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一看就会四自能力(四自能力名言警句)

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教师虽然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是主导课堂的依旧是师问生答——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课堂在学生忙碌地

一看就会四自能力(四自能力名言警句)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其实,古人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精辟的话,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育改革已经很多年,教师虽然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是主导课堂的依旧是师问生答——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课堂在学生忙碌地应付回答中行进,或一言堂;或满堂灌,教师大多时候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唱着独角戏,学生昏昏欲睡地被动接受,有人还将这种课堂现象进行一番调侃: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厌烦,脑筋僵化,兴趣减退,课堂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更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能力,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质疑问难,尤其是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理解、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的思维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阅读能力,为此我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实践,总结出自读质疑、自探解疑、自悟明理、自得拓展的“四自阅读教学法”。

一、自读质疑,学贵有疑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知之始,敢质疑、善探究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品质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朱熹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并解除疑问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淡中见真知的能力1.课前质疑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为例首先我在设计预习作业时,除了让学生解决一些基本的字词外,我加了一个环节“预习卡” ,把自己在课前阅读中不懂得问题写下来,从字词的理解到写作方法的探讨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如课题为什么用“鱼游到了了纸上”,而不说鱼画到了纸上?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泉白如玉”是什么意思? ……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批阅预习作业的时候做一个有心人,大致的了解问题的种类和价值性,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筛选,整理出有价值的、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2.课中质疑 在学生反复阅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基本解决了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后,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来代替学生解疑,只会让学生听的厌倦,被动接受知识,所以我转变教学方法,紧紧扣住课题为什么用“鱼游到了了纸上”,而不说鱼画到了纸上? 这一问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在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各种新的问题,因为有了前期的理解,这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定的深度、难度,而且相对比较集中,往往会就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质疑,这一步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课文的重难点会有效落实,而且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充分调动。

3.课后质疑 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课文内容的延伸、知识技能的迁移、写作方法的模仿、同类课文拓展等,都需要我们继续质疑解疑,只有做到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本组课文,除了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还要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掌握写人文章的写作技巧,有了前面两篇文章的铺垫,教师略作引导,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重点,然后带着疑问自己去阅读,去探讨,去交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鼓励,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闪现,他们的好奇心和成功欲会有更大的满足,学习的过程自然也就有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寻的过程。

当然,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一定要正面引导和鼓励,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满意,教师也不能一棒打死“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很会思考! ”、“你的眼光真独特,思维很敏锐!”、“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你真会读书!”等这些正面的肯定和表扬,会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二、自探解疑,柳暗花明 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放任自流,其实质是形式上的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自学自悟;二是紧抓不放,其实质是课堂上教师多讲,学生接受如果我们的自主阅读走上了第一条路,那么,学生就会像一只无人引导的雏鹰,由于常常自由活动,没有人教其飞行,逐渐变成了一只不会飞的鸡;而我们的老师如果还是不放心学生,不能放手让其学飞翔,那学生就像是一只受百般呵护的雏鹰,虽然老鹰一再不厌其烦地教育,但由于不敢放手让其独自探求,最后也变成了一只不会飞的鸡。

为了让这一环节能顺利进行,我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以座位临近为依据,成员既要做到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又要考虑性格活泼和文静内向,这样可以基本保证每个小组都相对公平的人员配置,也能确保探讨时不死气沉沉,再由小组成员推荐出一名小组长,这样更便于管理,便于在探讨时由牵头的学生,他也是提问的整理者,解答疑问时的小结者。

在《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经过小组的交流整理后,提炼出了课题为什么用“鱼游到了了纸上”,而不说鱼画到了纸上? 这一贯穿全文的的主线索,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文本为载体,使课堂在自读探究,自读解疑行进。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后,在文本中找到了多处答案,再加上自己的体悟,全面解决了疑问,所以,“自探解疑”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感觉到阅读学生充满乐趣与发现,不是一件疲于应付的差事了。

三、自悟明理,水到渠成 当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后,学生又关注到了课文的结尾,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于是又学生提出:青年人为什么这样说?这和鱼游到了纸上又有什么关系呢?课题为什么用鱼游到了纸上?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不是框定标准答案,而是力求做一个引领者,及时地给他们工具或为他们点一盏明灯,带领学生依托文本,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凭借自身的阅历和积累去探究、去感悟、去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单一枯燥的说教,或人为地拔高思想高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欣赏的角度不同,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同,知识阅历的积累不同,都会使每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篇文章的思想认识不同,所悟所得也不同作为教师,也可以避免学生不求甚解地机械背诵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个环节中,我很注重培养学生依赖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引发思考、主动感悟、形成技能,并进而受到思想的熏陶。

四、自得拓展,百花齐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分为精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两部分显而易见,编者的意图是:教师通过对将课文讲读,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迁移到阅读课文和选学课文中,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最终达到不用老师教也能读懂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授之以法,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自主导学就是要求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体,质疑、解疑为主轴,自悟为主线、自得拓展为最终目标学了《鱼游到了纸上》,写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是这篇文章的法之所在当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解疑后得到的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它会融入到学生的已积累习得的知识库中,并随时能提取、运用,也就达到学生离开教师可以自主进行学习的目的了。

如果说无模式的语文教学,是处于教学的幼稚阶段的话,那么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的语文教学,也可能是在呆板地演练一套机械的程序教无定法而有法,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历练改进。

一种教学模式无论怎样独特、高效,总有其局限性,要经常吸收其他模式,优化模式,与学生交流模式,师生共同创建富有班级、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实现教师的“乐教”,学生的“善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