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博州是哪个省的城市(博州是哪个省的城市名称)居然可以这样

齐鲁源远流长,一些城市原本有着国际大都市般的高大上名字,后来阴差阳错地被变成了城乡结合部。好比兰陵一度改名为

博州是哪个省的城市(博州是哪个省的城市名称)居然可以这样

 

齐鲁源远流长,一些城市原本有着国际大都市般的高大上名字,后来阴差阳错地被变成了城乡结合部好比兰陵一度改名为苍山,兰陵王就成了苍山王,本来是风流倜傥的王孙公子,眨眼间就成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山大王山东省就有这么10个城市,把原本很诗意的城市名称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很后悔呢?。

下面,我们盘点一下改名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10个山东城市,也重温一下这些地方曾经的辉煌。

1、东昌——聊城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十三年(1276年)5月,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改属山东省。

1967年3月,聊城专区更名为聊城地区1998年,聊城地区改为聊城市(地级),原县级聊城市改为东昌府区

明清时期,运河畔的东昌府繁荣程度达到了鼎盛时期,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还有东昌”之说一时间,舟辑如云、帆樯蔽日,“郡邑城中仓库册籍,上关国计厘市,烟火之相望又不下十万户”,被誉为“江北一都会”。

自秦以来就属东郡之地的东昌府,若是被唤作“聊城府”,该是多么的了无趣味

2、琅琊——临沂一部电视剧《琅琊榜》,让琅琊作为一个地名尽人皆知其实,琅琊是许多名门望族的郡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诗里提到的王家就是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几乎主导了东晋到南朝的历史,无怪乎当时有民谚讲“王与马(司马)共天下”,王羲之、王献之也出自琅琊王氏。

此外,琅琊颜氏是孔子弟子颜回后人,书法家颜真卿就是这个家族的牛人,琅琊诸葛氏则出现了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这些名震三国的牛人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这是琅琊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琅邪郡,郡境为山东东南部,涵盖今临沂大部。

到了宋朝,置沂州,治所在临沂,琅琊不再作为地名

临沂地名,源自民国时期1914年改兰山县为临沂县,因临沂河而得名1950年,撤销鲁中南行政区,成立沂水专区、临沂专区,临沂正式以地级行政区域存世1967年,临沂专区改为临沂地区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

从古韵十足的琅琊到通俗的临沂,的确有点天上地下的感觉,你能想象琅琊榜改为临沂榜时观众的感受么?至今,沂蒙人民对琅琊甚为怀念。

3、曹州——菏泽西周时,出现了曹国(再今定陶一带)王莽新朝时期,出现了曹州称谓,虽有时领县,但一直为府辖州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

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1949年3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属平原省这是菏泽成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开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专区划归山东省。

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2000年6月10日,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曹州府,名之于古曹国,文脉千年,繁盛一时现在用个很多人不大认识的菏字,不但冷僻,而且偏僻,果然是山东的偏远落后地区。

假如菏泽市改为“曹州市”,顿时就是另外一副模样

4、武定——滨州武定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地名,秦始皇东巡在现滨州一带设置厌次县,此后2200多年中,历为州、郡、府、县治所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宋,厌次县属河北东路棣州乐安郡1015 年 (大中祥符八年) 迁州治、 厌次县治至阳信县界乔子镇之八方寺 (今惠民县城址)。

元,厌次县属济南路棣州明,1368(洪武元年) ,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26年 (宣德元年),明宣宗亲率大军,兵临棣州城下,平定了欲在棣州起兵谋反的汉王朱高煦,自此改为武定州(寓意以武力平定谋反),属济南府。

1950年5月,撤消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建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1958年10月,惠民专区领导机关迁驻滨县北镇新建城区1984年,为了与滨州市统一地名,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

1913年(民国二年)改滨州为滨县1958年12月8日撤滨县并入惠民县1961年恢复滨县建置1982年8月2日,析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镇管理区设立滨州市,置1镇3乡3个办事处1987年2月25日,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滨州市。

即为目前滨州市滨城区武定府,多么气势磅礴的一个名字,现在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滨州升格为地级行政单位,从气势和历史感上都一下子矮了半截,还经常被人戏谑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简称。

5、峄州——枣庄秦置峄县,鲁南三大县之一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

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在原行政区域基础上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署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枣庄地面上曾出现过很多韵味十足的地名:薛郡(薛县)、承县、缯州、滕县(滕州)等,但都未能长时间一统目前的枣庄地面。

那些古色古香的地名终究归于平静,因多枣树而得名的枣庄镇却先成为县级市,又成为地级市,成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6、高苑——高青淄博市属下的高青县,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是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山东并不罕见,潍坊(潍县和坊子)、淄博(淄川、临淄和博山)皆如此年轻的高青有着厚重的历史。

公元前685-643年,齐桓公将今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更名高苑,这是高青第一个字的最早来历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丙倩为高宛侯,后为高宛县东汉初,改高宛县为高苑县,其后一直存在公元1233年(金天兴二年),始置青城县,寻废;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路。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为清池店公元1381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两县皆属山东布政使司

1940年,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署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初属三专署,后属清河专署,隶渤海行署1950年3月, 高青与齐东合并称齐东县,隶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将齐东析入博兴、邹平县地,皆隶淄博专署。

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1991年起,隶属淄博市高苑一名,起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以此做县名也有了千余年的光景,现在已经被扫入到了历史的故纸堆,令人可发一叹。

7、黄县——龙口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秦朝时始置黄县,黄山在县南二十里,有黄水,县因名黄县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东行郡县……并渤海以东,过黄、腄”,黄,即指黄县。

之后,黄县一直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存在曾隶属于东莱郡、东莱国、牟州、登州、胶东道1950年6月,黄县属山东省莱阳专署1958年10月莱阳专署改为烟台专署,黄县属之同年11月蓬莱县、黄县、长岛县并为蓬莱县,属烟台专署。

1962年1月黄县复还原治,仍属烟台专署1986年9月,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因原黄县有龙口镇而得名),由烟台市代管

至此,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黄县寿终正寝,作为地名的龙口由镇升格为县级市。如今,黄县、掖县都已经消失,但当地人的为商之道依然为人所称道。

8、育犁——乳山作为古代偏居沿海的乳山县域,这里虽然农、牧、渔业已很兴盛,但是直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境内才置育犁县东汉建武五年(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此后,境域先后属文登县、观阳县、牟平县隋唐时,乳山口已成为与外埠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

明时,缫丝、制盐、酿造、食品等手工业已较发达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为规模较大的商贸之地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属海阳县、宁海州(1914年改称牟平县)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乳山县(以乳山口南岸的大乳山而得名),确定夏村为县城。

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乳山县改属威海市。千百年来,育犁古城一直是个熙攘热闹的集市,当地名吃育犁刀切面远近闻名。但是作为县名,育犁县只存在了230多年。现在的乳山县,已经毫无遥远的历史遗韵。

9、广戚——微山微山县是个新名字建国后,为了统一管理微山湖于1949年设立湖区办事处,隶属滕县专区(驻夏镇)1953年8月设立微山县,因地处微山湖故名,隶属济宁专区秦开始在现微山境内置广戚县,属泗水郡西汉,广戚属沛郡。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十月,封鲁恭王刘余之子刘将为广戚侯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封楚孝王子刘勋为广戚侯,刘勋死后,其子刘显继东汉,广戚县属彭城国三国魏,广戚县属沛国晋代,属彭城郡北朝魏,省广戚县并入留县。

县废城犹在,故通称戚城其后,戚城、部城、夏镇寨3部分连为一体,统称夏镇

其实,微山也是很有历史感的微山湖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商代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其兄长微子(名启)数谏不纳,愤而出走,隐居到现在的微山岛这个地方,死后葬在岛上微山湖因此而得名但微山历史上并未作过县名,倒是广戚很有味道,作为县名的时间也很长,后来设置县级行政区域时被舍弃了,非常可惜。

10、厌次——惠民惠民县境在明朝之前属于厌次县厌次县始置于秦,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厌读压)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惠民县桑落墅镇北西汉时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

目前,惠民县归滨州市管辖

可见,厌次县存在了1500年以上,惠民县只存在了不到300年。前者与秦始皇颇有渊源,后者仅仅与一条沟相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