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上战伐谋(上战伐谋是什么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为君者,修政保法,善将将

上战伐谋(上战伐谋是什么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文章字数:5137      阅读耗时:7分钟通读和细读完《孙子兵法》后,我们从不同的专题来思考一下,从哪些角度还可以从古代经典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兵法十三篇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最终是否通过发动战争来达到预期目标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决定的,因此本篇我们就从一国之主——。

君王的角度来看看,如果要打赢一场战争,他可以如何作为?“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涉及民众生死,国家存亡,必须重视和研究我们从平时、战前、战时三个角度展开分析一 平时。

基于《孙子兵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几个基本事实:一是战争很重要,涉及民众生死和国家存亡;二是战争很花钱,“十万之师,日费千金”;若持久则兵困国虚,“诸侯乘其弊而起”;三是战争策略的实施者是将领和十万大军战争涉及到国家生死存亡,作为一国之君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或者说备战的思维。

正如后世《司马法·仁本》所言:“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外,战争的重要性,孙武也提出了战前的“五事”评估——道、天、地、将、法其实从战前的“五事”评估,我们可以反推,平时君王应该做什么。

“道天地将法”,从政治、天时、地利、将帅和法制五个角度进行与敌方比较,看看我方胜利的概率有多大从根本上上讲,战前“五事”的比较,只是一个过程,如何增强一国五个方面的能力,则是平时应该所做的,也是一国之君需要考虑的。

“道天地将法”中“天地”,人力能够改变的不多,更多需要平时关注和监测,便于战前和战时所用即可,这里需要的就是提高监测能力,增强对于天文地理的了解,便于关键时刻为我所用“道、将、法”三者,确是平时可以加强和训练的。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也就是说,所谓“道”,需要做到上下同欲、将士同心应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大的方面,需要一国之君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能够凝聚人心,或许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就是这种情况。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优秀的将领具有智信仁勇严的品质,但是优秀的将领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自古以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将功成万骨枯”,优秀的将领都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经过了雪与火的考验。

平时,作为一国之君,是否需要思考,如何选拔、培养、任用、留存优秀的将军?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孙武在谋攻篇第三提及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意思是将帅好比是国家的辅木,将帅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辅车相依。

如果相依无间,国家一定强盛;相依有隙,国家一定衰弱将帅和国家的关系,做到相依无间,这里个人理解主要指将帅和君王的关系处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帅和君王的关系是突然好起来的吗,不是的将帅和君王的相处,需要君王和将帅都要明白各自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对于君王而言,平时与将帅相处无间,君臣无隙,知人善任,那么战时君王正确的将将才有可能“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翻译成白话文,法制,是讲军队的组织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吏的职责,粮道和军需军械的管理等的情况和制度能否严格执行。

总体上,就是一国之军如何建设,使之具有战斗力军队建设,一国之君如何作为,恐怕除了军队建设的大方向,君王可以提出要求,具体策略制定和实施还是需要授权懂军之将来负责除了以上“道天地将法”中反推君王平时应该如何作为,我们接着来看,。

基于第二点:战争开销大及其危害“十万之师,日费千金”,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打战很烧钱,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根本耗不起除了孙武提出的速胜之外,这里面也要提到“慎战”的思想,就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一旦拖入持久战,使得国贫兵弱,则凶多吉少。

对于一国之君而言,如果国家经济实力雄厚,那么发动战争的底气是否会增加几分?!因此,平时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口,则是支撑战争消耗的根本至于第三点,战争策略的实施者是将领和十万大军这其实跟前面的讨论的一致,平时注重将领的选拔和任用,以及军队建设,关键时刻才能用得上。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那么如何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战前需要做“五事”评估,总不能临时搜集信息来评估,肯定平时需要做相关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关键时刻用于分析决断知己,需要我方对于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内部沟通、信息传达能够顺畅;

知彼,一方面需要从公开渠道搜集,另外一方面获取需要用间,也就是通过间谍的渠道获取敌方的信息,弥补我方决策信息的不足;知天知地,古代有专门的堪舆和太常(太史、钦天监等部门)来负责地理和天文气候信息监测,战时则还需要斥候、向导等获取实时实地信息。

由此,对于一国之君而言,平时保持对于周边诸侯国的动态关注、间谍的使用、堪舆太常等机构的设立也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发动其实只是两国解决矛盾的一个关键动作,而做出这个关键动作之前,平时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

:需要一国之君通过施政做到政通人和、发展经济、增加人口、培养将领、建设军队、监测敌国、知天知地,这样一旦决定通过发动战争解决问题,那么自己手中庙算的筹码也会更多一些如果我们把语境切换到现代,可以发现,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才济济、军事强盛、外交给力、科技发达,才是一个国家打赢一场战争的底气

顺着前面的分析,“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比较好理解,为什么“人才济济、外交给力、科技发达”也是重要的因素?人才济济,这里不仅指的是一国军事上良将如云,猛士如雨,而是更广泛的指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战线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

外交给力,指的是维系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给对外开展战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四面树敌科技发达,怎么理解?孙武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知天知地即可现代战争,是陆海空网的四位一体战争,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是不可能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

现代通信技术、高空侦察机、人造卫星、间谍卫星、卫星导航系统、电子战等方面的较量,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此外,科技发达,才有可能采用更加先进的武器威慑和制服敌人,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二 战前如果一国之君,平时施政已经做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才济济、军事强盛、外交给力、科技发达,那么真正到了是否要决定通过一场战争解决问题的时候,那反而比较简单了——这里关键是三个问题:。

一是该不该打?战前评估,孙武已经给出了“五事”比较——“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评估;实际上,发动一场战争,需要做仔细研究和评估,充分论证现代战争中,评估的角度,估计远远超出了“五事”的维度,但是孙武这种对比思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战前经过估计、论证和谋划,我们有取胜的把握,才有可能发动一场战争来达到目标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二是怎么打?战争涉及到一国生死存亡,十万之师,日费千金怎么打?孙武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与伐交,双方无法动用干戈,需要一国领导人的智慧、国家的威慑力,以及外交人员纵横捭阖的配合,如果能够达到目标,那自然好个人理解,伐谋与伐交,实际上是对外战略态势的构建,并以此来达到我们的目标,但是如此布局和操作,还需要对方,甚至多方的配合。

如果伐谋和伐交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那就只能借助伐兵和攻城了三是谁来挂帅?对外用兵,十万之师,谁来挂帅?三军之将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因为他才是率领十万大军出征的前方决策人,更是践行军事目标的直接责任人孙武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翻译成白话文是,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的司命,国家安危的主宰对于优秀的将帅,孙武的定义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也就是对于进不求功名,退不避刑罚,只知道保护民众而有利于国君。

这样的将帅,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具体到将帅品质,孙武给出五个维度:智、信、仁、勇、严何解?优秀的将帅,需要具备知识和才能、奖罚分明令行禁止、对下仁慈、作战勇敢,以及军纪严明的品质综合分析,挂帅出征的将军,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描述为:。

政治可靠、军事过硬、不求虚名,一心为国个人非科班出身,从常识理解,是否发动战争?如何打?谁来挂帅?这些涉及到战争的关键决策,一国之君肯定在庙堂之上需要与文武百官商议,自身也不太可能妄下决断我们在古装剧常见的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一国边疆战事又起,君王问:战事又起,众爱卿有何破敌良计?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这时候,一个谋士站出来,称道,某虽不才,但有一计可献,然后讲解他的退敌之策君王认可,答复,爱卿所言极是,谁愿领兵前往,依计行事?此时,一员猛将站出来,答曰:末将愿往君王见状,甚喜,命武将点精兵五万御敌于此,一个简单的战前对策过程就完成了。

三 战时率军之将,点兵十万,浩浩荡荡,征伐他国这个时候,君王又如何做呢?如果战前经过评估我们获胜的概率,对敌策略也经过多次沙盘推演,那么前线的将帅总体依计行事即可实际上,恐怕并非如此因为战场形势变化快,对敌策略前期已经规划,但是每场战役如何部署,需要将帅自己定夺,因时因地因敌如何变化,才能真正考验一个前线将帅指挥能力的时候。

实际战争中,我们在设法取胜,敌人也不会闲着,这也是需要讲究兵法之用的地方如此形势,君王坐镇王庭,怎么办呢?兵法中,孙武提出了一个严重警告:“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国君可能使军队受到祸害的”情况“有三种: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叫它后退,这叫做牵制军队;不懂得军队的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官兵迷惑;不懂得军事的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就会使军队怀疑。

军队既迷惑而且怀疑,列国诸侯就会乘机而来为难这就是所谓搞乱军队,自己引来敌人的胜利这里插入一个剧情,近期自己回看1991年上映的《大决战-淮海战役》电影,里面一个细节恰好回应了这个情节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30万徐州守军,于1948年11月30日放弃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

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蒋介石命令向东南出击,解救黄维第12兵团电影情节中,杜聿明本来率领30万国军一路西奔,有可能脱离解放军的包围圈,为国军保留有生力量;偏偏此时,蒋委员长进行微操作,通过飞机空投手令给前方,停止西进,回救黄维兵团

杜聿明此时抱怨一句蒋校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满脸无奈,叹息几十万大军将埋葬于此与此相反,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原和华东解放军成立淮海战役五人总前委,毛主席授权刘陈邓可临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以免贻误战机。

双方对阵,国共双方最高决策人指挥能力高低立见因此,作战过程中,君王遥控军队,随意干预军事行动,也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但是战争成败如此重要,君王不可能不操心啊,这里面其实隐藏了几点信息,个人解析如下:一是作为一国之君,需要有基本的军事素养,最好本身就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参与,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前方将帅自主发挥换言之,君王本身要懂军事,善将将现实作战中,君王周围应该也有一个参谋团队,与前方将帅参谋团队密切配合二是君王和将帅有良好的信任和互动正如前面所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作战过程中,如果君王相依无间,配合密切,那么打胜仗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君王将帅之间相互猜忌,互不信任,那将是乱军引胜的开始三是将帅在外作战,需要主动将前方战报发送至君王,汇报计划,请求支援等君王对于前方战时了解充分,自然心中疑惑少,也便于了解进展,参与指挥,甚至调度资源支援前线。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发动一场战争,到获取战争胜利是多么不易仅从君王的角度而言,都需要从平时施政、战前评估对策选将、战时指导等方面主导或配合常言道,功夫在平时结合上面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如果一国之君平时治国水平高,政治、经济、军事、人才、外交、科技等方面实力雄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战争威慑力,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力,更有打赢一场战争的底气。

全篇写罢,可见兵法十三篇,实则功夫也在兵法外,兵法之用只是将帅对外用兵的实际展现,更多需要作战前后的积累和谋划。明君贤将,一国之幸,战争取胜的定海神针。

参考资料1.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 著,[三国]曹操 注,郭化若 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2015.3重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