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拉丁美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包括哪些国家)这都可以?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论作者:谢文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纵向研究:拉美产业经济(制

拉丁美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包括哪些国家)这都可以?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论作者:谢文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纵向研究:拉美产业经济(制造业)、投资环境、财政体制改革、城市化与收入分配、拉美“三农”问题

区域研究:巴西经济、安第斯国家经济、太平洋联盟

【内容摘要】本书提出了关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1+2+3+4+5+6”知识框架将该地区看作1个整体,将该地区的国家分为两2组(拉丁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从空间维度,按照地理位置,将该地区分为3个次地理区域(中美洲地区、加勒比地区、南美洲)。

从时间维度,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进程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土著人古代农业文明和土地共有制形成时期、殖民统治和大地产制形成时期、考迪罗主政和初级产品出口繁荣时期、民众主义和发展转型时期)对于主要拉美国家,重点介绍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5方面的内容,同时突出不同国家的各自特点。

土地共有制、大地产制、考迪罗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影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发展的6条重要历史和现实线索【概  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区总面积约为2042.9

万平方千米,2021年地区总人口约为65974万人赤道穿越南美大陆北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绝大部分地域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基本内容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1+2+3+4+5+6”,即一个地缘政治概念、两组国家、三个次地理区域、四个发展阶段、五个发展方面、六条重要线索。

(一)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较大程度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是体现这一概念的重要多边组织或地区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是联合国所属的区域组织之一,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立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1948-1984年该委员会的名称是“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随着英国、荷兰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部分殖民地陆续独立并成为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成员国,该委员会自1984年起改用现名截至2021年,该委员会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33个成员国、14个联系成员。

33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成员国被称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14个联系成员则是属于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的政治实体,这些政治实体通常被称作“未独立地区”对于这些未独立地区,本书采用“政治实体”这一表述。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成立于2011年,其成员为33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基本宗旨为“对内加强团结,对外一个声音”,即:在尊重成员国的多样性,加强成员国的团结,推进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进程;推进现有区域和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在经贸、生产、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制定地区发展的统一议程;在涉及拉共体的重大问题上,协调并表明成员国共同立场,对外发出“拉共体声音”。

(二)两组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国家”拉丁美洲国家意指“拉丁语系的美洲国家”,包括18个西班牙语(包括主要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1个葡萄牙语国家(巴西),合计19个国家17个拉丁美洲国家位于美洲大陆,2个(古巴、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

西班牙语国家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巴西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和葡萄牙均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因此,拉丁美洲国家也常被称作“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根据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统计数据,19国国土面积合计约为1995.2万平方千米,约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领土总面积的97.7%;2021年19国人口合计约为63616万人,约占地区总人口的96.4%。

在本书中,“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为“拉美国家”,这些国家所处的区域简称为“拉美地区”加勒比国家包括12个英语国家、1个法语国家(海地)和1个主要使用荷兰语的国家(苏里南)9个加勒比国家位于加勒比海及周边地区,1个(伯利兹)位于中美洲,2个(圭亚那、苏里南)位于南美洲。

14国国土面积合计约为46.3万平方千米,约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领土总面积的2.3%;2021年14国人口合计约为1902万人,约占地区总人口的2.9%(三)三个次地理区域: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南美洲

从地理角度,中美洲有8个国家,即: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这8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合计约为248.7万平方千米,2021年人口合计约为18172万人从语言、地缘政治等角度,伯利兹属于加勒比国家,而位于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则被看作是中美洲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多米尼加积极参加中美洲一体化进程2005年美国与多米尼加以及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5国签订了“美国-多米尼加-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2006年生效加勒比地区在较大程度上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地区、加勒比国家、加勒比地区等表述既相关,又不同加勒比海是被中美洲、南美洲、小安的列斯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所围拢的一片海域,地处联通太平洋与大西洋、南美洲与北美洲的海上交通运输“十字”要冲,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因此,加勒比海被看作是美洲的“地中海”。

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域范围不仅包括加勒比海,还包括大安的列斯群岛以北的巴哈马群岛海域,换言之,加勒比海地区主要是指西印度群岛所涉及的海域加勒比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语言、文化概念,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非拉丁语系国家。

加勒比地区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加勒比地区仅指14个加勒比国家,而广义加勒比地区包括14个加勒比国家和11个拉美国家(10个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和加勒比海中的古巴),因此,广义加勒比地区被称作“大加勒比地区”。

本书中的“加勒比地区”主要采用狭义概念南美洲(亦称“南美地区”)有12个国家,其中,圭亚那、苏里南2国属于加勒比国家,其他10个国家属于拉美国家南美洲的10个拉美国家可分为2组,即:6个安第斯国家、4个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国家。

6个安第斯国家又可分为上安第斯国家(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下安第斯国家(秘鲁、玻利维亚、智利)4个南共市国家为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四)四个发展阶段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历史分期,本书将该地区的发展进程分为4个阶段,即:土著人古代农业文明和土地共有制阶段(1500年以前)、殖民统治与大地产制形成阶段(1500-1820年)、考迪罗主政与初级产品出口繁荣阶段(1820-1929年)、民众主义与发展转型阶段(1930年以来)。

公元1492年,即明朝(1368-1644年)弘治5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1506年)首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率领一支小型航海船队,在天主教会和西班牙国王的支持、资助下,从位于亚欧大陆西南端伊比利亚半岛出发,向西横越大西洋,抵达古巴岛。

哥伦布固执地认为,古巴岛是亚欧大陆东端的一个半岛,将岛上的原住民称作“印度人”,中文译作“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原住民基本上被称为“土著人”本书采用“土著人”这一表述在哥伦布到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之前,这一地区的土著人以土地共有制为主要基础,形成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3大农业文明。

教权、王权、地权、财权相统一是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基本基础罗马教皇支持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开拓殖民地,并为两个王国划分全球殖民范围新发现和占领的殖民地,其土地和原住民分别属于西、葡两国王室,两国国王尊奉天主教为国教,协助天主教会在殖民地传播,要求原住民信奉天主教,在殖民地为教会征收什一税。

国王将殖民地的土地、原住民授予或委托给殖民者(主要是殖民官员)统治或管理,王室拥有税收权、贸易权,殖民者在较大程度上拥有地权、财权殖民统治时期,王权在殖民地逐渐弱化,土生白人的教权、地权、财权逐渐强化,教会、私人大地产的形成是典型表现之一。

19世纪初叶,绝大部分拉美国家宣布独立1820-1929年考迪罗主导拉美地区政坛,19世纪中后期至1913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拉美地区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繁荣20世纪初叶,民众主义在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崛起并进行了早期执政尝试。

本书选择1820年和1929年作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第三个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第一,1820年前后绝大部分拉美国家宣布或实现独立第二,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改变了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

第三,国外的世界经济史学者对1820-1929年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估算或测算数据较为丰富1930年以来,民众主义和发展转型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两个显著特点在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民众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影响持续加深。

在政治方面,经历了民众主义、威权主义、民主化等转型在经济方面,经历了市场保护与进口替代、市场开放与出口导向等发展模式转型在社会方面,完成了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绝大部分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在外交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探索和推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进程,主张“开放的地区主义”,支持和坚持多边主义。

如下图所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公元元年至150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为0.1%在第二个发展阶段(1500-1820年),该地区的年均GDP增长率约为0.2%。

在第三个发展阶段,1820-1870年为独立初期,地区年均GDP增长率约为14%;1870-1929年为初级产品繁荣时期,地区年均GDP增长经约为3.4%在第四个发展阶段,1930-1980年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地区年均GDP增长率高达5.0%;1980年以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转向市场开放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1981-2020年地区年均GDP增长率约为2.4%。

1870-1980年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考迪罗主义、民众主义、威权主义交替主导地区政坛

(五)五个方面: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国际根据世界银行2021-2022年的收入水平标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17个经济体属于高收入经济体,除智利、乌拉圭位于南美洲外,其他15个经济体均位于加勒比海地区及附近地区(如英属百慕大群岛)。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其《2019年初级产品与发展年度报告》中,将17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列入初级产品依赖型发展中经济体名单,其中包括11个拉美国家、6个加勒比国家该组织的《2021年初级产品与发展年度报告》使用了“初级产品依赖陷阱”这一表述。

,认为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是这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发展缓慢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绝大部分高收入经济体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智利、乌拉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少部分国家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些现象意味着,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不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与发展需要适当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国际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多元化程度较高,这些方面的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各个国家甚至整个地区的发展(六)六条重要线索在诸多因素中,有6个因素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历史、现实、未来影响较大,即土著人土地共有制、大地产制、考迪罗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本书将这6个因素作为观察和分析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6条重要线索。

土著人土地共有制主要包括村社(社区)集体所有制、世居领地、居留领地,前二者是土著人的传统土地制度,世居领地主要形成于殖民统治时期大地产制形成于殖民统治时期,在19世纪得到巩固和扩展,大部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保留和延续大地产制。

考迪罗主义和民众主义在较大程度上属于国家治理范畴,前者形成于殖民统治晚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长期影响甚至主导大部分拉美国家政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民众主义逐渐成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要本土发展理论之一新自由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智利进行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围绕农民与土地、劳动与资本、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世界4对关系,土著人土地共有制、大地产制主要涉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考迪罗主义主要维护大地产主的利益,倾向于自由市场、自由贸易民众主义倾向于农民、劳动、政府和国家,认为以农民、劳工为主体的民众是国家的主体,主张国家福利化结构主义注重4对关系的调和,认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心-外围”关系,主张政府干预和市场保护,强调国家福利化。

自由主义倾向于土地、资本、市场和世界,主张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二、两点基本认识(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海地和绝大部分拉美国家于19世纪初叶陆续独立经过2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前列,以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为例。

2020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人均GDP约为7244美元,远高于南亚(1824美元)和撒哈拉以南非洲(1501美元)的水平,略低于东亚地区(8255美元)2021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城市化率约为81.4%,远高于非洲(43.9%)、亚洲(51.7%),也高于欧洲(75.1%),接近北美地区(82.8%)的水平。

(二)充满活力与希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围绕“由谁来领导、依靠哪些力量、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等基本问题,拉美国家进行了国家建设与发展探索。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围绕国家属于谁,政府为谁服务,国家与世界是什么关系”等基本问题,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普遍主张和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在加强地区团结和推进地区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展多边主义合作,支持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

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农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数百年的工业化文明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虽然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进行了长期的工业化探索,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人类正在迈向数字文明时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各国高度重视数字化进程,并努力抓住数字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三、中拉全面合作中国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指出,“拉美和加勒比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是国际格局中不断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中国的合作合作伙伴2014年7月,在巴西利亚举行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出席会晤的拉共体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特别代表联合发表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联合声明》,共同宣布中拉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式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

中拉论坛是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平台之一,2015年1月、2018年2月、2021年12月中拉论坛成功举办3届部长会议“在尊重、平等、多元、包容和遵守《宣布拉美和加勒比为和平区的公告》的基础上,巩固中拉论坛作为中拉整体合作与团结的主要平台地位,携手加强和扩大中拉论坛框架下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深化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中拉关系”。

中方致力于构建“政治互信、合作共赢、互学互鉴、密切协作、整体和双边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推进构建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一)政治互信平等相待、真诚相助是政治互信的重要内容,是中拉关系发展的根本前提。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每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理解和支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稳定发展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统一大业。

中方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全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国家关系截至2021年,中国与25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8个未建交国在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内不断拓展与深化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二)共同发展共同发展是经济务实合作和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中拉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3大基本机制,以粮食安全、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能源资源、旅游、海关与税务、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领域,推动中拉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截至2020年,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约为6298亿美元,虽然97%左右集中在开曼群岛(4570亿美元)和英属维尔京(1556亿美元),但其他部分广泛分布在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墨西哥、牙买加等26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

2021年中拉商品贸易总额约为4516亿美元,中国与巴西(1641亿美元)、墨西哥(866亿美元)、智利(658亿美元)、秘鲁(373亿美元)、哥伦比亚(200亿美元)、阿根廷(178亿美元)、巴拿马(113亿美元)、厄瓜多尔(109亿美元)、乌拉圭(65亿美元)等国家的双边商品贸易总额较多。

 截至2022年2月,中国与21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双边合作文件巴西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秘鲁、乌拉圭5国是成员国,玻利维亚、委内瑞拉2国是准成员国。

(三)互学互鉴社会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互学互鉴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域包括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脱贫,文化、艺术、体育,高校、智库、青年,新闻媒体,地方和民间交往等中拉减贫与发展论坛、中拉武术交流论坛、中拉智库论坛、中拉高级别学术论坛、中拉青年发展论坛、中拉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拉民间友好论坛等是中拉社会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机制。

(四)密切协作“中国和拉共体成员国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和保护人权,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可持续、包容、韧性发展、消除贫困和缓解不平等的重要力量我们愿在多边和国际场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沟通协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际政治事务、全球经济治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是中拉密切协作的重要领域,中拉双方共同认为:第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应推动国际社会基于国际法和多边主义,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二,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指导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第三,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合作与对话,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均衡和互利的方式推动全球贸易可持续发展,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第四,根据各国不同国情,按照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以及《巴黎协定》“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制度安排,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第五,加强对话合作,实施并最终制定网络空间准则和规则,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

(五)整体和双边相互促进中拉双方强调拉共体作为对话和政治协调机制在促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方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进程,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国际舞台发声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深化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双边关系,探索、拓展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次区域组织的合作。

【后  记】本书意在向国内读者,尤其是向高校学生,提供既简单明了,又较为立体的拉美基础知识这一想法由来已久2020年春季,笔者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2年设立“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开设本科生课程——《拉美概论》,该课程促使笔者将想法付诸实施。

在课堂讲义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积累和所思所想,撰写了该书该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方面,运用农民与土地、劳动与资本、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世界4对辩证关系回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发展进程,划分发展阶段,分析该地区主要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现状与特点。

另一方面,提出“1+2+3+4+5+6”知识框架,力求能够使读者和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拉美基础知识作为尝试,该书有不足之处,甚至有些观点和看法与国内外学术界主流观点并不一致对于书中的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和海涵。

笔者借鉴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60余年的学术积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该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笔者向国内学界前辈和同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同仁致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