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朝野佥载(朝野佥载白话翻译)怎么可以错过

除了这些以外,就还有很多有关度量衡的成语,比如锱铢必较、咫尺天涯、千钟万斛等等。出处和示例: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朝野佥载(朝野佥载白话翻译)怎么可以错过

 

成语典故与度量衡

中国的成语典故里有很多揭示测量原理的“立竿见影”、“曹冲称象”、“累黍定尺”等,也有表现法制计量理念的“一概而论”等成语典故;既有彰显度量衡特有文化寓意的“称心如意”等成语典故,也有描绘古代度量衡装置的“悬羽与炭”、“漏尽更阑”等成语典故,还有反映古代度量衡单位的“墨丈寻常”、“毫厘丝忽”等成语典故……。

除了这些以外,就还有很多有关度量衡的成语,比如锱铢必较、咫尺天涯、千钟万斛等等度量衡单位(如“墨丈寻常”等)、器具(如“权衡轻重”等)、原理(如“立竿见影”等)有关成语“立竿见影”出处和示例: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宋·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成语解释:立竿见影原指,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了竹竿的影子;词意指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描述某种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

比喻事物见效快,立刻见到功效“唱筹量沙”出处和示例:《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七十二回,“那时同了你高飞远走,他怎生奈何我?这叫做唱筹量沙的计。

”成语解释:唱筹量沙原指,将沙当做米来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比喻以假充真或把无用之物当作有用之物;也比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用以稳定军心该词亦作“唱沙作米”链接度量衡:“筹”是我国古代计数和计算的用具,即“唱筹”。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载,“筹所以纪数”算筹大约开始于春秋时期,直到明代才别珠算所代替我国古代用竹制(也有木制、骨制等)的算筹计数并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等计算的行为称“筹算”比如在《诗经·周颂·丰年》中提到粮食丰收,数量已达万亿及秭(周代的十万位亿,十亿为秭),对于如此庞大的数量,如果当时没有计算用具的话,是很难累计到这么大的数字的。

以升量石(dan)汉语拼音:yǐ shēng liáng dàn图 以升量石(dan)

出处和示例:《淮南子·缪称训》:“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韩婴《韩诗外传》:“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成语典故解释: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链接度量衡:斗是古时人们盛粮食和计量粮食的工具,现在已经非常罕见了我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才高八斗,形容人的文才高,也说明斗很大;以升量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说明升是小的累黍定尺汉语拼音:lěi shǔ dìng chǐ

链接度量衡:西汉刘歆在“典领条奏”中规定,度量衡以黄钟为标准,藉以累黍定出尺度、容量、权衡的单位量值《汉书·律历志》这样记载,“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

量者,......本起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权者,......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二十铢”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度、量、衡三个单位量中,长度量值的确定是用90颗大小匀称的黍排列所得,即“累黍定尺”,

累黍定尺与黄钟律管互为参校直到清朝,康熙皇帝还亲自累黍定尺由于清尺长,汉尺短,把横排黍改为纵排(即黍之长径),累黍100粒约合32厘米,恰恰亦正为清营造尺一尺之长不过,累黍定尺也存在不确定性,在《宋史·律历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岁有丰俭,地有硚(qiāo)肥。

即令一岁之中,一镜之内,取以校验,亦复不齐是盖天物之生,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概尔"近在咫尺汉语拼音:jìn zài zhǐ chǐ出处和示例:◇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尽在尺咫。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那马明明近在尺咫,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成语解释:咫尺指很近的距离近在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链接度量衡:“咫”“尺”在这个成语中都是指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

在长度计量器具出现之前经历了以人“布手”为长度计量的操作方法,即以拇指指尖至食指指尖的长度为一尺不过,布手知尺“限于男子进行的“布手”操作;女人进行“布手”操作时“尺”的长度一般比男子“布手”形成的“尺”小。

为区别男女“布手”形成的“尺”的量值,特规定女人拇指指尖至食指指尖的长度为“咫尺”,正如《说文解字》中记载,“中等妇人之手8尺为咫”;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单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

“近在咫尺”成语出自宋代,宋代当时尺度1尺约合31.4厘米--------------------------------------举足为跬(jǔ zú wéi kuǐ)出处和示例:《小尔雅•广度》,“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

”链接度量衡:在我国远古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的需要,如何测量田地对于农业生产活动来说至关重要,于是古人发明了以“步”为依据的测量方法,《毂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两百四十步为亩”那么如何计算“步”的大小呢?。

商鞅指出,“举足为跬,倍跬为步”,即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跬”实际上成为早期社会中土地面积测量的最小单位,即1步=2跬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荀子•劝学》中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说明了这一点。

跬步千里图 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和示例:《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若三五年失开,则公私壅滞,以尺寸水欲行数百斛舟,人牛力尽,跬步千里,虽监司使命,有数日不能出郭者。

其余艰阻,固不待言”唐代学者杨倞为《荀子·劝学》做注:“半步曰蹞,蹞与跬同”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这样,再读古文的时候,就该知道“跬步”和“一步”不是一回事了成语解释:跬步千里原指,虽然半步半步地前行,但只要不停顿也能远行至千里。

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终将获得最后的成功链接度量衡:成语中的“跬”“步”“里”等其实均是我国长度计量的单位“里”起初是居住单位、面积单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长度单位“步”“跬”“里”“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1步=2跬唐以前以“六尺为步”,以“三百步为里”,1里为180丈;唐及唐以后以“五尺为步”,以“以三百六十步为里”,1里同为180丈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同样是180丈为1里,但其实际的长度并不一致。

寸步不离出处和示例: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新娶这房娘子,不上四年,夫妻两个如鱼似水,寸步不离”成语解释:寸步指极短的距离寸步不离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后泛指两人关系好,总在一起,紧密相连;也形容对人的关心、关爱达到无微不至的程度。

链接度量衡:“寸“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寸步不离”成语出自南朝,南朝的尺度1尺约合24.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南朝铜尺”的长度为25厘米,推算南朝时1寸约合现今2.5厘米上下。

--------------------------------------步步为营出处和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成语解释:步步为营原指古代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座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做事、考虑得谨慎而周密。

链接度量衡:“步”在这个成语中是借我国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来形容谨慎而周密“步”作为长度单位类似的用法还有如《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百里之才汉语拼音:bǎi lǐ zhī cái出处和示例:。

◇《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成语解释:百里指方圆百里之地百里之才原指能治理方圆百里这片区域的人才;现在却用来比喻才能比较平庸的人。

链接度量衡:“里”作为单位最早是居住单位,源于周代的井田制,如《周礼·地官·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西周时二十五家为一里,战国时五十家为一里,西汉时扩大到八十家为一里,唐代则一百家为一里,明以后一百一十家为一里。

演变到今天,我们城市中所称“里弄”、乡村中所称“乡里”的“里”都源于此“里”作为面积单位也源于井田制,如:《韩诗外传》卷四云,“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榖梁传·宣公十五年》曰,“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可见“一里”就是“一井”即“广三百步”“长三百步”的一平方里,九百亩的面积井田制废除后,“里”才逐步由面积单位演变为长度单位“百里之才”成语中的“百里”理解为居住单位,按西汉制度8000家或理解为方圆百里(即90000亩)都还比较符合逻辑,但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为100里的长度。

--------------------------------------不失圭撮汉语拼音:bù shī guī cuō出处和示例:◇《汉书·律历志》,“度长短者不失毫毛,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成语解释:不失圭撮形容数量非常准确,分毫不差。

链接度量衡:“圭”“撮”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容量计量的单位如《孔子算经》曰,“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撮”量来源于“三指为撮”,即源于以人体为计量器具时期,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抓物之量制定的古老计量单位。

计量器具产生之后,遂制造出“撮”量计量器具民国时期《度量衡法》规定:标准制容量单位有“公秉、公石、公斗、公升、公合、公勺、公撮”;市用制容量单位有“石、斗、升、合、勺、撮”我国古代的量制、量值,在历朝历代经常会有所差异。

“不失圭撮”成语出自《汉书》,汉代的量制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1龠=5撮,1撮=4圭;汉时的1升约合200毫升,故1圭约合0.5毫升,1撮约合2毫升“不失圭撮”以“圭”“撮”这样的小量值容量单位来形容准确至极,连0.5毫升都不差。

比如在我们当今日常用语中经常会用到“一小撮”这个词,就是来源于此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汉语拼音: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出处和示例:◇《易》,“正其本,万物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解释:毫厘指极其微小;差、谬指差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原指一点微小的误差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比喻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的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就会相差很远链接度量衡:“毫”和“厘”是我国古代量值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

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孙子算经》载,“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到了宋代,“秒”改成了“丝”尽管“这是度量衡小单位的假借命名方法,并非度量衡定制的本法”,但“它所体现的是以自然物为度量衡基准的指导思想”。

另外,“里”在这个成语中是指长度计量的单位,但在古代“里”起初是居住单位、面积单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长度单位一 丝 一 毫出处和示例:《宋史•司马康传》,“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宜吝”。

成语解释:丝、豪比喻非常小,微乎其微一丝一毫原指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形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链接度量衡:“丝”“毫”在这个成语中均指我国古代量值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孙子算经》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

这些十进位的“分”“厘”“毫”“秒”“忽”等都是长度上量值很小的单位名到了宋代,则把“秒”改成了“丝”;清末时又把长度的小单位定到“毫”位止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1寸=10分,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

“一丝一毫”成语出自《宋史》,宋代1尺约合31.4厘米,推算下来明代的1丝=0.000314厘米,1毫=0.00314厘米毫厘丝忽汉语拼音:háo lí sī hū出处和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成语解释:毫、厘、丝、忽分别是古代“分”以下的四个小量值的长度单位,比喻极细微的事物链接度量衡:《辞海》注,毫“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厘“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丝“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容量单位”。

但是《辞海》中对“忽”的注解仅为“长度单位”,且《孙子算经》载,“度之所起,起于忽”因此,“毫”“厘”“丝”“忽”在这个成语中均是指我国古代长度计量单位《孙子算经》载“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可见“毫”“厘”“丝”“忽”都是“分"以下的小量值长度单位,十进制。

到了宋代则把“秒”改成了丝;清末时又把长度的小单位定到“毫”为止“毫厘丝忽”成语出自明代,明时尺度营造尺1尺约合32厘米,推算下来1厘=1/1000尺=0.032厘米,1毫=1/10000尺=0.0032厘米,1丝=1/100000=0.00032厘米,1忽=1/1000000尺=0.000032厘米。

这些小量值单位都已经非常精细了,说明当时不仅能够测算这么小的量值,也已经有能够表达这么小的量值单位了,而想要做到这种程度,那么测量工具也一定非常高精度了!--------------------------------------

成语分曹射覆成语“分曹射覆”是什么意思呢?射覆,中国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是写酒桌上娱乐的情景大家分成几组行酒令曹,是古代度量衡的一种分曹,就是将大家分组的意思(这就是度量衡器具衍生出来的用法及意义啦!)。

射覆,中国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所谓“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

”从以上记载来看,汉代时期皇宫中已经流行射覆游戏,随著易学术数的发展,射覆的起源应早于汉代当时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盒罐等等射覆这种游戏,看起来好像是猜谜,其实它不是猜出来的,。

它是用易学术数占卦,占出来的,它可是一种真本事唉!射覆,它属于易学预测中的一种方法,但它是带表演性质的、集卦术与趣味与一体的预测方法预测时,卦师可根据器物的形状起卦,也可根据当时的时间起卦,还可根据字或几句话的含义起卦,然后进行预测。

这种游戏当众预测,当众对证预测结果,时间有限,如果没有高超的卦术,是难以测准的汉代《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守宫就是壁虎,形象正是象龙没有角,象蛇却有足射覆也是古代研易高手常做的一种研易应用实践活动射是猜测,覆是覆盖的意思射覆也就是将某个物品,多数是小物品覆盖起来后,让预测高手通过占筮的取得卦象,通过对卦象的特点、以及变化分析,确定出被测物品的特征:几个物品、物品形状、颜色、尺寸、特性、到底什么。

每一个卦象所代表的静物、动物属性都有几十种之多,而每一个卦都是由上下两卦组成,共计64卦,64卦以及变数64*64=4096种,配上年月日,生旺死绝,推测出最可能的结果所以,射覆是一种难度极高的实践性活动。

三国时的管辂,晋代的郭璞及梁元帝萧绎、唐代的李淳风、宋代的邵雍等都是有史记载的一流高手后来有人请教管辂关于东方朔射覆的道理,管辂立起卦来,点出了“会于辰巳,分别龙蛇”的论点《烧饼歌》开章写道: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方啖之时,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求见,太祖即以碗覆物,召基入。

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掐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射覆游戏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唐朝的酒令行令承继古俗,但组织形式更加完备参加者人数不拘,常法仍以20人为一组。

每组设一个监令,观察依令行饮的次序按照当时县令为"明府"的习惯,此人被命名为“明府”(引自赵彦卫〈云麓漫钞〉卷2)这就属于酒令射覆了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 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射覆酒令即与此同,覆者先用诗文、成语和典故因隐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隐寓该事物的另一诗文、成语和典故等揭谜底。图 红楼梦射覆图

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

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补充一点,射覆,做为古人酒桌上的一种竞争性的游戏,有另一种玩法“投壶”,

就是各人拿取一定数量的箭杆,比如三支五支,向着不远处的小口瓶或者类似的容器投入,以投中多少计算输赢类似现今的投篮薛昚惑薛昚惑者善投壶龙跃隼飞,矫无遗箭置壶于背后,却反矢以投之,百发百中(出《朝野佥载》)。

【白话文】有个叫薛昚惑的人,非常擅长玩投壶的博戏只见投壶用的箭签在他手中,象龙腾鹰飞一样上下左右飞转投出,手法敏捷,没有投不中的薛昚惑还能将壶背在身后,由身前反着方向投掷,也百投百中(出《朝野佥载》)古人用箭来游戏,有一个原因是,古时读书人所受教育讲究文武双全,弓、马、拳、剑,是必修课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