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微吟不能长打三个数字)燃爆了

古代汉乐府诗歌有长歌与短歌之分,长歌多表达激情洋溢的积极情感,而短歌往往表达着低沉悲怆的消极情绪。身居”三曹“和”三祖“之一的曹丕深谙此道,所以

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微吟不能长打三个数字)燃爆了

 

古代汉乐府诗歌有长歌与短歌之分,长歌多表达激情洋溢的积极情感,而短歌往往表达着低沉悲怆的消极情绪身居”三曹“和”三祖“之一的曹丕深谙此道,所以他在写《燕歌行》时自己感叹道:短歌微吟不能长同时,在我看来曹丕为政为人都几为一首悲怆的短歌,可是谁又能懂呢?。

曹丕,生于公元187年的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母亲是曹操的妾室卞夫人,自己从小就多才多艺,通晓诸子百家,文武皆能,得到曹操的宠爱自然会多一些原本为庶出的他将无缘继承人位置的,可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197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建安十二年,曹操逐鹿中原的脚步加快,他率领部队征讨宛城张绣,由于自己的大意疏忽造成了长子曹昂的死亡,同时曹操正妻丁夫人对于养子曹昂的死极为伤痛,誓言要与曹操离婚,结果在丁夫人返回娘家后曹操多次前往请求接回丁夫人,丁夫人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将已经织好的布匹割成两段,表示两人的缘分今生不再续,曹操也就心灰意冷。

这件事对曹丕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因为曹操回来不久就将卞夫人立为正妻,曹丕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庶出变成了嫡长子,机会随之而来曹丕在夺嫡地道路上可谓艰险无比首先成为嫡长子并不能意味着曹丕可以顺利接班,他需要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就在此时父亲认可了自己的小弟——曹冲,因为小弟天资聪颖,谋略胆识过人,曹操甚是喜欢,只是没多久曹冲就因病去世了,曹丕再一次获得夺嫡机会;后者与曹丕同时进入曹操法眼的还有弟弟曹植,因为曹植的较好表现,曹操对其暗赏赞许。

由此,曹丕的威胁变得异常强大,两人为了成为继承人纷纷在身边组织起了党羽,阴谋诡计、权术诈术都轮番上演,最终因曹植自身失误和贾诩的一句建言才奠定了曹丕的继承人位置,可是一番斗争下来曹丕显得身心疲惫,但新的征程却又要开始了。

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曹操逝去,曹丕掌管汉帝国军政民务,于同年十月十三日篡汉自立建立大魏帝国,开始了自己得七年治理历程在此期间,曹丕以违背曹操的政治夙愿为条件建立了曹魏政权,对于东汉帝国留下的三大支柱采取限制、削弱和妥协的方式进行权力再分配,但是曹丕却是一步错、步步错,至少他的决定葬送了曹魏政权的百年政治生命。

东汉帝国在临近末年的时候已经行将就木了,苦苦支撑帝国延续下去的是三股力量:宦官、外戚和士族宦官集团天生就是乐于争斗的特性,毕竟他们的政治生命完全依附于皇帝,所以对于其它两个集团他们深恶痛绝,两次党锢之争让士族集团悄然躲避在地方,成为了处江湖之远的豪强势力,而外戚集团往往依附于后族,对于庙堂的政权争夺外戚集团的热情不低于宦官,所以东汉末年的政权争夺主要体现在外戚和宦官之间。

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相斗的结果是两大集团完全覆灭,帝国权柄下移,宗庙尽毁,天子傀儡化,这便是东汉帝国留给曹丕深刻的历史教训针对上述的历史困境,曹丕常常在父亲的教诲下努力摸索,一开始他尽心尽力地学习,但是后来他发现父亲永远是孤军奋战,而且往往得不到预期地效果,为此,他另辟蹊径,至少在他看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父亲的氐惆。

首先对于宦官集团,曹丕首先将“集团”两个字去掉了,他大力削减宦官人数,彻底杜绝宦官参与政治的机会黄初二年,曹丕亲自起草诏书对于宦官的人数做了限制,对于宦官的任职他甚至直接明言:“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这样一来宦官集团基本与核心政治无缘,终魏一朝宦官始终属于靠边站的角色;而后对于后党,曹丕这一点深刻学习自己的父亲,从曹操开始就对于正妻的候选人基本锁定平民或者不带有名气的女子,至少正妻不带有世家大族的背景,从曹操的卞夫人、曹丕的郭女王以及曹叡的毛皇后、郭皇后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人怀疑曹丕之所以杀掉甄宓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几句怨言,更重要是她背后的河北甄氏的存在。

所以,这些后族最多的就是获得荣誉性奖励,却没有办法参与实质政治,从这方面也杜绝了外戚的干预,所以在黄初二年的开局诏书里言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这样一来曹丕从制度上杜绝了宦官、外戚的权力。

但是对于宗亲与士族曹丕显得过犹不及了对于宗亲的政策,曹丕并不是吸取东汉的教训,因为东汉的宗亲早就不成气候了,但是曹丕的夺嫡之争历程给他造成了深重的芥蒂尤其是在与曹植的争夺中,曹丕费尽心力,见不得宗亲与政权走得太近,所以在称帝以后从曹丕对于宗亲多番刁难,甚至对于曹操的诸多儿子采取封爵而无实权的措施,将他们发配到相对较远的地方,而且时常让众多弟弟更换驻地。

比如曹植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会儿是临淄侯,一会儿是陈王,即使名义上曹植是陈王,但是时时刻刻处于曹丕的监控状态加之曹丕心胸不如曹操博大,对于兄弟姐妹没有那番容人之仁,甚至他将这份狭隘的心胸施之开国功臣,曹洪作为曹操一手培养的军事将领就因为曾经没有借钱给曹丕,后来被曹丕多方找茬,最后被废为庶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丕防范宗亲甚于防川,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曹爽一直要牢牢抓住权力的原因,这也成为后来司马氏篡政无宗亲阻力的重要原因,至此宗亲成为了曹魏政权的累赘

对于士族豪强,曹丕却是以出卖父亲的政治夙愿为交换条件争取了士族的支持众所周知,曹操治国从来都是唯才是举,并不考虑对方的出身,甚至在德才选择上曹操侧重于后者,这也是让士族很不喜欢的一点在地方上形成了豪强势力的世家大族极其仇视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他们甚至觉得曹操如此作为就是扰乱了士族接掌帝国的顺序,所以曹操施政期间遭受了巨大的阻力,终此一生可谓逆流而上奋斗不止。

看到曹操如此作为,曹丕很为难,也不想跟士族争斗了,毕竟士族已经成为北方重要的政治角色,所以在决定篡汉称帝的同时曹丕亲自找到以陈群为代表的士族谈话,此次谈话可谓赤裸裸了言语间,曹丕谈到汉室已亡,新政当立,我曹丕有心继承父辈遗志开创新王朝,你觉得如何?陈群非常客气,他承认汉室已亡,新政当立,但是现在时机不成熟,至少安定的北方需要一个正常的政治秩序来作为保证,当曹丕就问你有什么好主意的时候,陈群把酝酿已久的九品官人法献给曹丕,曹丕立马就明白了这场交易已经明朗化了,所以曹丕就直接了当地说此办法可行,称帝一事你们就多费心了。

很快,曹魏政权废除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和屯田措施,采取实行九品中正制度,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在制度上得到了确立和保障,曹丕换来的是门阀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自此,曹丕交换条件换来了曹魏政权的合法地位,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人事的局面再也管理不了了。

但是,曹丕再大的野心也抵挡不住身先死而愿未成,在临终之际曹丕再次审度政治局势,他无可奈何地又违背了自己的最初梦想,他不得不在宗亲与士族之间徘徊,所以他最后选择了宗亲曹真、曹休掌握国家军政,而委任士族代表陈群、司马懿掌握国政,让他们在彼此争斗中维系曹魏的政权。

一番作为下来,我们回顾曹丕治国,是一场悲怆的短歌,他开立曹魏政权又亲自为曹魏政权埋下了亡国的祸根,即便有聪明的儿子和勇敢的孙子,曹魏帝国的猝亡也在所难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