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刘半农生平简介(刘半农生平简介评价)居然可以这样

刘半农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尊重和捍卫女性权益。他对妻子爱护有加,生下女儿后本应欣喜,却要妻子对外宣称生男孩,反差极大。

刘半农生平简介(刘半农生平简介评价)居然可以这样

 

小编:小孟前言刘半农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尊重和捍卫女性权益。他对妻子爱护有加,生下女儿后本应欣喜,却要妻子对外宣称生男孩,反差极大。

这突然转折蕴含了什么样的辛酸和隐情?刘半农的作为究竟出于何种考量?这件看似小事,似乎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处境和人们看待女性的态度。

刘半农的选择,让人不禁追问那个年代的种种不公……

中国新文化运动一位重要的引路人,中年去世当年的出国留学的刘半农,毅然选择回国投身革命,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语言,刘半农背上行囊开始向西北地区出发采风。

一路上他收获颇多,但在旅途中不幸遭到毒虫的叮咬,感染了“回归热”这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刘半农的病情日益恶化。

终因这场小病,刘半农在43岁的不惑之年离开了人世。刘半农生于1891年,出生在江苏省的江阴县。他的父亲刘宝珊是一位秀才,在当地开设私塾传授儒家文化。

刘半农从小聪明过人,三岁时已经能流利朗诵诗文。他受父亲熏陶甚深,不仅学业优异,而且对古典诗词颇有心得。

1892年,刘半农进入江阴县学堂学习。他不仅课业成绩优异,还时常向老师请教古代历史典故。一次老师出题考查诗词,刘半农当场吟诵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获得稀罕赞誉。

1905年,刘半农以江阴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在这里汇聚了各地的年轻英才,刘半农仍然脱颖而出。他勤奋好学,一个月能背诵一部典籍。

一场学科测试中,政府官员当场命题,刘半农现场作文,文思如泉涌,引得在座称奇。1912年,由于对学制的不满,刘半农毅然退学。他来到上海,在中华书局找到一份工作。

业余时间,他投身文学创作,他笔下人物丰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深受读者欢迎。很快他的稿费便可养活全家,被誉为“鸳鸯蝴蝶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然而,刘半农的文学抱负并不止于此,他积极投身报刊编辑,1925年他以汉语音韵学论文获法国语言学奖。回国后担任北大教授,还发表多篇白话诗歌,开启新诗的先河。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是一个关键的推动者。刘半农一生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他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将中国文学推向更辉煌的境界。

无论是秀才教育还是自学成才,都成就了他醇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这样一位有才情,思想先进的学者,谁都不到,他的婚姻,却来自家里人旧时代思想的包办婚姻即便是这样,刘半农在感情方面,用一生都在践行者一生一世一双人。

一场包办姻缘11岁的刘半农经常跟随虔诚佛教徒的母亲去附近的庙里烧香,有一次,刘半农的母亲在庙里认识了一位姓朱的妇人。

原来,这位朱夫人也经常来庙里朝拜,两人兴趣相投,渐渐熟络起来。那天,朱夫人一眼相中了聪明伶俐的刘半农,觉得他长相清秀,性格开朗,便想把自己18岁的长女朱慧许配给他。

刘半农也喜欢上了朱家漂亮温柔的大女儿朱慧。起初,刘半农的父亲刘宝珊是十分欢喜这门亲事的。

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也看得出儿子刘半农是个不同凡响的俊才,前途不可限量,能找到这样门当户对的亲事,实在难能可贵。但是经过详细了解后,刘宝珊还是不同意这桩婚事。

他认为朱慧比刘半农大三岁,按照当时的标准不太合适,再加上两人的八字属相有所冲突,担心会影响到儿子的健康,所以态度十分坚决。朱家为了争取这门亲事,便又改口说可以把14岁的二女儿许配给刘半农。

考虑到朱家的态度和面子,刘家只能勉强应允下来。然而,就在婚事敲定后不久,朱家的二女儿却不幸染病猝死,整个朱家陷入了阴霾之中。出于同情之心,刘家再次应允把大女儿朱慧许配给刘半农。

让未婚妻解除裹脚,两人结婚1910年的江南水乡,当时的风俗仍然保留着许多封建礼教的影子。按照当时的习俗,两人不应该见面,直到亲王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

但是刘半农实在忍不住想要见见自己的新娘,于是他偷偷溜到了朱惠家门口。门口静悄悄的,刘半农等啊等,终于瞧见一个身形娇小的女孩子提着一只大水桶从院子里晃悠出来。

刘半农定睛细看,不禁吃了一惊,只见女孩脚步蹒跚,两只小脚仅仅只有巴掌大小,极不协调。他顿时意识到,女孩子被迫裹了小脚。

刘半农对这些束缚女性自由的陋习很反感,他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和姐姐疼得在床上打滚,却不得不忍受脚部的折磨。此时此刻,朱惠脸上虽然没有痛苦的表情,但刘半农知道,那必定是巨大的痛苦。

一个念头在刘半农心中萌生,他决定向父母提出,希望朱惠能停止裹脚。母亲刘氏听后,立即同意前去向朱家传话。在刘氏的再三恳求下,朱家终于点头同意给朱惠放脚。

当朱惠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激动不已。那时,不裹小脚的女子很难出嫁,她原以为这辈子注定要以痛苦告终。

但是刘半农的要求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她由衷地感激刘半农的开明与体贴。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更为亲密,朱惠开始期盼和刘半农的婚事。

1910年,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刘氏高兴,刘半农和朱惠提前举办了婚礼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刘氏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少年刘半农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朱惠陪伴左右,悉心照料,夫妻两人互相扶持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将妻子带离重男轻女的家,生下女儿后,对外宣称是儿子一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时局动荡,刘半农不得不停学,前往上海谋生。他在上海以编辑为业,日子艰辛。

而妻子朱惠独自一人留在老家,日复一日地操持家务,照料病弱的公公,带7岁的弟弟,还要打零工帮补家用。朱惠劳累过度,两次怀孕都已流产告终。

公公刘宝珊看在眼里,认定她是个丧门星,他盼望骨肉,却没得到孙儿,对朱惠的偏见愈发深重。结婚两年,两个人始终没能生下一个孩子,刘宝珊竟然让刘半农再娶,往家里填一个小妾。

刘半农却义正辞严地反对,与父亲翻脸,他明白,这不是朱惠的错,而是那陈腐环境逼迫出来的悲剧。于是,他秘密回到家中,将朱惠接到上海。这里虽然物质匮乏,却终于能让朱惠稍事休息。

在丈夫的呵护下,她的身体也渐渐恢复健康1916年,刘半农迎来事业上的成功,也有了第一个女儿,取名“小惠”他喜形于色,朱惠却有些心事重重,刘半农了然妻子的顾虑——就他们老家那些人的想法,生女儿未免有些不妥。

斟酌再三,刘半农决定对外宣称是生了儿子。于是,小蕙穿上了男孩的衣裳,直到一家人出国,这秘密才得以揭开。

刘半农不惜用心计迎合陈规,其实也是另一种勇气的体现,他不愿妻子再受一丝委屈,这份用心,令朱惠倍感安慰。女儿一岁时,刘半农受聘为北京大学国文教授,正式步入新文化运动的行列。

新文化思想,发明“她”字他与好友钱玄同发起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王敬轩事件”,刘半农本人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写了一封长达四千多字的公开信信中王敬轩以典型封建士大夫的身份,责问新文化运动破坏传统文化的种种“罪行”,极尽谩骂之能事,同时将旧文化的观点一条一条详细列出,活脱脱一个顽固保守的形象。

与此同时,《新青年》杂志刊登了署名“答王敬轩书”的文章,以新文化运动的进步立场,对王敬轩信中所提出的旧文化观点逐一进行了驳斥这场论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被视为新文化运动与旧文化力量之间一次重要的正面交锋,充分展现了新旧文化之间的鸿沟。

1925年,刘半农凭借自己卓越的语言文字修养,终于在法国索邦大学获得了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人赴法国攻读的首个文学博士学位,意义非凡。

在长期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中,刘半农深感汉语“他”字无法区分性别的弊端,担心这会助长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漠视为此他反复思索,冥思苦想,终于在一个灵感迸发的时刻,创造性地提出使用“她”字来专指女性

这一构想使他激动难眠,整夜难以入睡。然而,“她”字一经提出,就立即遭到了部分女权主义者和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

一些女权主义者甚至公开声称,这个字体现了男性权力的压迫,具有贬低女性地位的歧视意味。一时间,刘半农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成为矛头所指的焦点人物。

面对误解与攻击,刘半农并未退缩,而是挥笔撰写了名篇《“她”字问题》一文,发表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时事新报》上,力求澄清争议、化解误会这篇文章展现了他犀利的逻辑与卓越的语言文字功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情况。

刘半农又创作了一首深情款款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诗歌,表达了男性对女性骨肉情亲般的推崇与敬意,这首诗很快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深受欢迎在这首柔美抒情诗歌的感化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她”字的提法

刘半农的好友、语言大家赵元任还特意将其谱写成民歌,在民间广泛传唱。在这样的引导之下,新女性们也终于认同了“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地位。

结语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如果刘半农活到老,他会继续为文化革命而战斗。虽然他走的早,但是他留下的遗产将激励后人,继续推动文化的进步。我们唯有怀着崇高的敬意,缅怀这位为新文化捐躯的先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