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城镇化率怎么算(城镇化率多少才算合理)原创

各位领导,各位外宾,各位师生同行,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一次到东北师大来参加农村教育的研讨会。

城镇化率怎么算(城镇化率多少才算合理)原创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新型城镇化对消除教育歧视作用研究——以城乡中等教育分流为例袁桂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来源:袁桂林于11月18日在“2017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教育促进农村转型”的演讲实录各位领导,各位外宾,各位师生同行,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一次到东北师大来参加农村教育的研讨会本人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有重返故里的感觉。

今天很荣幸把我最近的一个研究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反思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到现在还是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在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背景下,还是发展得比较滞后所以(农村教育发展滞后)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分流机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国家宏观层面给予很大倾斜,增加了投入,资源配置也有很大改善,但中等教育的分流机制(仍然)有问题。

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对这种(中等教育分流过程中的)歧视现象做一些分析教育是优先发展吗?一(首先给出一个)基本的一个判断我觉得(从我国)大的发展战略(看),我们国家的教育还不是优先发展,虽然十九大刚刚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但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优先发展,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优先发展相比,我们只能说现在处于并行发展,以前还是滞后发展的,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教育)并行发展期间,当然这个发展主要参照是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讲)城镇化也好,新型城镇化也好,实际唱主角的还是经济;(对于)经济领域的发展来说,教育是附属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公平、歧视现象还没有根本消除。

所以经济和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并行发展期间我们还存在着一些滞后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背后还有不公平的问题存在,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歧视现象得到根本改善了吗?二再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教育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这样一个领域,还有农村教育中的一些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在本人的研究中认为主要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教育者领域中农村教师是弱势群体所以这个方面歧视主要是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对有些弱势群体的关照虽然很多,但没有彻底改善农村学生的成功是漏网之鱼三

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消除歧视,有助于促进公平,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过程中),我想现在我们说一个农村的学生,(他)没有什么家庭社会资本,他的成功或者通过教育途径走向成功可以说是漏网之鱼,因为(这种成功需要经历几次)大的几次筛选和分化、分流、分别治理或者叫分野。

所以本人觉得中文还是挺丰富的,这个“分”后面可能跟着很多词组合,可以理解为是分流、分野、分别对待,差别对待等等第一个分流就是城乡这个(城乡之分)是(中国社会)固有的一个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努力解决,还没有根本解决。

这是城乡之分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随着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中等教育阶段非常不稳定,有很多歧视现象,比如中学初中毕业之后读高中遇到很多障碍接着是学校之分我们学校固有的这种类型比较单一,义务教育后中等教育之间,初中、高中之间这块的分流主要是普职两类,而学业成绩不佳的被分到职业教育机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

这样一些分流又使一些孩子没有办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升迁接下来是户籍这是指到城里以后的遭遇,他们读高中,甚至高中以后的高考都受到了一些限制现在还有官方的口号是防止高考移民,这实际上是户籍限制,还有很多政策与户籍相关。

所以城镇化是常住人口的统计,但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和户籍紧密相关,这块有很大歧视另外就是高招高校招生出现的分化,高校招生主要是大学分配名额,以省为单位分配名额,这样出现了一些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很不公平的。

所以这几“分”之后使得一些孩子,地处农村的,又没有什么好的学校教育背景的,家户口又不在城里的,高考成绩又不佳的,这些孩子成了牺牲品关于城乡之分四首先分析第一个层次就是城乡之分这里回顾一下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明年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的话,城镇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了,新世纪以来,零零年以来加快了步伐,但新型城镇化是2014年开始的,2014年新型城镇化,这一时期对两个弱势群体方面有了一个提升,所以(认为)城镇化有助于消除歧视,消除不公平,主要从这个角度考虑的。

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了留守儿童农村剩余劳动力,年轻的父母他们到城里打工或者进城务工,他们孩子留在家里就是留守儿童了可以说改革开放第一天就有了留守儿童,恰恰我们政策出台非常晚,到2016年才有国家提出的关爱体系的建设;这么多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16年,去年--刚刚提出关爱体系。

原来一直是讨论、研究、调查、座谈,一直是没有国家的明确的一个体系的建立,还没有国家明确的政策,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随迁子女实际出现的比较晚,当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城里扎下脚跟,有了住处了才可能把家属接到城里来,这样才出现了随迁子女问题,是后出现的问题,先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但随迁子女政策出现的比较早,因为他们出来了,到城里来了,马上遇到城市的排斥,国家就表态,不然这个矛盾不好解决,国家的表态也是比较早的在1998年出台了“两为主”的政策,解决随迁子女到城里读书的问题所以这个图说明什么呢?就是在我们几个大的责任主体和教育资源配置四个大的阶段中对两类人群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却都是在新型城镇化之后。

随迁子女“两为主”的原则,最后什么时候能够彻底解决(或落实),什么时候能消除城市的排斥,能够(让随迁子女)真正地跟家长在城里安心学习,特别是义务教育后安心学习,(这一问题)刚刚在2014年见到曙光,国务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刚刚提出两个百分点的思想,就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现在的差距很大,百分之十七点几,相差比较大,要在“十三五”期间到2020年缩小两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缩小为15%左右,换句话说就是到2020年我们国家城镇化人口达到60%左右,但是户籍人口是45%左右。

(虽然)还有15%的差距,但毕竟提出了思路;要把两个统计口径最后合一,指出了一个发展的方向,有点前瞻性,以前连这样一个前瞻性的规划都没有现实主要的问题不是说从政策上有什么缺失,政策上可以说还都有了这方面的内容,一些个“政策”文本都能找到,但落实中问题特别多,认为随迁子女的问题主要是到“城里来添乱,他们农村可以接受,不用带出来,城市教育资源有限,我们还大班额呢,我们都解决不了”。

另外量化以城市接受为主,认为“是51%就是为主,过半就是为主了”,从量化的角度来排斥49%的学生给排斥掉,可以不接收,所以这个“为主”到底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这是有争议的再就是认为他们(随迁子女)不好融合,他们的教材不一样,他们还有方言,还有卫生习惯也不行等等,教养也不好,城里学校也不愿意接受。

另外就是成本核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有很多电子系统,孩子的去向可以跟踪,有电子档案,这个已经解决了,已经不成为理由了还有攀比,就是看看北京怎么做的,北京都没做,我们省为什么要先做啊,等等互相攀比。

总之这方面“政策”落实中重重困难,重重阻碍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在务虚,在讨论、在商量、在调研,但就没有拿出实际的办法特别是07年湖南作家发表了一个长篇报告文学在《北京文学》上发表,这个文章,当时的总理读到了,而且在教育部也组织专家开会商量讨论,但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不知道怎么做,国家总理亲自过问,但一点办法没有。

后来他的调研报告又充实一下,出版了一本书《四季之痛(音)—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还有像贵州的陈元松也出版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反映了大量留守儿童不幸的遭遇,他们的遭遇主要是性侵害、自杀、溺水、校车事故、亲情缺失,有很多故事是催人泪下的。

我分析有三种弱势群体,城乡相比,农村孩子是弱势群体,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相比,留守儿童也是弱势群体最弱势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其次稍好一点的是随迁子女,他们毕竟跟着父母出来了义务教育阶段,根据“两为主”的原则,他毕竟可以接受一点城市的教育,更大的障碍是高中阶段,所以这部分孩子是非常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现在(我是)从城乡之分维度分析问题,现在看到了一点曙光,刚才看到关爱体系建立另外15年财政上开始城乡统一,统一标准,按项目、按比例,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分担体制更加完善05年时候是只面向农村的,现在是城乡,所以15年11月25日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所以这是很大改善。

关于学校之分五第二是学校之分大量的材料说明普职划分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标签化,这个我不在这里多说了,很多咱们的学者、专家都有研究这里说一下就是在学校这样的普职划分之外还有学校层面的分化改革开放之初,1989年,刚刚宣布改革开放,但是各条战线都想发展,邓小平当时说要调整、改革、充实、提高这样八字方针,不能一哄而上,最后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所以要调整,要保重点。

这使(农村教育成为)调整的牺牲品,也就是农村高中被大量砍掉这时文革以后刚刚恢复教育秩序,但农村教育的数量、布局大大压缩这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一个记载:山东某县教育局告诉群众你们孩子读了初中,考不上大学,大学是稀缺资源,你们读了初中不是不负责任吗?白读了。

就这样劝导当地的群众接受高中被压缩,被撤掉要不然这个矛盾不好平息,凭什么把我们乡镇高中撤掉了,城里的怎么不撤呢,用这个理由来说服群众的,这是当时的情境但是现在在新型城镇化以后,当然也是国家实力的增强,开始提出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实施攻坚计划,十九大又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指的就是高中。

义务教育因为倡导多年了,已经开始标准化学校建设了,而高中的普及面临着攻坚阶段关于户籍之分六接下来分析一下户籍之分这个是在城镇化背景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原来没有城镇化率的概念,而城镇化率主要的依据的数据是常住人口,但是这个落差(即常住人口和城市户籍人口的差异),我看到2016年落差是57.35%减去41.2,还有16.1个百分点,16点几个百分点,所以落差还是很大的;但2016又不是最高值,在我的印象中最高值是在2009和2010年左右,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缩小两个统计口径之间的百分比的差距的这样的思路,而且那个时候城市又大量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大量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国家的城市化建设。

所以那个时期,00年到05年期间基本是一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而05年到2010年期间有一个高峰值,就是户籍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百分比(和常住人口的百分比),这两个差距是最大的,2016年还是十六点几在十八大之前,也在新型城镇化提出之前,上届政府,十七大那届政府他们工作的最后一年曾经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工作意见,这里面虽然这几条工作的原则强调的都比较合理。

但这里的第三大部分,文件的第三大部分就是因地制宜地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政策,这里面实际就设了几个门坎儿,至少要根据城镇化的功能定位,要根据城市的布局,产业布局,还有承载能力来确定各地方的政策,实际是暗示地方在这三个方面设置门坎儿。

实际前两个还有点道理,城市资源承载力不足,这个是一点道理没有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算生均教育经费还有校均资源占有,每个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农村不如城市,那么城市教育资源承载力还有限了呢,农村应该是有限的,农村都没有说,而城市说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有限,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当然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这个问题实际上和低端的城市人口也没有关系,布局调整是就业高端人口和高层次的就业人员,他们的调整,你低端的,不管城市怎么功能定位,不管产业怎么调整,城市总得有饭馆,总得有扫大街的,低端人口和定位,和产业布局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就是在三个方面制造门坎儿的同时要有几个方面的证件,(包括)合法的职业,合法的居住,还有保险的年限,还有当地连续就学的年限,这些规定就把很多农民都排斥在城市之外这个使“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实际成为了一句空话,就是指的高考实际成了一句空话。

反过来文件第四部分对城市利益的保护说得又非常详细,他们如果在城里参加考试,在城里占有考试招生的名额,但是要用增量来解决,不会损害城市的既有的名额,既有的利益,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的还有更多是劝回去,回到当地考试,回流考,占你地方的名额,占流出地的名额参加大学录取,还是这样一个政策,防止高考移民。

这个政策实际本人是非常反感的,高考移民本来是求学的一个愿望,不应该是反革命,有的是坚决打击,这样的口号我觉得太重了,不应该作为一个敌对的对立面的现象来对待在这个方面,我们刚才说的两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升两个百分点)的问题还是一个希望,它所谓的高考移民就是你常住人口没有意义,你只要有了户籍了才算数,而这个问题是2014年提出了2%的思想,这个思想显然速度太慢,一个五年计划压缩两个百分点,现在百分之十七点几,那得几个五年计划才能彻底解决啊,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一个前瞻性的思想;但是显然这一代或者几代,如果十年一代的话,那可能好几代农村的青少年就受到了伤害。

高中毛入学率也在改善,城镇化以后,特别是现在我们处于87%向90%过度的阶段,当然按照十九大的统计口径和3月份的四部委的文件,实际把成人的高中或者叫成人的中等职业教育都算进来,已经达到了在这个方面,目前我觉得速度可以加快,就是2%是指全局的,但是除了城市类型划分中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这几个城市要坚守2014年2%的标准以外,全国其他地方会加快速度的,所以我想一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分点的速度会提高,从这个方面看可能这几个特大城市是最后的难点。

现在新型城市化规定了一个新的落户的,加入户籍的办法,是积分落户,但各地由于地方利益至上的思考也没有和国家完全统一,北京比较注重学历,高学历的打分和低学历的打分或者叫做学位,这个打分的分差特别大,其他的稍微好一点。

然后就是技术职称在北京根本不受重视,给的分值特别少,而在上海、广东好一些,给的分值多一些,深圳还可以替换,稍微灵活一些关于高招之分七再就是高招之分这里主要给大家展示一个数据,一个是2015年我们教育部开始和发改委调剂名额的时候各地地方招生名额占招生总名额的百分比,背后还是高校布局的问题,(高校布局)不合理是一个大问题。

然后有些政策不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们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这是我在六盘山听到的(20)11年获得本科毕业,而且温总理也参加了毕业典礼,还跟这个学生也握手了,结果我在宁夏期间听说她在宁夏自治区党校做行政工作,毕业了到党校做行政工作,很低调。

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政策,免费师范生是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是这样一个政策的,实际上到位率特别低,这是一个个案另外就是在城镇化大的趋势下开始调剂名额,最后又得到了一些阻力,调剂名额的计划实际最后被很多调出省份抵制以后有了很大的压缩。

另外有的地方就把二本和三本合并,说你的二本招生没有减少,(实际上是)三本取消了,合并了,都说是二本了,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目前,总之这四个方面就是我想(表达的),对农村的弱势群体层层筛选的一个过程(歧视性过程)。

最后我想我们研究教育学,曾经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教育是促进阶层升迁的一个途径,但恰恰这句话说的不完整,应该是(教育是)促进一部分人升迁的途径好了,谢谢大家!▲向上滑动

CICCCRED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促进农村人口思维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长按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