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执竿入城(执竿入城的最佳方法)墙裂推荐

平时,我们应该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多角度多侧面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执竿入城(执竿入城的最佳方法)墙裂推荐

 

执一方以治一病大家谈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孙子明确地强调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高明的将帅应依据敌情的变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称得上用兵如神。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疾病无定式,辨证无定式,处方无定式,一切皆在于依病势而为▼▼▼

三国时期魏国人邯郸淳的《笑林》有一篇故事《执竿入城》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意思是说: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欲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你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从故事的本意来看,它讽喻了见多识广的老头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老先生给执竿入城的鲁人出的馊主意实在是可以,问题是解决了。

可是这却是一个极其愚蠢的方法,就好像,一个病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病人却死了一个愚蠢的老头,还自称“见事多矣”,这是对自作聪明的人的极大讽刺对具体事情不具体分析,单凭经验办事容易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所以经验主义终究是要不得的。

那么,那个执竿入城的鲁人没有问题么?问题多了去执竿入城,竿是长竿,城门大小确是有限而且固定,横竖都是进不去的,于是这个鲁人便束手无策了我们都明白并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而是鲁人没有好好动动脑筋,多换几个角度试试,只有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长竿有长竿的用处,如果截断了也许就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即使能够拿得进城,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临床之中,应该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多角度多侧面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实际上,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老父”、这样的“鲁人”,我们只有克服“老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经验主义做法,仍掉“鲁人”轻信盲从的思想,多动脑筋,善于创新,才能不断解决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才能走向不断的成功。

除了执竿入城,邯郸淳还详细记载了另个故事《胶柱鼓瑟》:“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是说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

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个齐人这么愚蠢胶柱鼓瑟虽然是邯郸淳编的故事,但是最早可不是他说的,而是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大叔借蔺相如的口说出来的。

战国后期,秦国打败了韩国之后,又进攻赵国赵军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坚守不出,与秦军打消耗战,在长平相持三年之久 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计谋,就改派赵括去代替廉颇为主将当时相国蔺相如劝阻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赵王如果派赵括去当主将,就好像把瑟的弦柱粘住了去弹奏一样因为赵括是个空有虚名的人,他只知道死读兵书,而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兵法复习文献,“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瑟体多用整木做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

瑟面张25 弦,最早也有50弦的,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柱”是瑟上调节音调的短木,如果柱被粘住了,音调就不能变换了 

胶柱鼓瑟用来比喻做事固执,不知变通它与“刻舟求剑”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贬义词所谓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于此,不亦惑乎?”大意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人便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笨蛋是什么呀?此成语也是比喻办事刻板,不知变化。

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发生于中医复兴之际,提醒朋友们不要做刻舟求剑的楚人▼▼▼下面是《醉花窗医案》里头记载的两篇文献,一例是给自己的老婆开方,惯性思维,病了就该补,结果没有好一例是自己给自己看病,一生只执一方以治一病,最后自己命丧在自己手下,不亦悲乎!足令人反思。

▶▶▶67.气郁成痰医士郭梦槐的老婆,因为郭梦槐家道中落,他的老婆抑郁成疾,出现胸隔满闷,胃脘满闷时痛,吃不下,睡不安郭梦槐以秀才的身份在家乡开了幼儿园,我们想想啊,俺都没有读过幼儿园哦,清朝的百姓有多少人读得起,对不对。

可见郭梦槐老师赚不了几个钱的事实上,郭梦槐的家庭收入连喝粥都成问题,但是看见自己老婆生病了,很心疼嘛,还是按照虚证给补了一补,好歹自己也算是个医士嘛,对不对可是,没补还好,一补更坏了,病更加的重了病重了,当然就想到王堉先生了,王堉诊脉:六脉坚实,人迎脉尤弹指。

很显然是个实证,怎么可以补呢王堉先生告诉他们说,这是气郁成痰引起的毛病,会有头晕,呕逆的表现,时间久了,累及脾气,恐怕会成蛊病郭梦槐急忙向王堉先生求方,王堉开了香砂平陈汤加大黄、枳实平陈汤就是平胃散加二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留,胸膈痞闷,不思饮食。

加木香砂仁行气,大黄枳实通腑疏导吃过两副药之后,病就大好了▶▶▶68. 误用失笑散致死文章一开始,王堉告诉我们,心胃痛这种病证,内经讲得非常详细了,到了孙思邈,把心胃痛分出了九种,极为详尽,医宗金鉴把它编为歌诀便于背诵,但是不管怎么分,不外虚实两端,临床辨证只要抓住虚实,大概是不会有遗漏的了。

王堉先生回忆说,隔壁村有个医士,叫王维藩的跟王堉先生还有面线亲王维藩从医又卖药有一次,王维藩的邻居有一个妇人患胃痛请他治,王维藩用失笑散把她的病治好了王维藩心里乐开了花,自己觉得已经抓住了治疗胃痛的灵丹妙药了。

凡是有胃痛的病人找他看病,一律是失笑散,当然是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王维藩平时自己好吸烟,有一天,自己得了胃痛病,也就吃了失笑散读到这里,我们发现,王维藩同志是真的不懂中医,不经过辨证,只知道失笑散吃过失笑散,疼痛更加剧烈,天没亮就痛死了!悲乎哉,大悲也!。

王堉先生分析说,失笑散是逐瘀的药物,王维藩邻居那个妇女吃失笑散好了,势必因为瘀血凝滞所致胃痛,王维藩瞎猫抓到死老鼠,让他治好了除了瘀血凝滞所致胃痛外,还有风寒暑热、饮食气郁,都是胃痛的病因如果一概用失笑散去治疗,又不辨虚实,怎么不误人性命呢。

王堉继续说,王维藩用失笑散不知道害死多少人了,结果自己也死在失笑散方下,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报应啊学医的人,怎么可以不通过博览群书,来寻求医中大道呢!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有她鲜明的规律性;也有她独特的灵活性,在同一个疾病的治疗措施上,往往因人而异,个体化突出;在同一病人的处理上,又往往可以因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症候而有不一样的治疗。

这是中医学几千年来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它符合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中医临证必须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经典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理法方药的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通过脉舌色症、八纲六经来分析归纳和认识疾病病因与证型,定出正确的治疗原则,选择最合适的有效方子,以达到彻底完成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反过来,如果不懂得辨证论治,或者忽视辨证论治,而执一方以治一病,守一法以临一证,那么,没有不为临床错粽复杂的病变所困惑的,所以中医誉以“执竿入城”、“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为戒 `

酒足饭饱

原文67.气郁成痰医士郭梦槐之妻,以家道式微,抱郁而病,发则胸隔满闷,胃气增痛,转侧不食郭以茂才设童蒙馆,而赀不给馔粥,见其妻病,以为虚而补之病益甚乃来求余,诊其六脉坚实,人迎脉尤弹指,因告之曰,此气郁而成痰也,则发头晕,且增呕逆,久而胃连脾病,恐成蛊。

郭求一方,乃以香砂平陈汤加大黄、枳实以疏之,二服而大解,病若失矣68.误用失笑散致死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

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中医内科学精读

▼▼▼█李彤作品

█高源明作品《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在这个寒冷的时节里因为有你的关注而变得温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