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学到了吗江南春. (唐)杜牧(江南春. (唐)杜牧翻译)

我们知道在没有空中视角的情况下,描绘江南风光必然要加以想象,可知杜牧写这首诗时采用的是虚实相生之法。首先来看首句,我想杜牧当时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在

学到了吗江南春. (唐)杜牧(江南春. (唐)杜牧翻译)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命题广大,写春着眼于整个江南我们知道在没有空中视角的情况下,描绘江南风光必然要加以想象,可知杜牧写这首诗时采用的是虚实相生之法。

首先来看首句,我想杜牧当时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在山丘之上,周围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黄莺啼叫悦耳动听,时而飞起,时而枝头跳跃此句明艳流动,直切主题用“绿”指代“草木之叶”,用“红”指代“草木之华”,用“莺啼”赋予动态生机。

最让人叫好的是“千里”二字正常情况下,眼前之景,杜牧那怕视力再好,看不过十里之遥“千里”不仅呼应了“题目”的“江南”二字,还蕴涵了想象,以点及面,境界全开实中有虚,咫尺千里,大江南的美好风光瞬间展现

次句的“水村”、“山郭”、“酒旗”既属实景,又属虚景首句重在自然风光塑造,这次句重在人文景致描绘流水绕村走郭(城),酒旗处处飘摇,诗中没有言及的行人自然也来往如梭眼前的人文景致随着首句自然风光的放大而放大,这样整个江南春日的美景和繁华就全面铺陈开来。

第三句作者把读者从江南的美景和繁华中带入历史记忆,由眼前寺庙联想到南朝南朝(宋、齐、梁、陈)曾偏安江南,比较崇佛,尤其是梁武帝萧洐在位时期,建立了非常多的寺庙“四百八十寺”虽然是虚指,但也侧面说明了二三百年后杜牧所处时代佛寺依旧存在不少。

此句的目的是什么呢?试想一下如果此处没有转入历史,江南虽美好,但是不是缺少点底蕴和内涵?近体诗谋篇讲究“起、承、转、合”,所谓一转一深,杜牧作为七绝的圣手,自然深知转折的妙处在此紧要转折处,加入历史的回忆,一下子让江南除了美好还有厚重。

第四句作者完美地结尾江南的春天自然少不了濛濛烟雨,不过此处的烟雨可能不是眼前的景象(由首句和此句可感知),而是由江南春天往日印象联想到尾句把读者虚实交错的想象和视野带到眼前画面之外,使读者置身于虚无的楼台烟雨之中,重构想象和思索。

尾句不仅承接了上句,还照应了题目,把江南显著的“烟雨”特色点明。

这首七言绝句既向读者展现了江南春天绮丽、迷幻的自然风光和特有的人文景象,还寓深意于历史喟叹中,借寺庙的兴哀暗示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杜牧不愧是晚唐的七绝大师,由此篇即可看出一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