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提出了)这样也行?


(本文由冯树轩老师授权孔子文化促进会首发专贺中华礼乐文化节召开,献礼二十大,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摘要】本文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记载谈起,以孔子教育弟子“身通六艺”阐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提出了)这样也行?

 

(本文由冯树轩老师授权孔子文化促进会首发专贺中华礼乐文化节召开,献礼二十大,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摘要】本文从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记载谈起,以孔子教育弟子“身通六艺”阐明儒家教育之道,“六艺”的核心在于礼乐,进一步泛论中国传统儒家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出制礼作乐的重要意义。

再结合当下中国发展现状,礼乐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实行礼乐之教,提出了几点建议,归纳周公制礼作乐的现代意义文章最终阐明观点,唯有通过经典教育、推广传统礼仪、推动家庭教育等文化强国的措施,使礼乐教化深入人心,礼乐兴邦方能实现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文约5000余字【关键词】礼乐 教育 文化强国 民族复兴一、周公:经天纬地与制礼作乐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三子,按《史记》记载“为子孝,笃仁”,辅佐武王灭纣建周,封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不就封,留佐成王”。

历史上称赞周公贤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世封“元圣文宪王”,被认为是儒学奠基人汉初贾谊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至圣先师”,犹如孔子是后世我辈心目中的“至圣先师”

陕西岐山周公庙有对联颇多,其中一幅楹联道尽周公盛德:制大礼作大乐并勘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周公一生功绩甚多,最具代表性的总结,可以用曲阜周公庙东西石坊额刻“经天纬地、制礼作乐”来概括。

经天纬地是指为天地自然作规划,形成文化体系以治理天下,所谓“经纬天地曰文”制礼作乐是指这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是经营朝廷和社会的一套典章制度,称之为礼乐礼乐制度可谓大矣,影响中国数千年发展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可以简称为礼乐文化。

礼乐体系是中国传统儒家治国理政之道的主干周公所制定的礼乐是广义概念的礼乐制度,到了孔子时代,礼乐除了广义的概念,还有狭义概念——专指两部经典《周礼》和《乐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国内乱,“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又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此处的“诗书礼乐”当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乐经》,再加上《易经》和《春秋》,此即儒家六经,后世《乐经》失传,演变为《五经》另外,孔子所教弟子的六门功课也即“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周公当年制礼作乐,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周朝享八百年之治,礼乐制度发挥了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周公制礼作乐对于今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二、历史经验:礼乐之教大矣哉

中国历代王朝对礼乐制度都高度重视并加以调整和完善。历史发展规律已经证明,重视礼乐制度,则盛世再现,礼崩乐坏,则人心不古、国乱近亡。

《周礼》《仪礼》《礼记》被称为儒家“三礼”,入选儒家十三经《周礼》又称《周官》,即为周公所制之礼《史记·周本纪》载,“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仪礼》十七篇,是各种礼仪制度的汇编,《中庸》称赞“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礼记》四十九篇,谈“礼”多谈“乐”少然而礼乐同讲,多在《乐记》谨列举数语,“礼以道(通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因此,后世中国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之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礼乐之教大矣哉。教民以礼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秦朝苛政,反酷刑法,不兴礼乐之教,诸侯叛秦,二世而亡汉初,休养生息,得离战国之苦,天下晏然汉文帝元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奏请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孝文帝即位之初处处小心,未能立即采纳,然所定律令都离不开贾谊的影响,最终开创文景之治之发端。

东汉光武帝时期,张奋上疏:“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对时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史记》有八篇《书》,而《礼书》排第一,《乐书》排第二《礼书》阐明制礼的根据,礼的形式、内容和作用,指出,“缘人情而治礼,依人性而作仪”,“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乐书》举出雅乐和邪乐的不同影响,大量引用《礼记·乐记》原文,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指出了礼和乐的不同功用。

《汉书》有《礼乐志》,《贞观政要》有《礼乐》。唐代以后,礼乐大兴,不胜枚举。迨至明清,任一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礼崩乐坏,祸起萧墙,自毁长城。礼乐的治国理政和教育功能实在是不可或缺。

三、当代中国:如何实行礼乐之教《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建立一个国家之后,统治者应该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强调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从礼乐制度开始孔子所传之道,来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此即道统一脉。

中华文化是神圣的文化,是守先待后、继往开来的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礼乐之教仍在大行其道,只不过,我们还需要继续“为往圣继绝学”,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礼乐之教的功能并加以发扬光大

在今天,我们如何定义“礼”和“乐”?按前文,礼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今天的“礼”主要是指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国家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今天的“礼”主要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如“成人礼”等。

今天的“乐”不分广义和狭义,就是指音乐《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作礼举例来说,新中国建立伊始,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便是“功成作乐”;至今仍然不断制定和完善的各项法律法规便是“治定作礼”毋庸讳言,我们的法律体系受西方法治观念影响较大,窃以为今后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时,应大量加入中国古人的治理经验,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

音乐体系比较庞杂,包含了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各类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自改开以来,西风东渐,重金属音乐、靡靡之音越来越多,娱乐圈乱象横出,国家持续在加大管理力度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当代中国大兴礼乐之教,应效仿历史经验,“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比如说在“易服色”方面,各少数民族都有传统的服装,占人口最多的汉族,却仍然缺乏官方统一标准的制服,汉族的民族服装——汉服,经过民间十几年的汉服复兴运动,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中华礼乐文化节、中华礼乐大会、汉服秀等活动越来越有起色,但是,汉服走进寻常百姓家仍然任重而道远。

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新中国的国服是什么?是中山装还是西装革履?显然需要尽早确定华夏文明复兴,需要得到官方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在“制法度”方面,儒家传统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观念,在影响民众建设美丽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小学生入学开笔礼、高中生传统的冠礼笄礼(成人礼)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如果结婚男女不知道汉服婚礼之美以及婚姻大事乃天地之事、阴阳之事,欣欣然着西装革履、白色婚纱,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还无从谈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今世界趋于大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势下,我们不是排斥西方文明体系和生活习惯,中华民族一向包容万象、和而不同,我们强调的是中华民族自有文化之魂应该回归,中国礼乐文明应该自强而强他,自利而利他,如此方显我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2017年1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意见》显示出礼乐兴邦思想的萌芽,在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方面,应“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在滋养文艺创作方面,要“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

”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时,要“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这便是礼治和乐治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五年过去了,该《意见》的具体落地尚有差距。

四、建设文化强国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好节目,每一期专辑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好评如潮2021年6月13日,《典籍里的中国·论语》播出,这一期节目典雅大气、恢弘壮观、深入人心,剧中孔子弟子反复发出“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的呼声,正是当下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声。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重视经典教育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中华经典,宜引导全民诵读,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阅读黄金期,建议教材制定者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补充更多经典全文录入学生诵读教材在社会上,鼓励媒体、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读书会、经典咏流传、国学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曲阜孔子文化促进会联合书香曲阜等单位发起的“全民读论语、华夏遍书香”活动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和普及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推动普及传统礼仪人生需要仪式感,古人将种种仪式称之为礼除了前文提到的开笔礼、冠礼笄礼、传统婚礼,还有生日礼、祭祀礼、告祖礼、祈福礼等仪礼以生日礼为例,中国人传统上过生日是要行孝道、感念父母恩德,反观当下,大人给孩子过生日大行宴请、吹灯拔蜡,还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之故。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推动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易经·家人卦》曰: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庭建设书香门第,传统礼乐进家庭,家庭幸福,离婚率降低,社会和谐,国家方为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还需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全方面、全方位发展琴棋书画、诗酒茶歌都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音乐的治世功能,我们重视程度显然不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靡靡之音影响甚深,社会需要更多的德音雅乐来导正风俗。

礼乐文明是一个庞大的治国理政体系,需要立法、司法等机关和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合力共建礼乐之功用,正如《汉书·礼乐志》中记载“象天地,制礼乐,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只要制礼作乐修文德,则实现近悦远来一定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五、小结有一种力量叫至诚感通,很强大,难以言表,只能亲身体会礼乐文化便发挥着至诚感通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深入学习儒家经典,相信先王之道以礼乐便可以治国安邦,相信圣贤之心也即天地之心,圣贤不死而长久活在经典之中。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兴礼乐,可以揖让而治天下正如《礼记·乐记》所言,“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孔子晚年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然而孔子之后,战国有孟子,大汉有董仲舒,大宋有朱熹夫子,大明有王阳明,圣贤时出,华夏不绝。

周公制礼作乐的现代意义,大矣哉文化终须落地方为文明,礼乐胜景再现堪称复兴泱泱华夏,大兴礼乐;王道文明,必然重现;吾辈自强,然后复兴(作者简介:冯亮,字树轩,男,山东曲阜人,现为曲阜慈和书院院长先后从业于企业管理、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现专职从事国学教育。

电话:1336537825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