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高奔(高奔头大名叫什么)这都可以?

牛得草——从八保小洧川走出来的艺术大师!

高奔(高奔头大名叫什么)这都可以?

 

        今天,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是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丑角大师牛得草先生代表作《七品芝麻官》里的一句著名唱词,流传甚广这部作品奠定了牛得草在豫剧艺术上牛派创始人的地位。

鲜为人知的是,牛得草先生是从尉氏县洧川镇走出来的艺术大师

                             (一)          尉氏县洧川镇地处尉氏、长葛、新郑三个地方的交界处,依傍双洎河双洎河古称洧水,由古洧水和溱水交汇而成,《诗经》里《溱洧》一诗描述了当时人们在此处生活的场景。

洧川金兴定二年置县,1954年撤并它地理位置优越,以前是开封到许昌、武汉官路的必经之处,双洎河漕运发达,被称为水旱码头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百业兴盛        1933年,牛得草出生在开封市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常年给地主家扛长工。

牛得草4岁那年,父亲在贫病交加中不幸离世为了生存,母亲带着他从开封沿路南下,一路乞讨,辗转流落到洧川他们母子看到这里物丰民淳、客商云集,认为这里是可以活下去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不久,母亲去洧川南街一家大户人家做佣工,牛得草到街上游玩或者乞讨。

洧川为富庶之地,达官贵人多,戏剧在这里长兴不衰小小年纪的牛得草只要填饱了肚子,就追着戏班子看        他8岁那年,河南遭遇大灾荒,民不聊生,很多人选择逃难牛得草经邻居介绍被送进了尉氏县城的一个孤儿堂,躲过了一时灾难。

一年以后,孤儿堂因维持不下去,被迫解散了,牛得草又开始流落        牛得草终日讨饭仍难以果腹,可他时时想着母亲,偶得一块红薯还想着给母亲送回去母亲对他更是牵肠挂肚小小的牛得草发现,虽然是饥荒年月,但戏班子的日子要好一点,只要有人请唱戏,就有口饭吃。

于是,他打定主意,跟着戏班子走戏班子到哪里演出,他就跟到哪里,为的是能讨到一点残汤剩饭为了讨好戏班子的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跑前跑后,争着干杂活一天,戏班子煮红薯,小牛得草照例远远地躲着,等大家吃完,他才上前要一点来吃。

一位老艺人向他招招手,递给他一块热乎乎的大红薯牛得草不好意思接老人说:“孩子,接着吧你往后就来戏班子干个杂差,算是戏班子的人了,你也就有吃饭的地方了”        牛得草默默地把红薯接过来,却没有言语。

那个时候,唱戏者社会地位低他想,要是能正式学戏,那以后就有了吃饭的门路他揣着红薯,跑十几公里奔回家,把红薯送到母亲的嘴边,流着泪说:“娘,我想学戏,我想当戏子,这样我就能吃饱饭了”他和母亲哭抱成一团眼看实在走投无路,母亲就答应了他,并且交代他:“儿啊,你进了戏班子,往后啥人都会见着,要当好人,走正路。

”        给牛得草红薯的老人就是当地名闻四乡的“豫剧名丑”李小戌牛得草赶回戏班子,看到李小戌,一下子跪拜在地上说:“师傅,我要进戏班子学唱戏”        李小戌一听有点着急,说道:“你看你这孩子,干个杂差都中了,还要学戏,你知不知道学戏比要饭还苦?”。

        牛得草坚定地说:“师傅,我跟俺娘说过了,我就是要学戏,再苦也不怕,你就收下我吧!”        李小戌叹了一口气,收下了他。就这样,不到10岁的牛得草进了戏班子当了学徒。

                           (二)         那时候的洧川戏剧颇为繁盛古式大戏台、剧院、流动戏台等演出设备齐全仅此一地便出了唐喜成、刘玉梅、李小戌、郭金亭、李耀卿、李双成、朱桂芳、李连升等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由此便可见这里的戏剧是如何繁盛。

        牛得草初入戏班,只是跑跑龙套但他很用心地听和记,尤其是李小戌上场,精妙绝伦的表演在赢得观众阵阵喝彩的同时,也深深吸引着牛得草不久,他向李小戌提出要学戏李小戌看他眉清目秀的样子说:“学唱小生将来才会有出息。

”大家听了都表示赞同没有想到,牛得草却固执地说:“我不学小生,我就要跟你‘捣丑’”李小戌听了坚决反对他告诉牛得草,跟他学丑角的都是长相不好的或者是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可是牛得草却表示,他就是喜欢“捣丑”,就要学丑。

这让李小戌很感动,便正式收他为弟子        李小戌当时已经年过花甲,闯荡一生,受尽了苦难对牛得草,他爱徒如子、倾心以授,把自己的拿手戏《大卖艺》手把手地教给他牛得草起早贪黑、苦学苦练、技艺日进,念功、唱功、嘴功、胡子功学了不少,有模有样。

之后,李小戌开始让他上场,在洧川及周边演出牛得草发现自己生活有了奔头,就想向李小戌学《审诰命》这出戏        李小戌年老体衰,加上戏班子常年颠沛流离、风餐露宿那一年的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年近70岁的他病倒了。

李小戌无儿无女,甚至连个家也没有牛得草寸步不离地服侍他大年三十的晚上,风雪交加,李小戌在洧川一个破草屋里离开了人世临终,他交代牛得草,要他去找他的刘师叔,把《审诰命》这出戏学会,传承下去牛得草痛哭一场,和李小戌的几个朋友凑钱把李小戌葬在一面土坡上。

        那个时候牛得草还没有名字进了戏班子,大家都叫他小牛李小戌去世后不久,戏班子的一位老艺人说:“孩子,学了戏,要有个名字,这样才好打出名头我给你取个名字,你看叫俊国咋样?”牛得草听了,嘴里念着“牛俊国”,高兴地鞠躬拜谢。

        后来,牛得草跟着刘师叔学戏,先后学会了《辕门斩子》《柜中缘》《赶花船》等,登台演出,颇受欢迎后来,随着舞台艺术的成熟,他还到开封大相国寺加入戏班子演出        牛得草表演艺术的再次提高,是向名丑高兴旺拜师学艺。

那是1948年,高兴旺从许昌来到开封和平剧社演出高兴旺比牛得草大20多岁,名震一时他是鄢陵县高庄人,早年也拜李小戌为师牛得草赶去拜访,并提出要拜高兴旺为师高兴旺说:“咱俩都跟李师傅学过戏,我是你的师兄,拜师可不敢当。

”自此,两人吃住在一起,同台演戏、互学互助牛得草更是对高兴旺先生恭敬有加,时常请教高兴旺对他毫不保留,把自己整理的传统剧目《借靴》《喝面叶》《花子拾金》等完全传给了他天长日久,他们俩之间称呼也由“师傅”变为“师兄”,再接下来不分彼此,情同手足,后来就有了牛得草讲高兴旺那句“一年师傅二年哥,三年不分你和我”的名言。

         随着时间流逝,牛得草有了名气,吸引了很多观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美好。在洧川,当地人民政府在南街给他们家分了土地和房屋。牛得草在开封豫剧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三)         在新的社会新的舞台,牛得草虽然崭露头角,但他深知自己是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新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向别人学习,向名家学习,从不失去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等名家只要来到开封演出,他就千方百计找机会请教学习他在向李宪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文化知识对艺术成长的重要作用,就立志学习文化,这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他总是爱跟观众交朋友,为的是能听到他们真实的意见。

有一位老先生叫李春芳,80多岁了,爱看他的戏两个人成了忘年交一天,李春芳说,牛俊国这个名字不够有趣听到这话,牛得草就拉着李春芳不让走,非让他给取一个有趣的名字李春芳当晚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就来找他,给他带来了一个响亮又有趣的名字“牛得草”,还为他取字“料足”,取号“饮水”。

这就是后来名扬全国的名字“牛得草”的由来他的名字从小牛到牛俊国再到牛得草,也见证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他既激动又感谢,拉着老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当他以“牛得草”这个艺名挂牌演出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新艺名由此广为传播。

        可在牛得草的心中,他仍放不下的是李小戌临终交代他的事:把豫剧丑角戏《审诰命》重新搬上舞台从那以后,他认定这个目标        他首先来到洛阳,找到一位艺名叫“狗尾巴”的老艺人,连续3天看这位老艺人演这出戏。

老艺人是以老生演这出戏的,他对牛得草赶来学戏很赞赏也很感动,把全场戏原原本本跟他说了一遍,并鼓励他要在丑行里表演好        从洛阳回来后,他废寝忘食地整理这出戏,在半年内三易其稿,于1953年4月将这出戏搬上了舞台,一时轰动了开封城。

从此,这出戏成了他的传统表演剧目         后来,他与在洧川结识的桑派创始人桑振君的弟子、豫剧表演艺术家谢爱勤结为百年之好,并成为在艺术和生活上的最佳搭档他利用这个条件,积极向桑振君学习谢爱勤和堂姐谢爱芳自小就被桑振君收为弟子,虽为师徒,但情同母女。

桑振君对牛得草的培养也格外上心        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牛得草是有抱负的演员,当时他非常渴望拜京剧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萧长华为师,但作为地方戏默默无闻的晚生后辈,此愿极难实现        桑振君在心底记着牛得草的这个愿望,便借机会,带牛得草拜见田汉,由田汉引荐拜师萧长华。

1956年冬,在北京东来顺饭店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在拜萧长华为师后,他吸收京剧艺术的精华,表演艺术突飞猛进萧长华对这个来自河南的小伙子很喜爱,精心指点、百教不厌牛得草结合萧老的拿手戏《蒋干盗书》《连升店》《审头刺汤》等剧目,在萧老的指点下,把京剧的“方巾丑”和“袍带丑”结合起来,根据豫剧的特点,重新设计了唐成的一些表演动作。

1959年,萧长华在又一次观摩过他的表演后,指导他吸收京剧《法门寺》里丑角念白的技巧,反复练习念状子这段戏为了达到萧长华的要求,他甚至与街上见到的一位高度近视的医生交上了朋友,研习唐成念状子的动作,独特风趣、惟妙惟肖。

        那时,牛得草所在的豫剧团已经划归鹤壁市豫剧团1962年,京剧名角袁世海等到鹤壁为煤矿工人献艺,观摩了牛得草的表演,大加赞赏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袁世海回到北京,就找到著名导演谢添,向谢添介绍牛得草的艺术成就和作品。

        1963年夏,谢添来到北京,和李准一起做《龙马精神》剧本,从报纸上看到牛得草在百花剧场演出,就急忙赶了过去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谢添在和李准一块观赏过牛得草的《唐知县审诰命》后,非常激动,很快向北影的领导汇报这出戏的特色、艺术和意义,北影原党委经研究同意将其列入1964年的拍摄计划。

谢添很兴奋,和牛得草一块研究这出戏,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谢添对他说:“外国有个卓别林,你应该成为中国的卓别林”        然而,这出戏虽然成立了摄制组,但终究没有开拍不久后,中国进入动荡的十年,电影拍摄计划被搁置。

可他没有停歇,在心里默念这出戏,反复修改,写出了两万多字的修改提纲

                                (四)        等到谢添再来看望牛得草时,已经是十几年之后了他们劫后重逢,泪眼相望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感悟,他们对剧本情节和戏词作了许多重大改动,直到1979年夏天才终于定稿。

可是,对于《唐知县审诰命》这个剧名,谢添认为喜剧色彩不浓,国外观众难以理解牛得草想到剧中诰命夫人叫唐成芝麻官这句台词,提议用“芝麻官”谢添大受启发,确定了《七品芝麻官》这个后来名扬天下的片名当年9月,这部电影终于在北京开拍。

        1980年,这部以豫剧改编的喜剧影片上映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受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的追捧大街小巷都有人在学唐成的戏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1981年5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第四届电影百花奖颁奖大会在这里举行,戏剧片《七品芝麻官》获得最佳戏曲故事片奖。

香港《大公报》撰文称牛得草为“东方的卓别林”牛得草达到了他艺术生涯的高峰        艺无止境,牛得草在艺术的追求上没有停下脚步在盛名之下,他没有忘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他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同时,他对表演艺术不断创新比如,在剧情中他把晕倒的林秀英扶进轿内,他把用屁股挤走诰命夫人改为把她骗下座位等从上世纪50年代改编整理到上世纪80年代电影获奖,该剧经历了20多年的修修改改,仍然没有停歇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牛得草还分别整理、移植或改编了《卷席筒》《仨愿意》《仨女婿》《拾女婿》《张古董借妻》等剧作,特别是1986年拍摄完成的电视剧《七品芝麻官后传》,丰富了豫剧艺术宝库,进一步奠定了牛派艺术的根基。

        牛得草长期担任鹤壁市剧协主席、鹤壁市豫剧团团长、鹤壁市豫剧一团团长等,先后任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等职1992年,牛得草获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被评为鹤壁市拔尖人才,享受市人民政府的津贴。

        1993年,年过花甲的牛得草不再担任鹤壁市豫剧一团团长职务,并悄然回到了久别的故土开封休养身体1998年,牛得草因病去世,走完了他的艺术人生路,离开了他热爱的舞台和热爱他的观众,享年65岁。

         牛派艺术在剧本上体现了人民性、大众性;在创作方法上充满了机趣,加上极具观赏性的表演,深受欢迎,广为流传牛派艺术传人中的“四草一金”(葛圭璋艺名葛草旺、牛亚非艺名小牛得草、王艺红艺名牛小草、张仙草,金不换)都继承发展着牛派艺术,把牛派艺术很好地传承了下来,牛派艺术已经成为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

        (作者王红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尉氏县作家协会主席)

(2019年12月4日开封日报以《创新传承艺术经典》为题发表。

原文转载自《尉氏文学艺术》公众号欢迎关注

扫二维码加关注,转发有礼哦~↓↓↓请点上方文图开头蓝字(洧川在线)加关注 看完如果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点(在看)↓↓↓留言转发朋友圈,再走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