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不见下渝州小说)没想到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爱作山川之旅,他少年时代跟随父亲隐居匡山,二十四岁才第一次出川。从清溪下三峡,一路直奔荆门。途中观江川风物,兴高采烈写下了一首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不见下渝州小说)没想到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爱作山川之旅,他少年时代跟随父亲隐居匡山,二十四岁才第一次出川。从清溪下三峡,一路直奔荆门。途中观江川风物,兴高采烈写下了一首《峨眉山月歌》。

后来,这首诗被明人李攀龙赞为“灵机逸韵”,而同时代周敬则说其“熔化入神”这一首誉满千秋的风景诗,同时也成为研究李白出川前后行踪的佐证那么,这一首由五个地名连成的诗歌,当中究竟暗含着什么秘密呢?一、《峨眉山月歌》原作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歌意译: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映倒影到青衣江江水流动,月亮影子却不动我连夜从清溪出发,乘船驶向三峡我为什么这么急切呢?因为我想念你却一直见不到你,所以才乘船下渝州。

诗的第一句中的“半轮”,有人解释为“上弦月”不过,个人认为这里理解为圆月被峨眉山挡住了半轮,若吐若露会更有意境因为明月在这一首诗中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活物”在诗的第二句中描述了一个自然现象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时,假如你的观察点不动,那么你会发现,江水流动的时候,月亮的影子始终处于同一个位置。

只有当你自身一直在动的时候,才会出现月亮和江水一起移动的现象李白为什么要刻意地描写这个自然现象呢?这是在按照《诗经》传统创作方式起兴月亮不动,影子也不会随水而流动李白不乘船下渝州,那么他对友人的思念也只能停留在青衣江上。

任凭思念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始终还是见不着友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李白在第三句诗中就果断采取了行动,夜发青溪向三峡连夜就要乘船去见朋友最后他还解释了一通自己为什么这样急,因为:我一直想见你却见不着,所以就坐船来了。

在这一首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和渝州其中的滔滔的江水暗含对友人的一腔思念之情峨眉山属唐代剑南道嘉州的峨眉县,因为两山相对,宛如峨眉所以得名明月悬挂在峨眉山的顶上,月影倒映在江中,江水流动与月影倒映的画面写得十分皎洁、空灵。

诗歌头三句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入”、“流”、“发”、“下”一气呵成,让诗呈现出自然的流动感。

最后一句却是在抒情,仿佛是在说,我为什么要作此歌?因为我想念你又见不到你另外,此诗出彩的另一个地方,在于对短小诗歌“时空表现力”的突破从前,我们读马致远《天净沙》或者是张继《枫桥夜泊》的时候会发现,作者把一些名词连缀来打造意象,结果非常成功,这些诗歌也成为千古名篇。

但是,这些名词打造出来的画面是碎片式的,而《峨眉山月歌》的地名联用,打造出来的画面是连贯的好像在看短视频,一帧接着一帧李白这首《峨眉山月歌》仅用二十八字,五个地名,就能打造出这种流动而连贯的画面,在唐诗中也是仅见,因此它才能享誉千年,被赞为古今绝唱。

二、少年李白出川李白如此急切地想要去见的友人,到底是谁呢?诗中并没有明说。不过在另一个资料里面显示,这位友人应该是“蜀中的吴指南”。

这一首诗写于唐朝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当时李白24岁距离他15岁写诗成名已经过去了九年当时他准备乘船出川,继续四处游宦,寻找用世之机吴指南现存的资料十分稀少,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只知道李白出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蜀中去找他。

后来二人同游于楚,也就是湖北一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吴指南第二年夏天在洞庭湖去世了李白对于吴指南的辞世,表现得异乎寻常地伤心他“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继之以血”意思是说,李白在六月天穿着祭服,抱着吴指南的尸体哭丧。

一直哭到眼泪干了,眼中流出血可想而知,他和吴指南的关系非比寻常所以,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连夜坐船下渝州去见他了吴指南去世后,李白把他安葬在洞庭湖畔,身上带着“丹砂”去了金陵整天狎伎饮酒,过了差不多一年醉生梦死的日子。

接着,他又去了广陵,“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他是怎么花了这么多钱的呢?原来,他“见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出生于富裕商人家庭,他家到底有多少钱,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是从现在的记录来看,他第一次出川,身上至少带了三十万金并且从《峨眉山月歌》中的描述看来,青年李白不光多金,还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少年公子。

兴致来了,就要连夜下渝州找故人吴指南有可能是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朋友,或者二人也曾一起在蜀中寻仙访道吴指南去世后,李白一看到和他年龄相仿的落魄公子就产生了同情,因此不遗余力地接济他们,最后把自己三十万金都散尽了。

那个时候大概在公元727年前后,跟着李白大病了一场在他最为落魄的时候,当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婿结语李白一生都在四处游历,写下了无数关于风景的诗篇明月在他的笔下一直都是“通灵”活物比如他曾经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自到夜郎西”,又在《月下独酌》中说“我歌月徘徊”。

在这一首《峨眉山月歌》中,虽然明月没有直接地与他进行互动但是在第一句中,青山吐月的写法,事实上就让明月有了“生气”落笔之处,仿佛让我们看到一轮俏皮的秋月,隔着峨眉山在怅望青衣江,思念远在渝州的故人奈何月儿倒映在江水里,江水却无法把它带到朋友的身边。

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这一首《峨眉山月歌》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那时还读不懂“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内涵,也不知道在诗的背后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但是也能被诗中的山川水月所感染由于诗歌中的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溪、三峡、渝州,自然构成活动幻灯片。

空灵逸韵,驰骋自由,溶情思于山川风月的写法,让这一首诗在唐诗史上享誉千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