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描写相思吗)居然可以这样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描写相思吗)居然可以这样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语淡情深,浑然天成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满目的荷花香消尽,似昨日才刚刚绽放一般,直到触碰枕边玉席的凉意袭来,才恍然秋已悄然来临。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注定了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那无尽的清冷与孤寂似一泓不息的脉流穿透千年的时光,踏着苍桑沉默的烟尘岁月,清晰哀怨,缓缓而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

独弄清影,顾盼流连纵是兰舟轻上,怎诉离情?

何以如此?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方才豁然开朗从晨曦微露到薄暮初升,从初春微暖缓入深冬严寒倦了的,是容颜,不倦的,是那千丝万缕梦萦魂系的牵连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晏殊《诉衷情》有云“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秦观《减字木兰花》也有“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之句。

可是直到雁排长空,月色微澜,空寂的天边却没捎来只言片语而我只能执守于暮色前,站成一桢不变的风景,守望成一种企盼的姿态任时光荏冉,日复一日游走于指尖的思念,直至斑驳而相思的愁苦依旧在侧“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怀,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时下见此景象,却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而其所借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凄凉别后两应同写满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随了浮云,逐了流水,几番花落,几番憔悴,终抵不住相思的侵蚀,淡了花容,失了颜色。

李清照用最美丽的文字,给我们细细的临摹着时光的影子于是,所有的愁绪,横亘掌心,饮不尽,诉无言,似堆于眉心、挂于眼敛,却又无从舍弃“情”要用“计”来“消除”它,其沉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展现无余。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种愁绪,似在摇曳的风里,又像在在飘零的雨里,纷至踏来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见得到,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不得见即使偶尔舒展眉头,心头上的愁锁如何解开?!谁又能解得开?纵是满目繁华,伊人已不在!这样的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或许在李清照清冷孤寂的晚年,每每念及此处,也只有断魂的牵挂,在岁月的尘埃里愈显明晰透彻,了无尽头如果生命是一首千古不绝的词,李清照做到了,只因她那清丽婉转却令人蚀骨断肠的诗词,只因她那历经离乱却又终思国家安危的情怀,只因红藕香残留给世人的意味深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