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这样也行?浣溪沙苏轼(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徐州摄影报道从婉约派进阶为豪放派的过程,苏轼有一个事业高峰,就是在徐州任职期间徐州是五省通衢之处,通达直隶(河北)、山东、河南、安徽

这样也行?浣溪沙苏轼(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徐州摄影报道从婉约派进阶为豪放派的过程,苏轼有一个事业高峰,就是在徐州任职期间徐州是五省通衢之处,通达直隶(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使这几地的文化也得以在此交汇。

“管用”一词,意即很有用,是河北、河南、安徽北部、山东中西部以及徐州附近方言话中的常用词语之一封面新闻记者2月4日至6日“寻路东坡”徐州站采访时,发现东坡精神已经融入徐州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不禁令人感慨:“东坡精神,管用!”因为东坡 结缘徐州“苏粉”初到徐州,在随意入住的酒店,床头挂的正是苏轼那首《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的诗意画。

酒店墙上的苏轼诗意画“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蜀人”二字让人感动,我们亦来自四川,或许苏公冥冥中知道家乡来人了深夜,报道小组仍在讨论第二天的采访拍摄计划,因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帮我们邀约的专家是第三天接受采访,第二天计划去徐州与苏轼有关的遗址走走看看,如若能有苏学专家同行是最好的。

凌晨,被一篇《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的文章深深吸引,该文将苏轼在徐州功业,言简意赅地总结,同时文采不俗只知道作者为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徐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六如第二天又恰逢周六,人海茫茫何处寻?。

因为东坡的缘分,一切迎刃而解封面新闻记者通过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董凡联系到李六如老师,董凡同时也是四川人艺演员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唯一诉求是“帮我多搜集点苏轼的素材”,“因为继话剧《苏东坡》后,四川人艺将推出体现巴蜀文化内涵的大型原创话剧《苏母》。

”2月5日中午11点多联系到六如老师,当即在电话里约定,下午2点在黄楼见重修的黄楼位于徐州黄河南路,庆云桥东,故黄河公园内,坐落于故黄河南岸大堤上最初的黄楼为苏轼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事后回忆起这次相见,李六如说:“研究苏东坡这么多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等待,接到你们的电话,我觉得,我等的人到了。

李六如老师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本以为只是对李六如的专访,没想到他在极短的时间里,召集到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其伟,徐州市检察院原高级检察官、苏轼研究专家陆明德,还将路线规划好了胡其伟老师负责在故黄河遗址讲述苏轼抗洪保城的功绩,陆明德老师负责在云龙湖风景区讲述“黄茅冈”“放鹤亭”“饮鹤泉”等遗址与苏轼的前世今生。

重读东坡 领悟其中深意李六如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研读东坡的诗词,但他说真正读懂东坡精神,是三年前“我中学时读的是前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清风明月,感觉苏轼好像很有道家情怀,很逍遥很放松。

没想到重读苏东坡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个敢做敢爱的人,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三年前,世界遇到一场很大的挫折。李六如的生活节奏也开始变缓慢。正是这段时光里,他开始静下心来重读苏东坡。

苏轼在徐州抗洪保城“我认为苏东坡首先活得比较真实,他是一个有烟火气的人,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没有被名利所束缚,他敢想敢干敢冲我们的抗疫精神和苏轼当年的抗洪精神有共通之处当老百姓彷徨的时候,作为为老百姓服务的人,就要站出来,而且像苏东坡当年抗洪一样要站到一线去,谁都不许后退,‘我先上!’徐州当代有王杰,王杰精神在徐州的践行也是:大难来临的时候往前冲,走出去就是一个天!”。

苏轼在密州的时候,他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是到徐州以后,当地文化滋润了他,让他觉得跟老百姓一起干也很幸福李六如反问:“苏东坡为什么叫苏徐州?在他之前,那么多官员在徐州当知州,为什么叫苏徐州的只有一个?因为徐州的老百姓认可他!”。

苏轼在徐州的功业,第一是抗洪,第二是发现煤矿,第三是劝勉农桑。

漫步苏轼纪念馆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他听从百姓劝告,前往城东二十里外的石潭求雨,幸运的是,果然下雨了,旱情得以暂时缓解但为了长久地免除旱灾,他在祈雨同时,因地制宜,查看民情、踏看水源,修筑池塘、水库‘簌簌衣巾落枣花’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他爱民如子、与民同乐、与民相亲的真实心境。

”疫情之后,李六如特别看重清风明月他认为苏轼在人生的壮年时看到了清风明月,并且把清风明月落实在生活当中“东坡精神可以让人自我疗愈,使我自然而然地将《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 ——记苏轼知州在徐州为民办实事》那篇稿子写出来了。

东坡精神告诉我,要做一个薪火相传的人,我们手里的火炬就是东坡精神,我们要传给更年轻的人”虽然多年研讨东坡,但李六如却感觉以前对苏东坡还是不了解,只觉得他是一个有才情有诗情有画意的官员而已“重读苏东坡,苏东坡滋养了我。

徐州话有两个字叫管用,叫我说,东坡精神真管用!东坡的价值永远研究不完,永远在变化,永远在创新,永远管用”没有徐州岁月,就没有“大江东去”两汉文化源远流长,源头正在徐州汉高祖刘邦,这个曾经的泗水亭长,率丰沛乡党逐鹿中原,因其“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才有了两汉文化四百年的繁荣发达。

近年来,徐州发掘了近3000座汉墓,出土数万件汉代文物李六如当天上午刚刚结束一个考古遗址的考察,他说:“徐州的大汉性格,也使苏东坡的性格和灵魂里面有了一种豪放气质所以之后他会写出‘大江东去’如果说没有徐州的岁月,‘大江东去’就不存在。

徐州、杭州再加黄州,才等于完整的苏东坡”青岭书院的院长秦昌慧恰恰是在徐州的山东人,她也感慨这奇妙的缘分:“感觉我是专门从山东密州跑到徐州和你们会合的”密州是苏轼不可或缺的人生一站,那里是苏轼思乡、思亲、思旧等情感交织的重要之地,苏轼在密州不仅写出了很多的传统婉约作品,还开创了著名的豪放词派。

秦昌慧之前在学校里面当老师,作为班主任,经常带孩子们参加经典诵读活动,“我给班上孩子排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明月几时有》刚刚听六如老师讲到苏轼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人生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高光时刻或者低谷时刻,但只要有苏轼精神,我不怕事儿,遇到问题我想办法解决它,我们有一万个方法解决,而不是用一万个理由拒绝。

”秦昌慧目前所做的工作是用行游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希望徐州的小朋友、大朋友们用自己的语言讲好徐州的故事,尤其要从苏东坡先生开始”李六如说:“我们爱苏轼,说苏轼,目的就是,让眉山知道,让四川知道,让中国知道,让世界知道,把苏徐州讲给世界听。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对本文的采访工作亦有贡献)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