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硬核推荐沈阳彩电塔(沈阳彩电塔能上去吗)

在沈阳有条全国闻名的彩塔街,因街上有座辽宁广播电视塔而得名。1984年,当时拥有亚洲第一高度的辽宁广播电视塔设计出来后,国内竟无人敢接建设任务,

硬核推荐沈阳彩电塔(沈阳彩电塔能上去吗)

 

在沈阳有条全国闻名的彩塔街,因街上有座辽宁广播电视塔而得名1984年,当时拥有亚洲第一高度的辽宁广播电视塔设计出来后,国内竟无人敢接建设任务,千里寻访、几经周折,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建三局诚意赴约,来到辽宁挑战不可能。

于是不可想象的艰巨与奇迹一同诞生:当辽宁电视塔“长”到它的设计高度305.5米时,周围的居民不禁惊讶道:“一个人也没看见,这塔咋就长了这么高?难不成是天兵天将来建的这个塔?”2019年9月22日,记者远赴武汉寻访被称成“天兵天将”的彩电塔修建者,原中建三局党委书记傅开荣和原中建三局总经理助理杨柱等“辽塔”工程建设者,在中建三局的办公室为我们讲述了3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造塔经历。

1987年,辽塔进行塔楼安装,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 刘杰敏摄 千里万里寻找建塔者 1984年3月15日,沈阳孙方垂从收音机中听到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深圳国贸中心大厦正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攀升他兴奋地喊起来:“这太好了! ”。

这时,电话响起:“孙老,你听到新闻没,中建三局采用滑模技术达到三天一层楼,这可是奇迹啊,我们的方案有救了!” 孙方垂,时任广电部设计院总工程师,电话那头的老吴是辽宁广播电视厅的总工程师他们为什么这么兴奋?原来这两人一辈子从事广播电视塔的设计工作,非常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树起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电视塔啊。

可是,辽宁广播电视塔设计稿出来了,国内却无人敢承接这项工程正当此时,无意中听到的广播消息让他们兴奋不已,于是他们立刻赶赴中建三局所在地武汉 不巧的是,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去了深圳,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深圳。

到了深圳,得知张恩沛又去了广州,于是他俩又跟到了广州,张恩沛却又返回了武汉,于是他们又回到武汉哪知到了武汉,张恩沛又去了深圳,他们再次追到深圳,几经周折,双方终于在深圳国贸工地碰了面 张恩沛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既然别人干不了,我们就试试看吧!”

资料图片 19个月完成主体结构 辽宁广播电视塔,简称辽塔,具有“高、大、新、难、紧”五大特点高为305.5米,时为亚洲第一高、世界第六高大,砼总量12670立方米,钢材总用量3900吨新,国内第一次,此前还无人施工过类似的电视塔。

难,在没有超高吊装设备的前提下,完成塔身外壁标高184米至210米处最大悬臂17米、总重量500余吨的旋转餐厅的超高空吊装;在标高约300米处吊装90吨重的钢桅杆;近2000平方米的玻璃幕墙超高空安装紧,工期很紧,沈阳冬季漫长,每年的有效施工时间仅8个月。

事实上,工程开始进展并不顺利直到1985年3月,时任中建三局一公司副经理的樊凤兰被派到辽塔工地,担任指挥长兼党总支书记上任后她一不谈技术、 二不说管理,首先给大家上起了“党课”:“我们是国家队, 从来没有失败过,也从来没给三局丢过脸,这次肯定也不会……”樊凤兰的党课起了作用,工人们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打消了,大伙鼓起勇气、激起斗志,辽塔的建设全面展开。

同时,中建三局从深圳国贸项目调来何景洪为辽塔技术负责人,在上上下下的紧张努力下,1986年10月27日,辽塔主体结构工程以中心垂直偏差小于允许值、强度控制超过设计要求的高质量顺利到顶,达到245.5米高度,开始向305.5米的亚洲之巅发起冲刺。

平均下来,这19个月里辽塔在以每天将近半米的速度长高!

资料图片 “天兵天将”巧安天线 傅开荣是1985年9月27日赶到沈阳辽宁电视塔工地的,那时他刚调到中建三局机械施工公司任经理才五十多天他要承接的是彩塔顶部的钢结构制作安装任务,还包括天馈线的安装,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要把长67.4米、重90吨的钢桅杆吊将到近300米的高空,这无疑是项巨大的挑战。

傅开荣找来施工计划处的吊装工程师杨柱,杨柱特别强调说:“现在最难的不是钢桅杆安装的问题,而是钢桅杆安装到位后,桅杆外壁两个频道的发射天线部件,桅杆上两个4.4米和4米直径的钢制桥修平台,以及桅杆外壁的喷漆装饰怎么搞上去,这才是最难的!”

傅开荣并没有被难倒:“我把桅杆截成9节,先把天线安好,喷涂油漆,工艺一次成型,然后把钢桅杆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一节一节地从主体的平台上顶上去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节约了工期,大型的进口起重设备也不需要了”。

1987年7月上旬,傅开荣率队亲自上阵,仅用四天时间就将90吨重的钢桅杆,从塔内筒200米标高拼装平台,整体顶升到245.5米标高的钢筋混凝土顶端安装就位 问鼎亚洲第一高塔 辽塔达到305.5米设计标高那天,沈阳南运河畔挤满了人。

人们互相打听:“没有一个人在上面干活,那么大的玩意,怎么才几天就长出来了呢?” 接受采访时,杨柱回忆说:“桅杆和天线的难题解决以后,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就是旋转餐厅,在200多米的高空向外延伸出17米,我们遇到了风大、塔身晃动等难题,对此我们提出:不能用平地的思维解决高空的问题,不能用静态的思维解决动态的问题。

”就这样他们在塔身顶部215米的这个标高环形平面上装上两台自行设计制作的起重能力达10吨的起重机,一鼓作气攻克了塔楼钢结构吊装难题,打胜了第二场攻坚战 1989年9月,当时位居亚洲第一高度的辽宁彩电塔正式落成。

后来,这项工程荣获1989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虽然过去了30年,但是辽塔的修建过程我们依然历历在目,这个工程之后,我们中建三局又承建了天津彩电塔等工程,成为国内的‘造塔专家’!”。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寇俊松 袁野制图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