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赔付率(赔付率计算公式)干货满满


前言:本文介绍的指标属于财务报表关键指标,计算规则需服从会计准则要求,通常需外部财务审计后发布,是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披露、行业对标、监管重点关注的指标,也是行业对具体

赔付率(赔付率计算公式)干货满满

 

前言:本文介绍的指标属于财务报表关键指标,计算规则需服从会计准则要求,通常需外部财务审计后发布,是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披露、行业对标、监管重点关注的指标,也是行业对具体产品线监管时要求披露的指标文章略显烧脑,希望大家有耐心读一读。

如果实在读不下去就算了,记住“综合赔付率就是全部赔付成本占保费的比例”就行了,指标高就是赔得多,指标低就是赔得少一、定义综合赔付率=综合赔款/已赚保费其中,综合赔款=(已决赔款+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间接理赔费用),直接理赔费用是因为处理这个赔案而产生的与赔款同时登记的费用,如前往现场查勘的交通费、差旅费、公估费、诉讼费等(若有),间接理赔费用则是专门负责产品线理赔的人员及办公成本,按案数或赔款金额分摊到赔案中,如理赔部门工资、奖金、办公费用等。

已赚保费=(首日费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通常有,未到期责任准备=(签单保费-首日费用)*(未到期天数/责任期间天数)+保费不足准备金,当产品定价不足的时候需加上保费不足准备金,这个指标的存在说明产品部门的定价充足性需要准备金评估部门在大数据上进行“二次判断”,若定价充足则保费不足准备金为0,若定价不充足则保费不足准备金大于0,亏损在当期全额体现,符合审慎经营的原则。

如果代入相关公式则细化到:综合赔付率=【已决赔款+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直接理赔费用+间接理赔费用】/【首日费用-(签单保费-首日费用)*(未到期天数/责任期间天数)-保费不足准备金】

​二、保险客户视角1.非保单持有人:综合赔付率就是全部赔付成本占保费的比例,指标高就是赔得多,指标低就是赔得少2.保单持有人:只有已决赔款是我拿到手的,未决赔款是保险公司欠我多少钱还没赔的,未报告赔款准备金是针对有人没报案的赔款准备,直接、间接理赔费用则不是赔给客户的,为什么要算到赔款里边去?占比有多大?。

​三、保险公司视角1.先说理赔费用:保险公司经营总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总是要分摊的,不同于其他人车马费在所有业务中平均分摊,理赔费用在对应的赔案和产品线中分摊,我觉得是合理的但是,理赔费用占总体费用的比例是否应该尽量低,可以通过线上理赔、快速理赔、争议案件调节等方式提高理赔效率、降低理赔费用,但大量的线上化会否导致更多的理赔渗漏推高赔款?由于欺诈的大量存在,自动化理赔的程度不一定越多越好,反欺诈的成本投入提高带来理赔减损,从而反馈到前端定价也是保险公司的重要竞争力。

据说健康险中的赔款水分可能高达20%,如何破解简易理赔和反欺诈之间的矛盾?保险科技也许是一种较好的答案,即利用大数据进行反欺诈(主流选择),在打假减损的同时不影响诚信客户的理赔服务体验,只需要授权数据筛查即可。

还有种可能的解答是信用分理赔,即根据个人信用度评分分不同流程判赔(还在探索阶段),比如我30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信用,保险公司可以放心的直接定损赔付(不必花大量时间收集资料去确定案件真实性),而失信老赖可能被充分深入调查后才能获赔,诚信真的是很大的财富。

2.再说综合赔付率应用:综合赔付率在保险公司主要用于精算部门(评估准备金)、财务部门(编制财务报表)、管理层(评估公司业绩),也是行业对标和监管关注的重点指标从其立意来讲,希望充分评估赔付成本,但其定义和测算方式存在几个显著的不便因素:一是首日费用的当期计提导致已赚保费在时间上非线性分布(不直观),真正线性分布的变成了净保费(剔除首日费用后的保费),而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基于净保费评估赔付率的体系;二是各种准备金的评估是由总公司精算部制定规则计提,基于全系统大数据生成的规则和选择的参数的合理性越往下层偏离可能越大,尤其对于分公司层级(数据量够但不掌握规则),而且精算模型的复杂和保密要求带来上下层级信息不对称,使得综合赔付率的准确度在基层饱受质疑、难以真正投入到业务管理中(尤其对于地区差异性较大的业务),部分大主体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开始在分公司层级配置精算师;三是直接理赔费用由理赔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跟赔案报销和入账的理赔相关费用),间接理赔费用的管理更是可能涉及人事部门(用人成本)、财务部门(报销费用)、理赔部门(劳务派遣类用人成本)等,管理部门多,来源杂,管理难度高。

凡此种种问题的存在,让综合赔付率这个对赔款评价最充分的指标,反而在业务管理中用得最少,特别尴尬​四、综合评价我其实不太喜欢综合赔付率,作为一个产品运营人员,不可能接受用一个自己不掌握源数据和计算规则的指标去开展工作。

从结果的可信度上讲,哪怕自建一套模型去评估赔付成本也更可取,如非必要则很少讨论综合赔付率烧脑的话已讲完,希望没有把自己绕进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各家主体披露的综合赔付率,对比几家看看,到底谁是真的“保险姓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