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不负相思意(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不看后悔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品简介】《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由李之仪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向对方表示恋情的一首佳作,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此作最大成功在于以长江写真情,生发联想,铸为清词丽句,压倒古今多少言情之作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释】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2.休:停止3.已:完结,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5.思:想念,思念【翻译】我居住在长江上游,
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赏析】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文章摘自网络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定不负相思意(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太疯狂了
爱情是一场修行,或喜或悲,或聚或散,终是无常。那些百转千回、哀婉久绝、令人肝肠寸断的凄美故事,不知曾在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流淌,美得…
-
春浦鲤鱼风(谷雨春大鲤鱼)深度揭秘
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根据古籍《逸周书》来看,先秦时期七十二候的概念就已基本确立。和二十四节气一样,这份既美好又质朴的时令图谱,对…
-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庄儿女各当家前一句)奔走相告
-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庄儿女各当家前一句)万万没想到
-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思)新鲜出炉
-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 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上一句是什么诗句中隐藏的成语)满满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