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一看就会抹不去的记忆(抹不去的记忆作文350字)

作者:余泽江1957年,毕节县在铁匠乡开办了一所公办完小,称为新桥小学。老师全来自贵阳、毕节等城市,拿工资吃公粮。一天,新桥小学校长盖成刚到我父

一看就会抹不去的记忆(抹不去的记忆作文350字)

 

作者:余泽江1957年,毕节县在铁匠乡开办了一所公办完小,称为新桥小学老师全来自贵阳、毕节等城市,拿工资吃公粮一天,新桥小学校长盖成刚到我父亲的学校检查工作,见我作业做得认真、规范,就对我父亲建议:“让泽江去读5年级。

”父亲说:“他下学期才升4年级,咋能去读5年级?”盖校长说:“学校刚成立,5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我看你这孩子行,让他去考试,考上的话,就跳级读5年级”父亲拗不过校长,只得同意我去新桥小学参加高小5年级考试。

没想到,我竟比应届生考得还好就这样,我从小学三年级跳级升到新桥小学读 5 年级,父亲作为我的直接教师的历史就结束了铁匠乡公办完小建在沔鱼河中部新桥岸边公鸡山脚的膀子田曹家祠堂。

曹姓,在铁匠乡是大姓,全乡基本上百分之四十是曹姓人家解放前,曹姓在膀子田修建了二层楼、九间屋的嗣堂,用以祭祀他们的祖先解放后,曹家嗣堂就空着,由一个叫“曹马儿”的贫雇农居住和看管1957年,县里在曹家嗣堂办的公办学校,算是铁匠乡、龙洞乡最高级别的学校。

招收铁匠、龙洞两乡的学生一年级两个班,二至六年级各为一个班1958 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时,已有 200 多名学生

我们 5 年级在二楼第二间教室,光照很暗,看书本上的字很吃力就这个条件,在当时已是乡间最好的学校了我们班有 46 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年长的有十八、九岁,年小的八、九岁,我是最小的其中之一到下半学期,刚从毕节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的罗老师任班主任,王庆松老师继续教我们数学。

王庆松老师原在贵阳教书,因丈夫是国民党军官,去了台湾,属于有政治问题的人,王老师就被遣送到毕节县毕节县教育部门就把她派到偏远闭塞的新桥小学,“在这个窝屎不生蛆的地方,她要搞什么反革命活动都难”上级是这样说的。

王庆松老师三十来岁,有两个女儿,一个叫王莉莉、一个叫王莉娜因父亲是“反动派” ,所以跟着妈妈姓王莉莉和我同龄,比我大月份,与我同级同班;王莉娜6岁,正读1年级两姐妹都长得很漂亮,王莉莉要活跃一些,王莉娜显得比较沉闷。

在班上,我语文成绩一直比较好,算术成绩一般;王莉莉算术成绩优良,语文成绩差些那时农村娃娃读书,一般是早上在家吃了饭,要饿着等下午放了学才回家吃饭我家离新桥有7华里路,中午是不能回家吃午饭的相对来说,当时我们家条件算好一些。

我父亲就给我编了个竹笼饭盒每天离家上学时,妈妈就给我装了饭菜到中午放学时可以充一下饥农村娃娃,没那么多讲究,冷饭冷菜照样吃我是个乖孩子,又是个成绩优良的好学生,老师们都特别喜欢我,王庆松老师也不例外她见我天天吃冷饭,就对我说:“我们家烧有火,你到我家将饭菜热了吃,那样对身体好一些”。

我不好意思,王莉莉就将我的饭拿去热了这样我又觉得太麻烦王莉莉了,只得自已去热饭新桥四周没有老百姓,更没有农贸市场买生活物资要趁燕子口街上和对坡街上赶集时才能买到,老师们吃菜特别困难尤其王庆松老师是属于“管制” 的,一般不能离开学校太远,所以她三母女吃菜除请能上街的老师买一点,其余就是趁午休时沿河边采些野菜。

我将王老师家情况告诉妈妈,妈妈就隔三岔五地让我从家中给王老师母女背些蔬菜王老师很感激,有时我没带饭,就让我在她家吃每到星期天,我妈妈都要我去学校接王莉莉、王莉娜姐妹二人来我家改善改善生活(王老师是不准走那里的) 。

我带着王莉莉、王莉娜到山上摘野果,到河沟里抓鱼,玩得开心极了王老师对我说:“你语文好,算术差;莉莉算术好,语文差,你们俩每天放学后,在我这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你帮助她辅导语文,她帮你提高算术成绩” 我听了王老师的话,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和王莉莉一起学习、做作业,天黑下来了才回家。

这样一来,我们俩双科成绩都赶上来了1959年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越来越明显化由于提倡“厂开肚皮吃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的错误主张,下半年粮食开始呈现困难,生产队的集体食堂经常断粮,从厂开肚皮吃饭到定量,从每人每天一斤到八两、半斤、三两、二两至颗粒没有。

年底,问题越来越严重:饥荒渐渐逼近人们

弄虚作假是一些干部的专利,老百姓反映没饭吃,上面来人检查,县、区、公社派人到各大队,把集体屯箩下面放大半箩河沙,上面放一层苞谷或谷子之类的粮食,在公房里摆了几十箩上面来调查的人看了,往上汇报:XX大队XX生产队有粮食若干若干。

情况虛报到中央,毛泽东主席被蒙在鼓里,还为中国粮食多得存放不下耽心真是荒唐啊!新桥小学,也积极参加到浮夸虛报的行业一天,学校要学生们回家想方设法搞些洋芋、胡豆、碗豆、蔬菜之类的东西拿到学校,由学校组织到区报喜---勤工俭学结硕果。

我虽然才10岁,但已是6年级的学生学校要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否则就不准参加小升初中的考试我回到家,家中一无所有只好跑回包包上死皮赖脸去守着当生产队长余应成,求他给我想办法余应成被我缠得无法,派人去生产队的地里给我摘了十来片碗豆片。

我算是交了学校的差学校把我们“勤工俭学成果”进行装饰,让我们高年级学生背着、抬着去燕子口区公所,向党“报喜”区公所离新桥有20多里地我们走到区公所时,已快下午6点了区公所来了个领导接受我们的“成果”,表扬了学校几句,校长就宣布:“解散,各自回家。

我们都是些十来岁的娃娃,来区时又没带伙食,走了三个小时,早已饥肠泸泸老师们的家大都在区所在地的燕子口街上,校长一宣布解散,老师们也不管学生,都各自回家了这可害苦了我们我和表哥、同学曹庭荣在街上逛了一阵,天就黑下来了,回家已不可能。

肚子咕噜噜直叫,表哥说他有个姑妈家在街上,要我和他去他姑姑家我们找到他姑姑家,他姑姑家也没什么东西给我们吃,就叫我们上床睡觉我们饿得心慌头晕,也没办法表哥厚着脸皮对他姑姑说:“姑,我们太饿了”他姑姑说:“我们也没办法啊,你们喝点水,睡着了就好了。

”我们只好喝了些冷水就上床睡觉哪里睡得着?肚子像打大鼓一样,叽哩呱啦直叫喚,胃饿得生痛生痛翻来复去睡不着,只好爬起来舀冷水喝越喝越饿胃像针扎般酸痛,用手顶着,疼痛减轻一点,却把肚子里的水顶了出来,引起呕吐,黄胆水都吐出来,又只好喝水。

这样折腾到天亮,表哥叫我起床我费了很大劲,头昏脑胀,就是无力撑起来他姑姑夫妇要出工,只好把我抱起来,放在我表哥的背上我表哥才大我一岁,也和我一样饿了一天一夜,哪有力量背得动我?他姑姑夫妇只好两边扛着我离开他家。

走到街口,见有一辆空马车箱停在那里,就将我放在马车箱上躺下,他姑姑夫妇就出工下地干活去了表哥守了我一会儿,束手无策,就对我说:“表弟,你躺着吧,我回去喊你家来人背你”说着表哥离开了我我在马车上昏昏沉沉地躺着饿着,饥饿使我昏厥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似乎觉得自己在呑咽什么食物,慢慢的将眼睛睁开只见王莉莉用肩膀扛着我,一边往我嘴里喂馒头,一边用一个水壶给我喂水旁边围站着数十人见我睁开眼,人群中暴发出一阵欢呼声:“活过来了,这娃儿话过来了!”王莉莉见我睁眼,也高兴地流下泪水:“余泽江,你终于活过来了。

”事后我才知道,那天我饿昏死在马车上,一会儿围上来一些人,叹道:“这是哪家娃儿,活活饿死在这里”有的说:“这娃儿也不知是哪里的,像个小学生”王莉莉昨晚是和她妈妈住在燕子口小学罗明辉老师家,一早起来,她到街上买文具,见一大堆人围在一起,也挤进来,一看是我,就爬上马车上去抱着我揺:“余泽江,你咋啦?”“ 余泽江你醒醒。

”边喊边哭有个大人上来用手试了试我的鼻孔,对王莉莉说:“ 这娃儿还有气,他是饿昏死的。只有搞点食品喂给才能救活。”

王莉莉把我放下,对大人们说:“他是我的同学请你们照看一下,我去去就来”说着,冲出人群回到罗老师家,王莉莉把我的事告诉她妈妈王庆松老师赶快拿二两粮票、一角钱,让王莉莉去供销社买一个馒头; 又装了一壶水, 王莉莉就火速赶到马车处。

见我一直不醒,王莉莉就抱着我喂馒头、喂水我是饿昏过去的,吃了王莉莉喂的馒头和水,胃开始舒缓,精神也渐浙恢复过来我终于清醒过来见我活过来了,王莉莉又把我扶到区医院,请医生看 刘医师看了看,说“没事了”王莉莉就把我扶到燕子口小学罗明辉老师家, 罗老师已为我熬好稀饭,王莉莉又照顾我吃了一碗稀饭,我才完全恢愎。

王老师不放心我一人回去,就叫王莉莉送我回家,再从我家去新桥学校

王莉莉陪着我,从百石街经烂窖田攀百当岭、下水化林、翻陶家垭口,足足走了4个小时,才到我家我妈听王莉莉叙述了救我的过程,感动得直流泪,把王莉莉搂在怀中,一个劲地说:“谢谢你,谢谢你们救了泽江!”我问妈妈:“ 曹廷荣表哥呢?”妈妈莫明其妙。

后来才知道,表哥坚持走到烂窖田,终因支撑不住,倒在路边,被一姓邵的人家救起,第二天才走回来那真是九死一生的记忆,如果不是王莉莉及时发现我,及时给我东西吃,我真的死定了王莉莉,我的救命恩人!我终身不能忘怀的同学。

到1960年初,饥荒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集体食堂彻底断炊了,老百姓处于饥饿之中,人们开始出现浮肿、死亡学生能到学校上课的已聊聊无几,新桥小学无学生进校了,老师们也离开了学校,新桥小学垮了从此,我就没有见到王莉莉同学了。

感恩之心,人皆有之对王莉莉救我一事,我一直记挂在心,总想找机会感谢这位救命恩人1976 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无意中在毕节城里遇见了王莉娜据她说,1968 年水城钢铁厂招工,王莉莉去水钢工作了,爱人也是水钢工人。

后来,我转业回毕节后,到处找王莉娜,无果;我还专程到水钢找过王莉莉这么大的工厂,十几万人,等于大海捞针1996 年我在毕节晚报上发表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文章,寻找王莉莉,也无音讯2012年,我再次来到水钢,还是毫无结果。

现在我和王莉莉早已是古稀之人了,恐怕这一生都难相见了。这是我的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也成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作者简介:余泽江,蒙古族,作家,笔名:詹育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 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

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书记;秘书长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

2009年退休,现居住毕节市七星关区麻园社区编辑:毛 秘《白浪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