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共克时艰(共克时艰是什么意思)学会了吗

找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给你们看看。

共克时艰(共克时艰是什么意思)学会了吗

 

_

新闻联播____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2个多月,无一省市幸免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传播,在浏览了众多新闻和热点,尤其是关于抗击疫情工作和支援行动方面的新闻后,我发现,“。

共克时艰”这个词被媒体、政府、企业使用得尤为频繁,主要体现在文题文中、封面图片和电视节目标签上起初我以为,在过去几年发生重大事件时,媒体和有关部门常常使用这个词,所以它应该是个成语但当我今天首次通过输入法打出这四个字时,发现输入法并不能通过联想功能直接给出完整且正确的结果。

这说明共克时艰这个词并不是像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狐假虎威这类出自典故的古代成语,而是一个现代新造词,而且不是互联网流行语____那么,“共克时艰”到底是出自何处何时?_首先,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共克”一词并无古人使用的痕迹,说明它是两个单字拼成的。

而“时艰”一词,最早出自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文学家颜延之的五言乐府诗《从军行》,诗中有这么一句:“苦哉远征人,毕力于时艰”这可能是能找到的最早使用这个词的年代和作者共、克两字,与时艰一词合并后,意思就是:一起克服或战胜艰难的局势。

这个拼接的新造词,最早由谁使用呢?目前见过的新造词语,除了流行类是由网友自行创造解释并流传外,正规正式地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政府报告中的词语,大多由新华社首次提出和定义网上也有人提问过关于这个词的最早出处,有网友称最早出自汶川地震,但我根据重大事件必有重要讲话和社论的规律,再往前倒退两个重要时间段,发现在。

2003年7月28日新华社报道中,提到“社会各方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会上温总理在讲话中使用了“众志成城”一词(http://news.sina.com.cn/c/2003-07-28/2236459574s.shtml)。

_而在1998年特大洪灾期间,讲话和社论中并未发现这一词,仅有众志成城一词,但使用了“不怕困难”一词。(http://www.cctv.com/special/777/2/52375.html)

唐山大地震 人民日报_再往前推一个时间段,更早一次历史事件是发生于1976年的唐山地震,人民日报在当时的报眼和头条中使用的是“排除万难”一词好了,到这里,基本可以确认“共克时艰”最早出处是在非典疫情那年。

跳出这个考古话题,我们还可以讨论下:对于时艰这个名词,只有共克这个动词可以搭配吗?_当然不是我通过搜索(百度搜索虽然越来越烂了,但有些东西还是勉强能搜得到的,但想确保绝对准确倒是有点难了),发现有以下几个用法含义及出处:。

用法一:运拙时艰

元代戏曲作家陈以仁撰的杂剧《雁门关存孝打虎》中,有这么一句:“便似班定远在玉门关,空学的兵书战策,争奈运拙时艰,淹留在此去住无门。”在这里的意思是处于逆境。用法二:蒿目时艰

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的长篇小说《孽海花》中,有这么一句:“先本是台湾的臬台,因蒿目时艰,急流勇退,威毅伯笃念故旧,派了这个清闲的差使。”在这里的意思是对时事忧虑不安。

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用法三:共济时艰

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著名的《明定国是》诏书,开启戊戌变法,诏书结尾有这么一句:“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在这里的意思是共同挽救危局。

用法四:共体时艰

这个词目前仅出现在台湾省岛内名嘴、台湾网民以及台媒,时常吐槽民进党当局用“共体时艰”的口号安抚民众同样是讲口号,台湾的用词风格明显偏软这一点,在好莱坞电影译名上,可以看出两岸明显的区别此外还有弘济时艰、

共赴时艰、誓克时艰等组合用法,意思各不相同。

除了心血来潮考古“共克时艰”外,我发现疫情期间,各家媒体还报道了各种魔幻新闻,诸如武汉市政府人员给领导领口罩、红会志愿者提意见反被踢出群、企业绕过红会用直升机向医院捐赠物资、重庆抗肺炎物资被大理征用、副校长夫妇隐瞒疫情违规办寿宴致医护等百余人被隔离,等等。

可以看出,在全国大部分政府部门和群众努力抗击疫情的形势下,还是有一些猪队友、害人精在添乱丢人。本次吐槽到此结束,欢迎留言。_

你强哥不装逼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你强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