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晁错(晁错是谁)
「本文来源:亮剑东南」晁错之死一事,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汉景帝的一大耻辱为了讨好反叛的诸侯王,汉景帝选择杀死了竭尽全力帮助自己削藩的晁错然而,在晁错死后,七国的起兵叛
「本文来源:亮剑东南」晁错之死一事,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汉景帝的一大耻辱为了讨好反叛的诸侯王,汉景帝选择杀死了竭尽全力帮助自己削藩的晁错然而,在晁错死后,七国的起兵叛乱并没有停止,汉景帝最终还是用武力镇压了叛乱。
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对晁错本人来说,或许是白白被诛杀,但对汉景帝来说,晁错的死并非全无意义,而是出于团结朝堂力量,获得群臣支持的需要西汉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文帝和景帝时期,有两位人才是可圈可点的,一位是留下“不问苍生问鬼神”名篇的贾谊,还有一位就是本文要讲的晁错。
晁错的前半生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生于公元前两百年,年轻时师从张恢,所学习的法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和性格汉文帝在位时,他就任太常掌故,被皇帝派往济南学习《尚书》,接受并继承了儒学,但从历史来看,他一直是一位披着儒学外衣的法家学者。

▲晁错被诛杀剧照学《尚书》归来后,因其品性和学力均极优,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屡升职,由于尽心辅佐太子,向皇帝上书《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被升为太子家令在辅佐太子的日日夜夜,他依靠自己的才能成功地赢得了太子的欢心,成为其心腹,这为汉景帝时期他地位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晁错也是主张坚持削藩的人之一他多次上书汉文帝,劝他贯彻削藩政策,但都被汉文帝驳回然而晁错的削藩主张与厌恶诸侯王的太子所持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太子也更为看重晁错晁错四十六岁这一年,他就任御史大夫,即副丞相,地位极高。
他在任期间,就向即位不久的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主张汉景帝予以采纳,然而好景不长,七国之乱就此爆发此后,晁错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被处以腰斩的结局,身为御史大夫,身穿朝服被腰斩东市

▲晁错和旧臣针对削藩一事进行辩论与旧臣交恶,触动集团利益纵观晁错的历史,必然会得出晁错唯有悲惨地死去这唯一的结局他是一个刻薄的法学家,虽然取得汉景帝的信任,但也是一个孤僻的人,在朝廷中到处树敌,没有什么同僚。
从晁错的性格来看,他的性格表现出法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晁错大胆、正直、准确、深刻、严厉、正直、卑鄙、残忍这样的性格注定了晁错孤僻而不合群的行为举动在朝廷中,晁错一直是一个孤独的人晁错是汉文帝时期朝廷中活跃的一员。
他的许多思想和主张在以无为而治为国策的朝堂上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他积极而有前途的思想使他在政治上树敌不少尽管汉文帝很珍惜他的才能,还是升他为中大夫,但是他的建议从来都是很少被采纳晁错也处理不好和同僚的关系,乃至袁盎等汉朝初年的名臣普遍不喜欢晁错的为人。
尽管他的思想在汉景帝那里极其受用,然而除了景帝就再无别人看重晁错了景帝即位后,由于汉景帝宠幸他,晁错被封为御史大夫,地位超过了九卿,名列三公景帝与晁错常常秘密商议国事,并商讨对策晁错修订并颁布了许多法律。
晁错俨然成为了皇帝的代表,掌握着许多重要权力晁错受到宠幸,也引起了朝堂上其他大臣的担忧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面对当红的势力,其余人无不眼红而谋划打压晁错在朝堂上的风光,也侵占了他们之中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力,因此与晁错结下矛盾。
例如,作为旧臣代表,身为两朝丞相的申屠嘉,下定决心惩罚晁错,甚至对晁错动了杀心

▲晁错剧照晁错一次曾为了出行方便,私自砸开了太庙的一座墙这件事被申屠嘉知道后,他准备以此为契机,向皇上报告以赐死晁错然而,晁错事先听到风声,当晚就去找景帝求助汉武帝对晁错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让晁错放下心来。
晁错有着皇帝的支持,申屠嘉的计划最终失败不久之后,他气得旧病复发,不就撒手人寰此事之后,晁错在宫中的地位节节攀升,炙手可热然而,申屠嘉之死也极大地加剧了晁错与朝廷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双方已经处于公开的敌对状态,但这些老官员选择暂时隐忍,不与晁错正面交锋,以保全自身。

▲晁错向汉景帝痛陈削藩政策的作用七国之乱爆发,舆论导向诛杀晁错在旧臣集团之中,有一个人在晁错的死这件事上是有脱不开的干系,他就是袁盎七国之乱爆发后,袁盎向汉景帝提议,以斩晁错为例,平息乱局这两人的仇恨不可谓不深。
前文提到,汉文帝在位时,袁盎非常痛恨晁错袁盎是申屠嘉的门客,和申屠嘉关系很好申屠嘉之死进一步加剧了他与晁错之间的矛盾晁错是个政治家,所以他把和自己不对付的袁盎看作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所以当上皇帝的御史大夫后,他处心积虑打压袁盎,派人去调查袁盎收受吴王贿赂的事件。
后来证据确凿,袁昂应被下狱治罪要不是汉景帝宽恕了袁盎,将其降为平民,袁盎就几乎是必死的结局七国之乱爆发时,晁错还是没有放弃除掉袁盎的打算晁错告诉部下说:"袁昂接受吴王的贿赂,掩盖自己的罪行,希望能一并处理。
"但部下向晁错谏言对袁盎的打压应当适可而止,让晁错陷入犹豫之中不久,袁盎听说了晁错要清算自己的风声,就去见窦婴窦婴也是晁错的政敌,也是窦太后的亲戚晁错坚持削藩的政策,虽然在朝堂上广受反对,但只有窦婴一个人敢公然提出,因此他也和晁错互不对付。
袁盎向窦婴解释吴王起兵造反的原因,并希望窦婴向皇上引荐自己袁盎面见皇上后,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吴国之所以要起兵造反,就是因为晁错大举推行削藩政策,使得天下诸侯人人自危吴王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姓名,不得不起兵反抗。
现在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杀陛下身边的小人,这指的就是晁错啊只要陛下您下达命令诛杀晁错,吴王等诸侯王听到消息,就一定会安然撤军的“袁盎以此为理由,他把罪责都归咎于晁错,也是借此清算自己的政治对手面对朝堂上一片归罪晁错的舆论,以及七国之乱的现实,汉景帝也只得接受袁盎等人的请求,处死晁错。

▲晁错和汉景帝在一起商讨国事晁错之死,推向高潮此时七国之乱一事正在发酵,以吴国为首的几国联军,气焰正盛,已经攻下了朝廷半壁江山,吴王刘濞还不断的昭告天下,企图吸引更多的诸侯反叛朝廷南越国的三十万兵马也蠢蠢欲动,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长安城内大肆招兵买马,并许以厚利,向富人们求得贷款充当军费,然而却几乎没有人愿意资助朝廷,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底气,不确定朝廷是否打得赢这场战争,生怕贷款给朝廷收不回本。
此后,吴楚大军攻破梁国,联合军队节节败退,龟缩到都城睢阳城内,吴王刘濞铁了心要拿下睢阳,从而进兵函谷关,剑指长安

▲晁错上朝剧照刘濞势力越来越大,一旦朝廷失利,将会有更多的势力加入叛军,到那个时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焦虑,无奈和恐惧,逼迫这位即位不久的新帝向现实妥协此后,汉景帝召见袁盎,任命他为奉常,代表朝廷去和吴王讲和,并赦免七国的罪过,下令停止削藩。
此后,汉景帝召开廷议,并把太后也请上朝堂陶青、陈嘉、张欧等人联名上书汉景帝,建议汉景帝杀晁错三族大臣们联名上奏诛晁错,竟无一人反对在窦太后的施压下,最终促使了景帝下定决心诛杀晁错公元前一百五十四年的一个寒冷的早晨,晁错穿好朝服,奉诏入宫觐见汉景帝。
晁错登上前来接他的马车,但马车并没有直奔皇宫,而是驰往一处小巷子晁错身着朝服,浑然不知等待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汉景帝强忍住巨大的悲痛,为晁错斟酒送行他伤感地说:“朕从师二十年还从没有给老师斟过一杯酒”最后,晁错被送往东市腰斩。
所谓树倒猢狲散在袁盎上策十多天后,群臣闻风而动,晁错一党纷纷落马不过,晁错死后,七国之乱并未中止七国联军认为汉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加快了对政权的篡夺吴王刘濞自立为东帝,公然与西汉朝廷分庭抗礼这一事件使得西汉朝廷内的所有势力选择了团结一心,以应对七国之乱。
此后,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曲周侯郦寄、栾布、窦婴对抗七国,逐步开启平定叛乱的过程最终,七国之乱被平定结语晁错是个很有特点的人,他很有政治才能他一直向汉景帝谏言各种有利于汉朝发展的政策例如,要长期发展,就必须以百姓为本,大力发展与农民有关的各种政策,告诫皇帝要控制他们的欲望,必须以百姓为中心。
并主张以武力镇压匈奴,为我国边境的平定奠定了基础晁错的政治才能非常突出,他多次向汉景帝建议,收回各藩王手中的土地,削减手中的政治权力,这既有利于汉景帝的统治,又能稳定天下晁错的死和文帝时代贾谊的英年早逝,成了文景时代的两大悲剧,纵观晁错一生,由太长掌故起步,再败太子太傅,进而擢升内史,后迁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使得自己的政治抱负得到进一步的施展,他为巩固皇权舍身忘死,导致最终在朝廷中树敌太多,侵犯了不少旧有食利集团的利益。
有人说他的死咎由自取,因为他个性张扬,不知收敛事实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然而汉景帝本身也有责任,因为尽管七国喊出清君侧的口号,但是诛杀晁错并非唯一的选择虽然在下定决心诛杀晁错之前,汉景帝也是颇为踌躇的,但他最终还是为了一己之私丧失了理智和主见。
晁错之死,主要是成为了政治牺牲品的缘故晁错的悲剧,同商鞅被车裂的结局有相似之处,都是缺乏应对政治危机的预见性,加之对政治后果估计不足,策略失当,最终导致了成为政治牺牲品的结局不过我们仍然应当肯定晁错的作用,就像历史上那些锐意革新的有识之士,无论他们的人生结局如何,都应当值得历史铭记。
举报/反馈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越早知道越好晁错(晁错是谁)
晁错 (前200—前154) 是西汉初期重要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他远见卓识,为汉朝提出三大奇谋——移民实边、以夷制夷和削藩策…
-
燃爆了粮食(粮食补贴怎么查询)
对于农民来说,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能拿到这笔钱,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地粮食补贴申请流程略有不同,可根据当地政策申领粮食补贴。…
- 学会了吗航天发展(航天发展股吧最新消息)
- 干货满满火烧云(火烧云第二天是什么天气)
- 干货分享冰心(冰心最喜欢的名言)
- 干货满满虽有嘉肴(虽有嘉肴的道理启示)
- 没想到信天游(信天游钢琴曲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