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不看后悔我的职业理想(我的职业理想简短20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在《小大人症候群》里,作者约翰.弗瑞尔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我们之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成长于功能不健全的家——ZAKER,个性化推荐热门新闻,本地权威媒体资讯

不看后悔我的职业理想(我的职业理想简短20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在《小大人症候群》里,作者约翰.弗瑞尔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我们之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成长于功能不健全的家庭,都经历过糟糕的原生家庭关系。

这就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羁绊作家三毛就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也许正是源于我们对家庭关系难以割舍的忠诚与爱,才导致了原生家庭的问题一直存在,而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讨论也经久不衰。

前段时间,14 岁的女儿费尽心思做了四菜一汤反被妈妈拍视频指责是浪费,因为遭到网友一致吐槽而冲上热搜,但在后面的视频里,妈妈义愤填膺地反问孩子 " 他们说我不配当妈,你觉得我配吗?"很难想象类似的场景在这个女孩的现实生活中到底发生了多少次,毕竟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视频里面对质问的她没有反驳,但这并不意味着伤害和打击未曾发生这个童年生活片段所带来的阴影,说不定会一直贯穿这个女孩后来的人生岁月,永远定格在她的生命里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些年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的观点,认为把自身的问题禁锢在一个原生家庭的过去式命题里,本身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逃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也恰好印证了在情感问题处理上,个体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对同一种情感困境,有的人走出来得快,有的人走出来得慢。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今很多人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霸凌、性侵、亲人意外离去等重大的变故,但仍会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好,经常被羞辱、欺凌、忽视,或者极易产生愤怒、自卑的情绪原生家庭中不愉快的经历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可能真的会让一个人陷入某种精神情感障碍。

一提到心理创伤,你大概率首先会联想到的是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它通常是指个体在经历灾难性事件后形成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由单次重大的创伤性事件引起,例如自然灾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但你听说过关于心理创伤的另一个概念——CPTSD吗?它的全称是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ctional stress disorder,CPTSD),CPTSD 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它是一种长期反复发生的、慢性的人为创伤,例如奴役、家庭暴力、身体或精神虐待等。

这是一个 2018 年才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版(ICD-11)新型心理诊断,将 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正式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诊断ICD-11 中关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描述:。

个体在经历了一件、或一系列具有极端威胁性或恐怖性质的事件后,可能会患上这种疾病CPTSD 跟 PTSD 的症状很像,但却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隐匿性研究还发现,这种反复、长期发生的创伤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单次重大创伤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个体一般是很难自我修复的。

而在最近一次关于儿童虐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遭受身体虐待的发生率为 26.6%-36.6%,遭受精神虐待和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 19.6% 和 26%所以我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可能都是 CPTSD 幸存者。

当我们对这个概念有了认知,就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因为原生家庭而饱受创伤困扰的群体,理解他们并不是在无病呻吟虽然受伤不是我们的错,但如何疗愈却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课题只有解决原生家庭问题,实现自我童年疗愈,才能将自己从这种怨恨、痛苦的情绪中拯救出来,与父母重建起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也算是不辜负今生有缘父母子女一场。

一、你并非没有选择把自己的困境,归咎于原生家庭,或许可以给人带来片刻的心理安慰,但却不能让你的生活和家庭关系由此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好转" 原生家庭宿命论 " 的观点,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提出的,。

但这个结论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已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而不是身心健康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可以超越这个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提出了 "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认为人的需求是不断成长,向上向善的心理学家,自己的童年却过得异常悲惨。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而他的母亲是一个极端偏执的天主教徒有一次,马斯洛捡到了一只流浪猫,喜欢的不得了,但母亲居然当着他的面把猫活活地踩死了因为在他母亲看来,人这一生都不该幸福,活着就是为了赎罪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消极的成长环境中,马斯洛创造了心理学中一个全新的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他强调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的感受,这也成了后来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直接渊源。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同样佐证了积极心理和行动的力量: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如果让他参与到一些积极的行动中,一个星期就能够让抑郁的症状有所缓解当你还是个弱小的孩童时,父母是我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在遭受到不好的对待时,只能自己去调节情绪,面对困难,或者说是承受伤害。

但当你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后,你就拥有了小时候没有的资源和能力,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和选择所以首先,你得意识到你是有选择的,选择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选择与原生家庭剥离;其次,要把目光放到未来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人的一切是被未来所决定的。

这个未来需要你自己去谋划,你期望未来的自己在面对不公时不像父母曾经那样的软弱,你期望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你是平静的、沟通的,那就去为之努力好了你要相信,在一个不友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通过有限的资源以及自身的力量突破重围长大成人的孩子,本身就比别人更有力量。

当下的我们,即使没有父母的支持,依然可以找到其他滋养自己的关系,去搭建一个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年轻的生命,要指向未来的生长二、无条件的自我关怀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通常被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原始的冲动、欲望;超我:代表道德感;自我:介于两者中间,协调冲突当我们的 " 本我 " 产生冲动和渴望时," 超我 " 会用它的道德感去压制这种 " 本我 " 冲动,从而影响个体的 " 自我 " 行为选择。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等权威者过多的指责和批判," 超我 " 的力量发展可能就会过于强大,形成一种 "虐待性超我",这类人看起来是优秀自律,实则是一种自虐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规范和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不停地苛责和贬低自己,习惯性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这种自我 PUA 式的行为,本质上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一种生存技能比如在小的时候,当你遭遇不公平对待反馈给父母时,父母的态度可能是 " 他怎么不惹别人就惹你?多找找自己的问题吧",又或者是这一次说 " 你那么软弱有什么出息?",下一次又变成 " 你这么强势是会吃大亏的!" ……这种双向束缚,让你感觉到好像怎么做都不对,就是在这样一个父母不接纳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我苛责的心态。

心理学上对此有个名词,叫做" 小大人症候群 ",指的就是这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 " 刻意成熟 " 的孩子因为从小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怀,被动成长为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孩子而这种所谓的成熟,不过是将自我的真实内心封闭起来,压抑真实的想法,进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成熟。

如何放下这种执念?其实很简单——为小时候的自己撑腰就像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当你看到一个幼小的孩子在遭受同样的伤害时,你一定会想要无条件地去保护这个小孩,挡在她面前不允许任何人欺负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以你要挣脱这种自我束缚,无条件地关怀自己、同情自己,为小时候的那个 " 我 " 撑腰,告诉自己:" 你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但你依然有资格获得爱"三、不要背负他人命运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经常转发一些心理学的文章和视频给父母,期望他们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父母要么不愿意看,要么看不明白,总之就是得不到任何的正向反馈。

当你试图用心理学知识去跟父母讨论这个问题时,多半换来的是一个抗拒的姿态,他们可能会用 " 养你这么大有多不容易你知道吗?"" 我是管不了你了 "" 你是真没有感恩之心啊 " ……这样的言论来结束这场沟通。

你肯定会觉得很委屈,难道帮助父母成长不是儿女的责任吗?这就是问题的根结所在——很多成年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着 " 拯救者情节 ",有强烈的意愿想要治愈父母但结果却是这种出于好心的 " 反哺之爱 ",将彼此推向更痛苦的深渊,陷入一种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实,在生命这场旅途中,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命运担起责任,一路成长,一路碰壁,一路自我疗愈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背负其他任何人的苦难在一个情绪爆发的环境中,越紧绷,改变越难发生;相反,越放松,越温柔以待,改变和成长才有机会发生。

父母的身上,也有属于他们的创伤,比如物质上的穷困、学识上的匮乏以及爱的贫瘠……这些是你未曾参与过的,父母有他们的局限性,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些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 家之所以伤人,是因为彼此过度地介入;而家开始变得温暖,是因为允许分离。

"所以,彼此分离是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缓解家庭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家各自成长、各自疗愈你能做的就是摒弃一切外部干扰因素,不顾一切地成长自我:我的需求,我来聆听;我的创伤,我来疗愈;我的生命体验,我负责创造它。

你只有把自己活好了、变得强大了,才能拥有话语权,才是对整个家族最大的回报四、不原谅也没关系如果你看过电影《步履不停》,就会领悟,原来与父母和解 " 不原谅也没关系 "在《步履不停》这部影片里,串联起整个剧情的核心人物是一个自始自终从未出现在荧幕上的角色——主角良多的哥哥淳平,在 15 年前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父母的期待就此落空;此后,良多陷入两边不是的自责,一直在努力 " 活成哥哥 ",替父母承受痛苦。

与离世的哥哥相比,良多的确逊色太多,他从小被父母忽视,才艺平平、成绩一般,高考考了好几次才考上而哥哥才是那个品学兼优、全家的骄傲,并且有望成为当一名医生继承父业父亲既不通情也不达理,母亲话多永远都是念叨着淳平……。

就这样良多一直活在哥哥的影子之下,后来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窒息的家庭关系,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并且一走就是十五年他说:" 一直把大哥挂在嘴边当作理想标准……真是一种折磨"但在哥哥祭日的时候,良多还是会回来祭拜,当然还是少不了父母的冷嘲热讽。

在这段破碎的父子关系中,所有的矛盾都并非一朝一夕积累而成直到良多看到年迈的父亲无能为力救邻居,却又极力想帮忙却被医护人员嫌弃的背影时,他开始理解父亲这一生的努力以及对儿子的期望不只是虚荣后来,父子孙三代人一同漫步到海边,三人一前一后地走着,良多望着父亲拄着拐杖狗搂着的背影,眼里突然就有了温柔。

最终,父子俩一左一右面向广阔的大海,一段简短却带着暖意的谈话,叩开了彼此长久紧闭的心扉原来,当心里不再只装着自己的感受时,就算无法完全的 " 了解 " 对方,也能试着去 " 体谅 ",父子之间,至少可以带着信任,好好相待。

理解但不原谅,是一种态度的升华理解,意味着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共情对方;而不原谅,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共情那个受过伤的自己当你意识到父母年事已高,每当想要怪罪他们时,内心会愧疚地发出另一个声音:" 他们这辈子也不容易 "" 他们这辈子也没有被好好爱过 " ……这种试图体谅父母、共情父母,就是 " 理解 "。

其实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够了,不必再去谈原谅这部影片中无论是小到炸玉米天妇罗、大到大海对人类的吞噬,都在表达着电影的母题:" 越亲近,越互相伤害" 离炸玉米越近,越容易被油溅伤到皮肤;越亲近大海,葬身于大海的风险就越大。

在我们东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电影里这种迟到的温情、无奈的残忍、事后的遗憾,大家都在自己的人生中步履不停,却鲜少有空停下脚步等等父母,而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脚步已经慢了下来,直至掉队越落越远……

良多的父母终究还是带着遗憾辞世了,而他的心愿只是和儿子一起看一场棒球赛、坐一次汽车那么简单……在一个双向辜负的原生家庭里,如果不能退一步,我们是不是能够放慢一点脚步?父母子女这一世的缘分,无论这辈子能够陪伴多久,都尽量别让这段关系只剩下破碎和遗憾。

毕竟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了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