰富,这点,和多数文人一致这本是优点,可一旦这丰富想象力与柴米油盐相交,那事情就严重了“她的手竟然满是油污,衣服上有孩子吐的奶!”这在普通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到了想象力丰富的诗人这儿,就是破坏美感,甚至破坏感情的存在了。

曾经有一位文人曾说,有一天,我看到妻子牙齿上有一小片韭菜,从此,我对她就爱不起来了大文豪李敖跳起来喊:“胡因梦(台湾第一美人,他前妻)竟然便秘,在马桶上憋得脸通红”文人多情,却也薄情文人的爱,听来是死去活来的浪漫,但那经常只是“听来”罢了。

婚内的沈从文痛苦极了,但他的痛苦全因他自己而起而张兆和的痛苦,却是沈从文给的,而他给了这痛苦后还浑然不觉沈从文将这痛苦写进了小说里,也将这痛苦诉说给了后来的情人高青子在倾诉中,在后来与情人的密会中,沈从文的痛苦似乎减轻了。

他家里有为她操持一切的她,婚外,有给他风情、浪漫的她通常,男人出轨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打死不承认;一种是全盘交代沈从文自认为率真,于是,在好友林徽因的劝说下,他选择了后者他将自己对高青子的爱恋,一股脑地告知妻子。

沈从文和林徽因以为:坦白可以换来“从宽”,但他们似乎忘了,张兆和是个极其清高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可以吃凡尘的一切苦,却独容不下背叛何况,张兆和在这段婚姻里本来就已经满腹委屈后来,张兆和负气带孩子回了娘家,沈从文着急了。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行为对妻子造成了伤害沈从文并不想离婚,对他而言,高青子只是灵魂层面的“爱”,他绝不会就此抛下妻子、孩子沈从文多少觉得,这便是负责任,这便是对得起张兆和,“你看,我虽然在婚内遇到了“真爱”,但我依旧没有抛弃我的婚姻、我的责任。

”这逻辑,能让女人跳起来破口骂,可在沈从文那里:它却是通的任何事情从来都是有代价的,沈从文为他的出轨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代价便是:他和张兆和后来虽在一起,但她对他始终有了隔阂,这隔阂,敏感的沈从文察觉到了。

沈从文的出轨,终究成了他们婚姻里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裂缝,这裂缝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合可偏偏,就在它快要愈合时,沈从文再次去碰他最初,沈从文与高青子相恋后,在林徽因、金岳霖的劝导下,他与高青子划清界限、哄好妻子回到了家庭。

沈从文与林徽因可两年多后的1937年,在沈从文前往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时,因为高青子也在此处任职,两人再次死灰复燃第二次得到丈夫与高青子相恋的消息时,张兆和正带着几个孩子在家里忙活此时,他们的长子沈龙朱年仅3岁,而次子沈虎雏则刚出生不久。

同样的伤害,以同样的方式重来试问,这伤害世间有哪个女子能承住?坚强如张兆和,她也没能承住这一次,她彻底崩溃了,只因为:这些年,她为这个家付出得太多,她对这个男人承受了太多张兆和的委屈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至始至终,她没有任何对不起沈从文的地方。

无论是从证明、侧面还是从斜切面看,张兆和都只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贤妻张兆和为这段婚姻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所有,可最终,她换来的,却是他与同一个女子接二连三的出轨后来,张兆和曾公开承认:“高青子长得很漂亮”。

这话听来云淡风轻,但谁知它内里掺杂了多少玻璃渣子或许是畏惧昆明城的流言蜚语,或许是再次有心回归家庭,沈从文提出要张兆和带着孩子们一起从北京到昆明来在交通尚不发达且正值战乱的年代,沈从文写信让妻子带着几个孩子跨越无数省来他的城市。

这在沈从文看来是他的高尚,他觉得妻子在身边了,自己就能抵挡住高青子和流言蜚语了可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带着三岁孩子和刚出生婴儿的张兆和而言,是个怎样的要求啊张兆和拒绝了,但她没说理由,她从来寡言,这甚至也是沈从文眼中的“缺点”。

张兆和虽然未曾讲过拒绝去昆明的理由,但是个人便能知道:一路的颠簸、风险是一方面,不想面对再次出轨丈夫也是一方面此时,错的是沈从文,出轨是错,不替妻子设想是错可此时沈从文却生气了,他生气的理由看起来理直气壮:你不肯来丈夫所在的城市,肯定是身边有人了。

人说,自己是怎样的人便会怎样想别人,这话被沈从文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他心里,外面的诱惑多大,她肯定也是禁不住诱惑,在两人分居时和别人好上了于是,他气鼓鼓地提笔写到:“即或是因为北平有个关心你,你也同情他的人,只因为这种事不来,故意留在北京,我也不忌妒、不生气,因为一个好端端的人也会发疟疾,何况被人爱或者爱人。

”沈从文这信,分明是无端猜测,但这无端猜测,却因为他自己的经历而被放大了毕竟,他自己都信不过,都对婚姻不忠了,又怎能去相信别人呢这样的猜测,是沈从文为人的结果,也是他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和自卑的作用这些都是沈从文的弱点,但他的弱点却变成了“他弱他有理”。

张兆和看到这样的信自然是气恼的,但她考虑再三后还是回了一封信,在信里她写到:“你说的这些话,我不爱听 , 以后不许你讲你脑筋里想的全由于太忧郁的缘故,以后再写那样话我不回你信了”这封信以后不久,考虑再三后,张兆和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和杨振声的女儿从北京出发前往昆明。

多年后,沈龙朱在回忆这段过往时说:“1938年,我们路途经青岛,到上海、中国香港、越南海防,再乘火车到昆明。”

只短短一句话,沈龙朱便将他们这一路的艰辛描绘了出来这个路线,正是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的教授南下到长沙、昆明的路线这条七转八转的路,张兆和和孩子们走了整整三个月途中的艰难,张兆和只字未提,但世人却都能猜到。

妻子到来后,沈从文又惊又喜地发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很大了尤其龙朱,他已经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了,而虎雏也出落得分外惹人怜爱了当然,另一方面,因为长期分开的缘故,孩子们对这个父亲也多少是生疏的更让沈从文心底难受的是,刚刚到昆明,张兆和便提出将不和沈从文住一处。

沈从文知道,张兆和心里膈应,她连西南联大四个字都不想看到,更别提让她日日住在此处了随即,拗不过妻子的沈从文只得由着她搬到了昆明市玉龙堆四号从此可以看出,张兆和人虽到了,却也并未原谅沈从文这个坎,这一次,没那么轻易过去了。

张兆和的到来促成了高青子的主动退让,她意识到,在这段拥挤的感情里,再耗下去,除了把青春耗尽,她不会有其他结果1941年2月,张兆和到西南联大两年多后,高青子离职,之后她嫁给了一个工程师自此,沈从文轰轰烈烈的出轨经历也终于宣告终结。

沈从文彻底回归家庭,可张兆和却并没有接纳归来的丈夫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两人虽未离婚却也并不住在一处或许是怕了的缘故,这以后,依旧年轻的张兆和再未给沈从文生过一儿半女如果子女是福气,沈从文的福无疑被就此“折”了。

但沈从文晚年叨叨自己没女儿时,他是否想过这一切,是谁种的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沈从文对高青子的激情终于褪去,他开始归于理性地去思考自己和张兆和的感情越是理性思考,他越深刻意识到自己对妻子伤害的深重可一面,沈从文心里满怀对妻子的愧疚;另一面,他却又以高青子为原型写了一部关于他和她的爱情小说《看虹录》。

写完这部小说后,他还在结尾处写到:“我在写青风,聊斋上那个青风,我要她在我笔下复活”一个“青”字便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何况小说那贯穿整个小说的隐隐情欲这些,张兆和最初并不知道,可最后,伴随着对沈从文这一作品的批判,张兆和要不知道显然太难。

这对于张兆和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刺激尤其,当他因这些批判而受苦并导致全家一起受牵连时,张兆和心里的难受更加难以言说张兆和不是个喜欢哭诉的女人,她从来是独自吞咽痛苦吞下的痛苦多了,流下的泪多了,人看起来就冷静了。

张兆和的冷静在沈从文看来是极大的冷漠,他备受煎熬这以后,或许是被批判得怕了,或许是为了惩罚自己的过错,沈从文封笔了写作对于文人而言,是最佳的发泄通道当这个通道无端端被堵上后,沈从文的抑郁情绪越发严重了不久,沈从文的抑郁转为了精神分裂,很快,他便被送往了精神病院。

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自杀了,他先是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随后又喝了一些煤油……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终究捡回了一条命。

这以后,沈从文被送出了精神病院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兆和动身离开了家名义上,她去了华北大学深造,实际上,她是怕刺激沈从文,也怕刺激到自己,她还没做好面对他的准备这段曾以传奇为开头的婚姻,走到这样的地步,沈从文懊悔不已。

任何人,从来没有同时去向两个方向的能力,那样除了让人跌倒,不会有其他结果跌倒中踉踉跄跄爬起后,沈从文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错了为了挽回张兆和他彻底改变了自己,他转了行,去北平历史博物馆做了普通员工在这里,此时因批判被万人指责的沈从文一心扑在了文物研究上。

这之外的时间,他全部用在了妻子身上,或许是怕他抑郁症再发作,或许是出自内心的良善,或许,是后来的苦难太多的缘故,张兆和终究恢复了和丈夫的关系沈从文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张兆和姐姐去看望被惩罚打扫女厕所的他时,他吸溜吸溜地从口袋里掏出张兆和给他的信喊着:

“三姐给我的信,第一封信”此处的第一封信,究竟是他写情书时张兆和给她回的,还是他们关系破裂后她第一次给他回的?答案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此时的沈从文开心极了,像个得了最大奖励的老小孩这期间,支撑着沈从文走过磨难的,是张兆和无疑。

他曾那般对她,她却还是他的依靠但张兆和终究未全然原谅沈从文,即便后来时间冲刷过一切一个女人,若心里有隔阂,是断不可能全身心爱的,所以年老后他们虽然相依相伴,但却并不似相爱的模样张兆和如新婚时一样照顾着沈从文,但她却并不懂他,是她不够智慧还是欠缺了解,答案是:她心里的隔阂阻止了她去懂他。

而懂,真正的懂男人,才是全然的对男人的爱张兆和对沈从文很好,她照顾他,她为他各种隐忍,她也担心他的才华未得到施展,但她的好离爱始终差了一点,这一点,谁也帮不到1988年,沈从文病危,弥留之际,他拉着张兆和的手说:。

“三姐,我对不起你!”

这几个字,便是沈从文的最后遗言能让他如此介怀,想来,是因为他知道:她心里一直介怀,因这介怀,他离得到她的爱,终差那一点爱,是全然的拥抱离去时,沈从文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那种全身心的爱沈从文离世多年后,张兆和才彻底懂了他,她说:。

“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文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此时,离沈从文辞世已经过去整整4年,这一年,张兆和也已84岁这段感情,终是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了。

可它,终究是迟了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