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⑶言:回答,说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名家点评】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愈近愈杳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俞仲蔚曰:意味闲雅,脍炙人口。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熄唐以后间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意之中但取一句,“松下问童子”是已。
如“怪来妆阁闭”,又止半句,愈入化境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问之,“言师采药去”,则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
岛方喜形于色,童子却又云:“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在,却往何处去寻?”是隐者终不可遇矣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今人每每趁笔直下古人有云:“笔扫千军,词流三峡”,误尽后贤,此唐已后所以无诗也。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下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清代吴烶《唐诗选胜直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答寻问之意,不必实有此事不露题字,而意已见近代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问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新鲜出炉省略号(省略号几个点是正确的)
示例1:从隔壁房间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示例2:该刊根据工作质量、上稿数量、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表现…
-
一篇读懂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是几年级的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
- 怎么可以错过蜂罗隐(蜂罗隐诗配画)
- 墙裂推荐伏笔(伏笔是什么意思解释)
- 全程干货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是什么)
- 一篇读懂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是什么)
- 干货满满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是指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