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难以置信黄香温席(黄香温席出自三字经中的什么一句)


潮新闻 共享联盟·鄞州 吴海霞 赵林 记者 王波
图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朗朗上口的句子,可以说是已刻入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DNA”千百年来,

难以置信黄香温席(黄香温席出自三字经中的什么一句)

 

潮新闻 共享联盟·鄞州 吴海霞 赵林 记者 王波

图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朗朗上口的句子,可以说是已刻入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DNA”千百年来,多少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这本《三字经》开始的写这本书的人是鄞州先贤王应麟8月17日,是王应麟诞辰800周年纪念日。

近年来,鄞州连续举办王应麟读书节,举行各种形式的《三字经》推广、阅读体验等活动,纪念这位先贤王应麟是南宋大儒,历任太常博士、秘书郎等官职,也曾力荐过一代名臣文天祥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为何躬身去写童稚启蒙的读物?从崇善到劝学,王应麟在《三字经》中如何架构学问体系?我们将带着大家走进《三字经》,解读背后不一样的故事。

一一位大学问家,为何躬身去写启蒙童稚的读物?历史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录他写这部《三字经》的相关史料1275年,王应麟因直言冒犯权臣,辞官回到家乡鄞县王应麟的前半生是这样的:9岁通“六经”,18岁中进士,顶着“神童”和“出名趁早”的光环,他没有醉心仕途,而是继续在精进学业的道路上“狂飙”,在34岁那年,终于打破了尘封48年之久的纪录,中得“地狱级”难度的“博学鸿词科”。

此后他历任太常博士、秘书郎等官职,历经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在某次殿试中,作为主考官,力荐了那个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为官清正廉洁,在辞官还乡前,还向皇帝上疏“急征讨、明政刑、厉廉耻”等10条治国理政方略。

图为王应麟明明一腔爱国热血,心系庙堂,却又毅然归隐,他是咋想的呢?其时,正逢南宋末期,朝廷昏庸、国势日衰,王应麟对政事日渐灰心,回乡治学的心愿更加坚定,他甚至多次拒绝了朝廷的召唤王应麟走在乡间,与村夫野老聊天,耳边传来声声儿歌,课儿、著书、讲学,逐渐成为他的日常。

兴师重教在南宋时的鄞县已蔚然成风自200余年前,王安石担任县令、兴办县学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全国书院教育发达的重要地区之一,汪洙的《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广为流传《小学绀珠》《小学讽咏》《蒙训》……结合乡间的教学实践,王应麟写了一系列童蒙与普及教育类的著述。

当看到孩子们背诵之乎者也昏昏欲睡时,王应麟决心要写一册让人人都能听得懂,便于传播的童蒙读物,通过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等故事,把知识和道理,用大白话来讲清楚讲通透一本“说人话”的《三字经》就这样诞生了。

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如果认为《三字经》仅仅是用儿歌般的语言来说教,就未免辜负了王应麟的满腹经纶和良苦用心撑起《三字经》价值魅力的是与独特行文相得益彰的丰富内涵。

《三字经》的内容始于性善之说,接着到孝悌之行,再到象数经史,最后到劝学与期望这其中蕴含着的,无论人性本善,还是尊老爱幼,亦或是恭谦礼让,都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是全人类最普世的价值观念单劝学而言,不同于宋真宗的《劝学诗》以“黄金屋”和“颜如玉”等功名利禄来诱惑,《三字经》所体现的“人不学,不知义”,用仁义来规劝学习,其内涵直到今日也仍具价值。

在千余字里,从四时、五行、六谷、六畜到诸子百家经典,从历史地理的纵横贯通到“三观”的塑造,浓缩了教育、道德、常识、典籍等丰富的知识体系,让儿童获得较为全面、完整的启蒙硬核实力让王应麟写起来举重若轻

图为儿童诵读《三字经》在当时的环境下,举目四望,也唯有王应麟能写出这样短小精悍又博大精深的《三字经》他打底的学问是什么?是备考“博学鸿词科”的十余年里遍览群书,编纂了200卷的《玉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玉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而他后来的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被后人誉为宋代三大笔记之首,另两部是《梦溪笔谈》和《容斋随笔》。

如此牛的大儒,如此全面的学问架构,才能撑起童蒙读物的高度“经以历代,纬以庶事,分别部居,用训童幼”这是他写在《小学绀珠》里的序言,表达了他关于童蒙教育的思想,作为学霸的他,亦希望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他在乡间讲学期间,还教出了《资治通鉴》的“铁粉”胡三省等知名弟子。

三那千余字的《三字经》成书后迅速出圈,800年来,流播世界各地宋末元初,《三字经》就传入日本,1389年,日本学者据此编成日语《三字经》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用拉丁文翻译《三字经》,传到了欧洲到清末,《三字经》已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俄文等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1990年潘世兹翻译的版本列为《儿童道德丛书》予以推广。

《三字经》的琅琅诵读声,在时间长河中经久不息,然而王应麟的名字却渐渐隐入历史尘烟,就像他当年毅然拒绝朝廷召唤回归故里那样,远离了主流的舞台他留下的让后世学者惊艳的专著《玉海》《困学纪闻》,也只局限于学术圈子中。

后世多位学者对《三字经》进行了增订或删补,让它在不同的时代彰显出更磅礴的生命力。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清初颜元的《删补三字经》,清人徐芳麟的《增订发蒙三字经》,1928年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等作品。

图为应麟书院学者的改编,使《三字经》的流传史中融入更多时代的烙印,折射着中华文化的接力传承可以说,一部《三字经》流传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传承史2017年,中美两国元首会面时,特朗普的外孙女用中文背诵“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正伴随着中华文化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成为更多外国小朋友学习中文与接受启蒙的教材。

《三字经》的国际传播,既体现了我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输与积极影响当然,《三字经》对外传播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认识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我们文化的更新迭代,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从民族化向世界融入。

《三字经》在当代的国内教育中,依然历久弥新伴随“国学热”的兴起,《三字经》是很多学校、家长引领孩子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之一鄞州区(鄞县)已持续十余年举办王应麟读书节,各种形式的《三字经》推广、阅读体验等活动每年都会举行。

800年后的今天,虽然王应麟在大多数人中依然是一个留在历史时空里的模糊身影,但他的教育理念、治学精神,以及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三字经》,就是他映照在汗青中无法抹除的印记“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