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可以对活人用吗)难以置信
历史上安徽哪些英雄及名人王老邪 北京福富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Java工程师安徽位于华东地区,九
历史上安徽哪些英雄及名人
王老邪 北京福富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Java工程师安徽位于华东地区,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醉翁亭是天下第一亭,安丰塘是天下第一塘,安徽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也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革命老区。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大地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和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
# 1.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2.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3.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居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经百里奚引荐入秦,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曾在齐收留过百里奚,后随百里奚入秦辅佐秦穆公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视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 4. 伍奢?年——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省利辛县),楚庄王时重臣伍举之子(一说伍举之后),伍子胥的父亲,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时担任太子太傅后来由于费无忌对太子建的陷害,牵连伍奢被捕。
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要报仇,于是召他们来,表示来了就放过伍奢,不来就马上杀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亲独自受死,又怕自己报不了仇,被人耻笑,于是前往伍子胥则逃走,准备报仇,辗转去到吴国,最终成功报仇。
# 5.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以封于申,也称申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祖籍楚国乾溪(今安徽利辛),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6. 甘茂
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7. 甘罗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颍上县甘罗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
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8.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今安徽巢湖)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
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9. 英布?年——公元前196年,偃姓,英氏,名布,九江郡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人秦末汉初名将,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初随项梁起义,迎娶吴芮之女,拥立楚怀王继位,封为当阳君。
项梁阵亡后,成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屡破秦军,封为九江王受到汉朝游说,叛楚归汉,为楚将龙苴所败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韩彭被杀后,心生畏惧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 10. 文翁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公学始祖,庐江舒人(今安徽舒城县)人,西汉循吏,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发展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
同时建立学校,兴办教育,修水利,政绩卓著为了纪念文翁,元始4年,平帝诏建祠于石室(即现在成都文翁石室旧址)以祀文翁成都多地建有文翁祠庐江县建乡贤祠(移建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 11. 陈阿娇陈皇后,祖籍东阳县(今安徽天长)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为西汉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之裔,堂邑夷侯陈午与大长公主刘嫖之女陈皇后在汉景帝年间嫁予太子刘彻为太子妃,建元元年(前140年)立为皇后。
元光五年(前130年),以“惑于巫祝”罪名废黜,退居长门宫其后于元鼎至元封三年间(前116年~前107年)去世陈皇后因其起伏一生,为后世留下了“金屋藏娇”、“长门买赋”等典故,并于历代文学作品中传唱# 12. 刘安约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安徽淮南)。
西汉时期文学家、古琴演奏家、发明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封淮南王其文学作品、科学发明均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刘安所著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亦称《鸿烈》),《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另一方面,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13.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人历事西汉、王莽(新)、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郡丞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著有《新论》29篇。
# 14. 刘馥?-208年,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东汉末年名守刘馥在汉末避难于淮南,刘馥曾任扬州刺史,单马前往建造州治合肥,又安抚地方武装与百姓,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并修城垒以加强城池的守备,颇有功绩,深受百姓爱戴。
# 15. 左慈156?年——289?,字元放,庐江(今安徽潜山)人,汉族,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
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 16.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17.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东汉末年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
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 18.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19. 曹丕187年——226年,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制订九品中正制,使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0.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21. 曹真?年——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养子幼年丧父,力大勇猛,授虎豹骑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封为灵寿亭侯。
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
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迁大司马太和五年(231年),因病去世,谥号为元,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 22. 夏侯渊?年——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出敌不意,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
后率军征伐关中与凉州,斩梁兴、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族、氐族、屠各等外族势力,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在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 23. 许褚许褚(chǔ,见辞海)字仲康,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曹魏猛将,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后追随曹操,自典韦战死之后,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官渡之战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 24. 周瑜175年——210年,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5. 鲁肃
172年——217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
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26.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
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 27.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
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三国志》作者陈寿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 # 28. 嵇康
224年——263年,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
# 29. 刘伶?年——221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30.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 31. 周兴嗣469年——537年,,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人世居江南姑孰(今安徽当涂) 南朝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
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32. 何尚之382年——460年,字彦德庐江郡灊县(今安徽霍山)人。
南北朝时期刘宋大臣,东晋散骑侍郎何准曾孙、南康太守何恢之孙、金紫光禄大夫何叔度之子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兼领中书令从刘裕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造玄武湖,劝阻宋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
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大明四年(46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以本官加赠司空赐谥号简穆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33. 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
隋大业年间(605~617),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
# 34. 李敬玄615年——682年,字敬玄,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唐朝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出身赵郡李氏南祖房,得到中书令马周的推荐,成为唐高宗李治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中书侍郎、吏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主持铨选。
累迁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出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不通兵事,大败而回,贬为衡州刺史,迁扬州长史永淳元年(68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大都督,谥号文宪# 35. 曹霸约704年——约770年,唐代画家, 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三国高贵公曹髦后裔(也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人),早年学书,文武全才,师法王羲之、卫夫人等,擅画马,尤精鞍马人物# 36. 刘长卿709年——790年,字文房,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宣城)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这是唐诗中最喜欢的其中之一,肯定要写出来。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37. 张籍约766年——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38.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旧《唐书》本传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其中《悯农二首》诗较有名另有《莺莺歌》,犹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39. 曹松?年——903年,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河湾村)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
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40. 朱温852年——912年,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后梁开国皇帝,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
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
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41. 杜荀鹤约846年——约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
# 42. 杨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南吴开国国君,史称吴太祖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吴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吴孝武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3.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
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冯延巳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横跋扈,被称为“五鬼”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 44. 高琼935年——1006年,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后周时期,于王审琦部下为将后入晋王赵光义(宋太宗)藩邸,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他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澶州之战时,与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为“澶渊之盟”的订立立下大功景德三年(1006年),高琼病逝,年七十二,追赠侍中累赠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卫王,谥号“烈武”宋神宗亲题其碑首为“决策定难显忠基庆之碑”。
后改谥“武烈”# 45. 刘金定941年——1010年,刘金锭,北宋名将,女将,蒙城小涧镇刘庄人,高琼之妻,被宋太祖封为巾帼英雄,刘金定因战功显赫被宋太祖封为兵马大元帅雍熙三年(986年),太宗正筹划北伐,召高琼回京,刘金定同往。
淳化四年(993年),又北上抗辽,镇导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屡立战功淳化四年(993年),又北上抗辽,镇导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屡立战功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金定去世,享年69岁,后人誉之为巾帼英雄。
# 46. 鲁宗道966年——1029年),字贯之亳州人北宋著名谏臣少年孤贫,生活于外祖父家举进士后,为濠州定远尉,继任海盐县令,后改任歙州军事判官,迁秘书丞天禧元年(1017年)为右正言谏章官至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世称“鱼头参政”。
天圣七年(1029年)卒,年六十三,赠兵部尚书,谥号“肃简”# 47. 吕夷简978年——1044年,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师、北宋名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48. 陈翥982年——1061年,北宋著名科学家。
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江东路池州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
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 此书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
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图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亦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49.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50. 梅尧臣
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51. 崔白1004年——1088年,字子西,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北宋画家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其无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但其依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其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画佛道鬼神、山水、人物亦精妙绝伦,尤长于写生所画鹅、蝉、雀堪称三绝,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一改百余年墨守成规的花鸟画风(指“黄筌画派”),成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崇。
# 52.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生长于桐城县龙眠山,舒州(今桐城)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53. 梁红玉1102年——1135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第二任妻子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
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 54. 张孝祥
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55.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
出身于“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初以荫补入官隆兴元年(1163年),吕祖谦登进士第,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累官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
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后追封开封伯景定二年(1261年),配享孔庙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56. 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
郭子兴虽击退了南下的元军,但与其阵营内的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却内争不断,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并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抵为朱元璋所继承,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追赠他为滁阳王。
# 57. 刘福通1321年——1366年,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导者,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定都亳州,后迁开封建元龙凤。
他为枢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军政大权不久率军攻克汴梁但好景不长,刘福通先在汴梁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所破,后在安丰为诚王张士诚派遣的吕珍所围,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赶到之前,刘福通战死,救出小明王,安置于滁州,随后朱元璋命水军将军廖永忠接小明王去应天(今南京),途经辗转瓜州渡口,沉没,船上包括小明王无一幸免。
# 58.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传位其孙朱允炆。
# 59.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60.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
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61.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名将。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
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62.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 63. 胡惟庸?年——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64. 邓愈1337年——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
明朝开国名将,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
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65.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66. 蓝玉?年—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
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67. 冯胜。
?年——1395年,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
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
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68. 傅友德?年——1394年,汉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名将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名将。
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后坐事赐死1644年追封为丽江王,谥“武靖”# 69. 汪机1463年——1539年,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新安医学奠基人,安徽省祁门县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
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 70. 胡宗宪1512年——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
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
胡宗宪为官二十余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是书收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另有《海防图论》、《三巡奏议》等传世# 71. 汪道昆1525年——1593年,明代文学家。
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西溪南松明山(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人久负文名,所撰杂剧不负所望,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72. 许国
1527年——1596年年,字维桢,号颍阳,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徽商许鈇次子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先后出任翰林检讨、国子祭酒 、太常卿、太子詹事、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2] 平夷云南大小金川叛乱有功,拜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万历二十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号文穆,修建许国石坊作为纪念,著有《许文穆公集》# 73.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本贯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74. 程大位1533年——1606年,明代商人、珠算发明家字汝思,号宾渠,汉族,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少年时,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一生没有做过官。
20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因商业计算的需要,他随时留心数学,遍访名师,搜集很多数学书籍,刻苦钻研,时有心得约40岁时回家,专心研究,参考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于60岁时完成其杰作《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
诚如英国李约瑟所说:“在明代数学家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大位”,“在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以前,没有任何关于近代珠算算盘的完整叙述”,可谓集成计算的鼻祖# 75. 沈有容1557年——1627年,字士弘,号宁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人,明代名将少年时便立志从戎报国,万历七年(1579)中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服役。
因屡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为都督同知于天启四年(1624)以67岁高龄还乡# 76. 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一字拱之、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先世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移居桐城县城。
水利专家,明末东林党人,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是史可法的座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出任屯田监察御史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
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而含冤下狱不久在狱中折磨而死,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左光斗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是一位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政治家,而且在治水兴利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取得明显成效。
后人辑有《左忠毅公集》# 77. 汪文言?年——1625年,以布衣出身,狱吏出身,智巧侠气、饶具谋略,因监守自盗,逃到京师,投奔王安门下,后入东林党,策划推动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人称“布衣宰相”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过从甚密。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专权,以杨涟等人收受熊廷弼贿赂,将汪文言下镇抚司诏狱,阉党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对汪文言严刑拷打,施以“械、镣、棍、拶、夹棍”,迫令引杨涟等汪文言厉叱:“天乎冤哉!”许显纯图谋以贪污罪冤杀杨涟,严刑拷打汪文言欲得假供词,汪文言仰天大呼:“世间岂有贪赃杨大洪哉!”(杨涟别字大洪)虽受酷刑,始终不屈。
汪文言外甥见其遍体鳞伤,难过大哭汪文言骂他没出息四月,汪文言死于狱中汪文言以布衣出身,于天启年间投靠东林党东林党毁灭后被魏忠贤下狱,受五彪中的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五毒拷打审讯,迫令引杨涟等,坚不承认,至死不屈,被杀害。
# 78. 注迁讷1573年——1619年,字昌期、无如,号坐隐、请痴叟等寓居南京早年经营盐业致富 明成历时由贡生授官盐运使,历任宁波府同知等职辞官退隐后,以写戏、刻书自娱爱好 诗词歌赋,尤善曲家有坐隐园、环翠堂,常与汤显祖、王稚登、李贽等名士饮酒其间,抚 琴讴歌,探研戏曲创作。
剧作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格,在当时曲坛享有盛誉所作传奇 总称《环翟堂乐府》另著有杂剧《广陵月》、《太平乐事》、《青梅佳句》等8种在南 京开设有环翟堂书坊,所刻书耦均有名家绘制的插图,镂版精美,并用彩色套印,对版画的革新颇有影响。
# 79. 阮大铖1587年——1646年,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是明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戏曲名作家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崇祯朝以附逆罪去职。
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对东林、复社人员大加报复,南京城陷后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 80. 吴应箕1594年——1645年,字次尾、号楼山,明末著名文学家、抗清英雄。
字次尾,号楼山,汉族,南直贵池(今安徽石台大演乡高田)人崇祯贡生,曾参加复社,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讨伐阮大铖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持抗清,被执不屈死 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
与张溥、张采、陈子龙、夏完淳并为复社领袖# 81. 刘若宰1595年——1640年,字胤平,号退斋,南直隶安庆府怀宁县(今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死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 82. 查士标1615年——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新安(今安徽歙县、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是明诸生,入清便不应举,专心书画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迹皆有,遂精鉴赏,他的山水画,笔墨疏简,风神嫩散,气韵荒寒,晚年画风突变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与孙逸、汪之瑞、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新安四家”。
# 83. 梅清1623年——1697年,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
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梅清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渐江(弘仁)得黄山之质。
”他善诗和书法,并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 84.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县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85.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
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
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86. 汪士慎1686年——11759年,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
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 87.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88. 方苞1668年——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清代散文家。
方苞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是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官至礼部右侍郎方苞是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89. 刘大櫆1698年——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
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90.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 91.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92. 吴敬梓
1701年——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其作品《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93. 戴震1724年——1777年,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 94. 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杞梓里人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货币思想主张,是在西方的货币理论和制度还没有流入到中国之前提出的因此,他的货币思想主张被认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他个人对当时中国的状况的分析、体会而独立形成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曾提及此事王茂荫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95. 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怿嘉,号俪生,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96. 程长庚1811年——1880年,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
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 97. 薛时雨1818年——1885年,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
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与著名词家并画家周闲、书法家秦光第、画家应宝时、《寒松阁谈艺琐录》作者张鸣珂、道光进士与诗人张保衡(张任庵)及沈濂、著名篆刻家吴传经等广有交游。
去官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惜芳书院等,门生甚众# 98.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 99.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 100. 张树声1824年——1884年,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
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淮军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 101. 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102. 丁汝昌1836年——1895年,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103. 刘铭传
1836年——1896年,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1864年,授直隶提督。
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
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
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 104. 李经方1855年——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合肥东乡人(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人)本为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
早年在家乡念书,后来进身为府学廪生(秀才中的优等生),因此被列为候选郎中1882年在江南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三十八名),成为地方官员的候选人才(先后被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
李鸿章奉命办理天津教案移家天津后,衙门在海河与南运河交界的金钢桥一带(即现在的李公祠大街一带)历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 105. 段祺瑞1865年——1936年,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106. 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陈庆同 ,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 107. 徐树铮1880年——1925年,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字又铮,号铁珊,又号则林,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因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称“小徐”早年秀才出身,投奔袁世凯后,东渡日本学习军事。
他是段祺瑞的心腹谋士,他于1919年11月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并以西北筹边使身份坐镇外蒙,加以经营,这是外蒙离祖国怀抱最近的一次因欲联合孙传芳和张作霖反对冯玉祥并曾暗杀冯玉祥的舅父陆建章,故1925年12月30日被冯玉祥劫杀。
徐树铮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著有阐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国铨真》及文学作品《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 108.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
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
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48年1月1日被选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109. 张治中1890年——1969年,男,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人 ,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 110. 胡适1891年——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
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11.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112. 韩伯棠1892年——1914年,安徽省望江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施行独裁统治。
韩伯棠投身反袁革命,1914年不幸被捕牺牲,年仅22岁# 113.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117. 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5日,安徽合肥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118. 王老邪1985年—,庐州人,我没有字,号什么也没来得及起,就叫我老邪吧,反正你从中国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统统找不到我始来皆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华灯、好烟火、好古董、好花鸟,兼以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三十,避迹门庭,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计算机一台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发布于 2020-03-18 16:04王老邪 北京福富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Java工程师。
安徽位于华东地区,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醉翁亭是天下第一亭,安丰塘是天下第一塘,安徽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也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革命老区。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大地也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和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 1.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
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2.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3.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居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经百里奚引荐入秦,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曾在齐收留过百里奚,后随百里奚入秦辅佐秦穆公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视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 4. 伍奢?年——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省利辛县),楚庄王时重臣伍举之子(一说伍举之后),伍子胥的父亲,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时担任太子太傅后来由于费无忌对太子建的陷害,牵连伍奢被捕。
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要报仇,于是召他们来,表示来了就放过伍奢,不来就马上杀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亲独自受死,又怕自己报不了仇,被人耻笑,于是前往伍子胥则逃走,准备报仇,辗转去到吴国,最终成功报仇。
# 5.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以封于申,也称申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祖籍楚国乾溪(今安徽利辛),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6. 甘茂
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7. 甘罗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颍上县甘罗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
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8.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今安徽巢湖)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
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9. 英布?年——公元前196年,偃姓,英氏,名布,九江郡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人秦末汉初名将,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初随项梁起义,迎娶吴芮之女,拥立楚怀王继位,封为当阳君。
项梁阵亡后,成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屡破秦军,封为九江王受到汉朝游说,叛楚归汉,为楚将龙苴所败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韩彭被杀后,心生畏惧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 10. 文翁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公学始祖,庐江舒人(今安徽舒城县)人,西汉循吏,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发展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
同时建立学校,兴办教育,修水利,政绩卓著为了纪念文翁,元始4年,平帝诏建祠于石室(即现在成都文翁石室旧址)以祀文翁成都多地建有文翁祠庐江县建乡贤祠(移建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 11. 陈阿娇陈皇后,祖籍东阳县(今安徽天长)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为西汉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之裔,堂邑夷侯陈午与大长公主刘嫖之女陈皇后在汉景帝年间嫁予太子刘彻为太子妃,建元元年(前140年)立为皇后。
元光五年(前130年),以“惑于巫祝”罪名废黜,退居长门宫其后于元鼎至元封三年间(前116年~前107年)去世陈皇后因其起伏一生,为后世留下了“金屋藏娇”、“长门买赋”等典故,并于历代文学作品中传唱# 12. 刘安约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安徽淮南)。
西汉时期文学家、古琴演奏家、发明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封淮南王其文学作品、科学发明均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刘安所著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亦称《鸿烈》),《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另一方面,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13.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人历事西汉、王莽(新)、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郡丞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著有《新论》29篇。
# 14. 刘馥?-208年,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东汉末年名守刘馥在汉末避难于淮南,刘馥曾任扬州刺史,单马前往建造州治合肥,又安抚地方武装与百姓,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并修城垒以加强城池的守备,颇有功绩,深受百姓爱戴。
# 15. 左慈156?年——289?,字元放,庐江(今安徽潜山)人,汉族,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
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 16.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17.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东汉末年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
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谦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所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终年六十三岁# 18.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19. 曹丕187年——226年,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制订九品中正制,使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0.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21. 曹真?年——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养子幼年丧父,力大勇猛,授虎豹骑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封为灵寿亭侯。
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
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迁大司马太和五年(231年),因病去世,谥号为元,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 22. 夏侯渊?年——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常常出敌不意,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
后率军征伐关中与凉州,斩梁兴、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族、氐族、屠各等外族势力,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在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 23. 许褚许褚(chǔ,见辞海)字仲康,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曹魏猛将,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后追随曹操,自典韦战死之后,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官渡之战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 24. 周瑜175年——210年,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5. 鲁肃
172年——217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
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26.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
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 27.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
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三国志》作者陈寿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 # 28. 嵇康
224年——263年,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
# 29. 刘伶?年——221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30.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 31. 周兴嗣469年——537年,,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人世居江南姑孰(今安徽当涂) 南朝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
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32. 何尚之382年——460年,字彦德庐江郡灊县(今安徽霍山)人。
南北朝时期刘宋大臣,东晋散骑侍郎何准曾孙、南康太守何恢之孙、金紫光禄大夫何叔度之子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兼领中书令从刘裕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造玄武湖,劝阻宋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
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大明四年(46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以本官加赠司空赐谥号简穆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33. 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
隋大业年间(605~617),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
# 34. 李敬玄615年——682年,字敬玄,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唐朝宰相,将领,谷州长史李孝卿之子出身赵郡李氏南祖房,得到中书令马周的推荐,成为唐高宗李治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转中书侍郎、吏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主持铨选。
累迁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出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不通兵事,大败而回,贬为衡州刺史,迁扬州长史永淳元年(68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大都督,谥号文宪# 35. 曹霸约704年——约770年,唐代画家, 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三国高贵公曹髦后裔(也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人),早年学书,文武全才,师法王羲之、卫夫人等,擅画马,尤精鞍马人物# 36. 刘长卿709年——790年,字文房,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宣城)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这是唐诗中最喜欢的其中之一,肯定要写出来。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37. 张籍约766年——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38.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旧《唐书》本传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其中《悯农二首》诗较有名另有《莺莺歌》,犹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39. 曹松?年——903年,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河湾村)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
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40. 朱温852年——912年,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后梁开国皇帝,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
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
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41. 杜荀鹤约846年——约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
# 42. 杨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南吴开国国君,史称吴太祖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吴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吴孝武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3.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
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冯延巳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横跋扈,被称为“五鬼”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 44. 高琼935年——1006年,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北宋大将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后周时期,于王审琦部下为将后入晋王赵光义(宋太宗)藩邸,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他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澶州之战时,与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为“澶渊之盟”的订立立下大功景德三年(1006年),高琼病逝,年七十二,追赠侍中累赠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卫王,谥号“烈武”宋神宗亲题其碑首为“决策定难显忠基庆之碑”。
后改谥“武烈”# 45. 刘金定941年——1010年,刘金锭,北宋名将,女将,蒙城小涧镇刘庄人,高琼之妻,被宋太祖封为巾帼英雄,刘金定因战功显赫被宋太祖封为兵马大元帅雍熙三年(986年),太宗正筹划北伐,召高琼回京,刘金定同往。
淳化四年(993年),又北上抗辽,镇导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屡立战功淳化四年(993年),又北上抗辽,镇导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屡立战功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金定去世,享年69岁,后人誉之为巾帼英雄。
# 46. 鲁宗道966年——1029年),字贯之亳州人北宋著名谏臣少年孤贫,生活于外祖父家举进士后,为濠州定远尉,继任海盐县令,后改任歙州军事判官,迁秘书丞天禧元年(1017年)为右正言谏章官至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世称“鱼头参政”。
天圣七年(1029年)卒,年六十三,赠兵部尚书,谥号“肃简”# 47. 吕夷简978年——1044年,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师、北宋名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48. 陈翥982年——1061年,北宋著名科学家。
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江东路池州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
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 此书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
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图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亦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49.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50. 梅尧臣
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51. 崔白1004年——1088年,字子西,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北宋画家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其无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但其依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其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画佛道鬼神、山水、人物亦精妙绝伦,尤长于写生所画鹅、蝉、雀堪称三绝,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一改百余年墨守成规的花鸟画风(指“黄筌画派”),成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崇。
# 52.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生长于桐城县龙眠山,舒州(今桐城)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53. 梁红玉1102年——1135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第二任妻子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
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 54. 张孝祥
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55.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
出身于“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初以荫补入官隆兴元年(1163年),吕祖谦登进士第,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累官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
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后追封开封伯景定二年(1261年),配享孔庙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56. 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
郭子兴虽击退了南下的元军,但与其阵营内的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却内争不断,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并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抵为朱元璋所继承,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追赠他为滁阳王。
# 57. 刘福通1321年——1366年,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导者,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定都亳州,后迁开封建元龙凤。
他为枢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军政大权不久率军攻克汴梁但好景不长,刘福通先在汴梁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所破,后在安丰为诚王张士诚派遣的吕珍所围,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赶到之前,刘福通战死,救出小明王,安置于滁州,随后朱元璋命水军将军廖永忠接小明王去应天(今南京),途经辗转瓜州渡口,沉没,船上包括小明王无一幸免。
# 58.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传位其孙朱允炆。
# 59.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60.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
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61.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名将。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
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62.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 63. 胡惟庸?年——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64. 邓愈1337年——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
明朝开国名将,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
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65.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66. 蓝玉?年—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
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67. 冯胜。
?年——1395年,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
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
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68. 傅友德?年——1394年,汉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名将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名将。
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后坐事赐死1644年追封为丽江王,谥“武靖”# 69. 汪机1463年——1539年,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新安医学奠基人,安徽省祁门县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
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 70. 胡宗宪1512年——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
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
胡宗宪为官二十余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是书收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甚详另有《海防图论》、《三巡奏议》等传世# 71. 汪道昆1525年——1593年,明代文学家。
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西溪南松明山(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人久负文名,所撰杂剧不负所望,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72. 许国
1527年——1596年年,字维桢,号颍阳,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徽商许鈇次子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先后出任翰林检讨、国子祭酒 、太常卿、太子詹事、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2] 平夷云南大小金川叛乱有功,拜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万历二十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号文穆,修建许国石坊作为纪念,著有《许文穆公集》# 73.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本贯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74. 程大位1533年——1606年,明代商人、珠算发明家字汝思,号宾渠,汉族,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少年时,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一生没有做过官。
20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因商业计算的需要,他随时留心数学,遍访名师,搜集很多数学书籍,刻苦钻研,时有心得约40岁时回家,专心研究,参考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于60岁时完成其杰作《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
诚如英国李约瑟所说:“在明代数学家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程大位”,“在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以前,没有任何关于近代珠算算盘的完整叙述”,可谓集成计算的鼻祖# 75. 沈有容1557年——1627年,字士弘,号宁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人,明代名将少年时便立志从戎报国,万历七年(1579)中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服役。
因屡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为都督同知于天启四年(1624)以67岁高龄还乡# 76. 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一字拱之、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先世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移居桐城县城。
水利专家,明末东林党人,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是史可法的座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出任屯田监察御史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
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而含冤下狱不久在狱中折磨而死,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左光斗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是一位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政治家,而且在治水兴利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取得明显成效。
后人辑有《左忠毅公集》# 77. 汪文言?年——1625年,以布衣出身,狱吏出身,智巧侠气、饶具谋略,因监守自盗,逃到京师,投奔王安门下,后入东林党,策划推动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人称“布衣宰相”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过从甚密。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专权,以杨涟等人收受熊廷弼贿赂,将汪文言下镇抚司诏狱,阉党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对汪文言严刑拷打,施以“械、镣、棍、拶、夹棍”,迫令引杨涟等汪文言厉叱:“天乎冤哉!”许显纯图谋以贪污罪冤杀杨涟,严刑拷打汪文言欲得假供词,汪文言仰天大呼:“世间岂有贪赃杨大洪哉!”(杨涟别字大洪)虽受酷刑,始终不屈。
汪文言外甥见其遍体鳞伤,难过大哭汪文言骂他没出息四月,汪文言死于狱中汪文言以布衣出身,于天启年间投靠东林党东林党毁灭后被魏忠贤下狱,受五彪中的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五毒拷打审讯,迫令引杨涟等,坚不承认,至死不屈,被杀害。
# 78. 注迁讷1573年——1619年,字昌期、无如,号坐隐、请痴叟等寓居南京早年经营盐业致富 明成历时由贡生授官盐运使,历任宁波府同知等职辞官退隐后,以写戏、刻书自娱爱好 诗词歌赋,尤善曲家有坐隐园、环翠堂,常与汤显祖、王稚登、李贽等名士饮酒其间,抚 琴讴歌,探研戏曲创作。
剧作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格,在当时曲坛享有盛誉所作传奇 总称《环翟堂乐府》另著有杂剧《广陵月》、《太平乐事》、《青梅佳句》等8种在南 京开设有环翟堂书坊,所刻书耦均有名家绘制的插图,镂版精美,并用彩色套印,对版画的革新颇有影响。
# 79. 阮大铖1587年——1646年,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是明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戏曲名作家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崇祯朝以附逆罪去职。
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对东林、复社人员大加报复,南京城陷后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 80. 吴应箕1594年——1645年,字次尾、号楼山,明末著名文学家、抗清英雄。
字次尾,号楼山,汉族,南直贵池(今安徽石台大演乡高田)人崇祯贡生,曾参加复社,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讨伐阮大铖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持抗清,被执不屈死 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
与张溥、张采、陈子龙、夏完淳并为复社领袖# 81. 刘若宰1595年——1640年,字胤平,号退斋,南直隶安庆府怀宁县(今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死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 82. 查士标1615年——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新安(今安徽歙县、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是明诸生,入清便不应举,专心书画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迹皆有,遂精鉴赏,他的山水画,笔墨疏简,风神嫩散,气韵荒寒,晚年画风突变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与孙逸、汪之瑞、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新安四家”。
# 83. 梅清1623年——1697年,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
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梅清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渐江(弘仁)得黄山之质。
”他善诗和书法,并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 84.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县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85.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
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
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86. 汪士慎1686年——11759年,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
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 87.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88. 方苞1668年——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清代散文家。
方苞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是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官至礼部右侍郎方苞是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89. 刘大櫆1698年——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
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90.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 91.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92. 吴敬梓
1701年——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其作品《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93. 戴震1724年——1777年,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五十五岁。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 94. 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杞梓里人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货币思想主张,是在西方的货币理论和制度还没有流入到中国之前提出的因此,他的货币思想主张被认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他个人对当时中国的状况的分析、体会而独立形成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曾提及此事王茂荫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95. 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怿嘉,号俪生,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96. 程长庚1811年——1880年,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
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 97. 薛时雨1818年——1885年,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
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与著名词家并画家周闲、书法家秦光第、画家应宝时、《寒松阁谈艺琐录》作者张鸣珂、道光进士与诗人张保衡(张任庵)及沈濂、著名篆刻家吴传经等广有交游。
去官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惜芳书院等,门生甚众# 98.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 99.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 100. 张树声1824年——1884年,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
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淮军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 101. 孙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102. 丁汝昌1836年——1895年,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103. 刘铭传
1836年——1896年,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1864年,授直隶提督。
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
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
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 104. 李经方1855年——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合肥东乡人(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人)本为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
早年在家乡念书,后来进身为府学廪生(秀才中的优等生),因此被列为候选郎中1882年在江南乡试中中举(名列第三十八名),成为地方官员的候选人才(先后被命为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补用道、军机处记名)。
李鸿章奉命办理天津教案移家天津后,衙门在海河与南运河交界的金钢桥一带(即现在的李公祠大街一带)历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 105. 段祺瑞1865年——1936年,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106. 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陈庆同 ,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 107. 徐树铮1880年——1925年,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字又铮,号铁珊,又号则林,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因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称“小徐”早年秀才出身,投奔袁世凯后,东渡日本学习军事。
他是段祺瑞的心腹谋士,他于1919年11月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并以西北筹边使身份坐镇外蒙,加以经营,这是外蒙离祖国怀抱最近的一次因欲联合孙传芳和张作霖反对冯玉祥并曾暗杀冯玉祥的舅父陆建章,故1925年12月30日被冯玉祥劫杀。
徐树铮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著有阐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国铨真》及文学作品《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 108.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
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
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48年1月1日被选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109. 张治中1890年——1969年,男,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人 ,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 110. 胡适1891年——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
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11.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112. 韩伯棠1892年——1914年,安徽省望江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施行独裁统治。
韩伯棠投身反袁革命,1914年不幸被捕牺牲,年仅22岁# 113.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117. 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5日,安徽合肥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118. 王老邪1985年—,庐州人,我没有字,号什么也没来得及起,就叫我老邪吧,反正你从中国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统统找不到我始来皆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华灯、好烟火、好古董、好花鸟,兼以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三十,避迹门庭,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计算机一台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发布于 2020-03-18 16:04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可以对活人用吗)新鲜出炉
无意间看到#这3个三角配享太庙#登上热搜微博第1,带着“谁这么厉害?”的好奇果断点开想了解一下详情,没想到点开后一头雾水,满脑子都是…
-
文件恢复器(文件恢复大师)太疯狂了
硬盘恢复神器
- 文件恢复器(文件恢复大师)太疯狂了
- 包书皮视频(包书皮视频小学生)满满干货
- 海盗外衣(海盗外衣id)速看
- 海盗外衣(海盗外衣id)太疯狂了
- 苹果4s越狱(苹果4s越狱网站)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