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王劲松个人资料简介(王劲松个人资料简介年龄)硬核推荐

王劲松 | 80数学

王劲松个人资料简介(王劲松个人资料简介年龄)硬核推荐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张摄影作品,曾用于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册的封底,名为《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知识的海洋里——北大图书馆阅览室画面中的学生正在读书,年轻的脸庞透着专注这是我们80数学的同学们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脑海中总有记忆片段浮现,关于那次拍照,关于照片上的同学有的清晰,有的朦胧,有的已随着岁月渐渐飘散……。

记下这些片段的念头缘于数学系80级微信群的一场讨论心起涟漪2020年2月,新冠正在蔓延,微信群连续几日都是疫情话题,气氛沉重不安有一天,张占海同学把这张照片发到群里,群情一振,一场围绕照片的踊跃回忆和热烈讨论开始了。

虽然没受过新闻专业训练,但数学培养出的逻辑思维让同学们很自然地把讨论落到“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五要素上“何地”最明显:北大图书馆作为拍照者之一,我还记得是在图书馆西北角的生物化学阅览室“何事”

也一目了然:用时代语言讲,这是一张记录1980年代北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照片“何因”引起了一番争论同学们提供的资料表明,这张照片被用在北大1991年出版的学校宣传册和1998年出版的百年校庆纪念册上可是我们1984年就毕业了,八十年代拍的照片怎么留到九十年代才用呢?最后庄丹泽给出了一个答案:这是学校安排的拍照,他曾参与了活动的组织。

照片当时发表在一个杂志上,只是想不起是哪本杂志了至于为什么拍数学系80级,当然因为数学系是北大第一系,而80级则是“八十年代新一辈”当仁不让的代表啊“何人”本该是最容易回答的,至少我开始这样以为四年同学,尤其一个宿舍的室友,当年的模样可以说各个角度都铭刻于心。

但第一排左边第一位男生是谁,男同学们竟给出五种说法还有两位同学被大家“疑似”出镜,本人却不能确定那是不是自己!“何时”则彻底难住了所有人照片上露脸的几位几乎都在群里,却没有一个人记得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根据大家衣着,唯一能确定的时间是冬天。

同学们各自开动脑筋,试图找出线索:先看发型,但很多同学的发型大学四年一贯;再看衣服,可那时一件衣服常常一穿几年从桌上摊开的书本入手吧?我们看的又不是自己的课本,无法由此确定是哪一学期讨论进行了两天,答案依然停留在“大学时的某一个冬天”。

看着微信群中的讨论,我惊觉我们正在忘记曾经以为的永恒这张照片带来很多封藏已久的记忆片段,然而意识深处还有很多东西,却千呼万呼不出来那就把还能唤出的记忆片段写下来吧——我的,和我的同学的拍摄前后那是一个有点阴的冬日,我和同屋吃过午饭回到宿舍,忽然收到通知去拍照。

据宣传委员李京回忆,辅导员刘森老师交给她一张名单,让她召集大家前往图书馆那时的女生不化妆也没几件衣服,不用捯饬,我们直接背起书包出门,想着拍照后继续在图书馆自习出屋遇到79数学的蒋华琼蒋学姐是校舞蹈队明星,在同学中以时尚著称。

她已听说拍照的事,上下打量着我:“你就穿这衣服去啊?”我不记得“这衣服”什么样了,但肯定是一贯的素淡蒋华琼脱下自己的红色羽绒服要我换上在同学劝说下,我诚惶诚恐接受了她的盛情,于是就有了照片上身着红衣的我。

记忆里这是大学四年我唯一一次“红装”到了指定的阅览室,我看到摄影团队正忙着,相机已在三脚架上就位摄影师指挥我们入座,又调整了几个人的位置,照片上前两排的女生居然比男生多一位,要知道80数学的女生只占160位同学的八分之一啊。

有两个人忙着搬书,将搬来的书一本本排列在我们前面借书处的台面上,形成了现在照片上看到的“书墙”这一布置很是起到了提升主题的效果

我坐在第一排最右面的位置上,拿出讲义和笔记本,像平时那样开始自习很快两位摄影师走了过来,给前排同学各一本精装书,替换下我们自己的讲义我分到一本Neurobiology的英文书摄影师指导大家把书拿起来读,可我那本大部头精装书实在太重,举在手里不到一分钟就坚持不住了,只好又放回桌面上。

照片中可以看出,前排六位同学中的五位把书放在桌子上,想来都是一样的缘故

对这次拍照的回忆让我想起了“讲义”这个已经有几分陌生的词我们大学时代的讲义不同于教科书,教科书是正式出版的书,讲义则是任课老师自编、校印刷厂自印的,多用于专业课记忆中的讲义通常是大开本,用纸和排版都很朴素,封面除了标题再无装饰。

然而这些看来不起眼的讲义却有着高含金量内涵,实实在在地为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导航当年考试时只盼再也不用看那些厚厚的讲义,如今回想起来却十分亲切倘有哪位同学保留了讲义,很想再找来看看,重温燕园时光

再回到拍摄现场坐在我旁边的是张亚莉她本来穿着一件外套,摄影师注意到里面的毛衣,让她去掉外套,于是照片就留下亚莉身着红白黑间色毛衣的倩影我一直觉得亚莉的名字应该是“雅”和“丽”,因为从大学到现在,不论什么时候见到,她都是一贯的优雅美丽。

这份品味不仅仅表现在衣着形象上,更体现在她组织的活动中比如“吃遍驻京办”美食品尝,比如波托马克河上轻舟荡桨在20年前的2002年,亚莉就领风气之先,倡议并领衔主办了在拉斯维加斯的同学聚会她和几位同学精心设计安排每一个环节,使聚会进行的十分顺畅成功。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聚会,也是许多同学毕业18年后首次重逢那份再聚首的喜悦至今记忆犹新

这位衣着嫩黄的女生是身材高挑、做事干练的王爱华爱华和我四年上下铺,还是80数学女生排球队的主攻和二传搭档我们一起打了不知多少场球,一起摔倒爬起,一起开心欢呼在纪念毕业三十年时,主攻手“爱华教授”一锤定音代顿之约,邀请同学们于毕业35周年时前去相聚。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代顿聚会成为我们的一个念想2019年8月,这场别具一格的80数学重聚终于成功举行在代顿的蓝天白云绿色田园间,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周末,又增添了许多珍贵记忆

参加毕业35周年代顿聚会的部分同学合影,照片左侧是刚刚种下的纪念树,左下方是纪念铭牌合影里有八位当年参加拍照的同学:前排右一李京、右二王劲松、右三唐艳萍、右六王爱华中排右一赵玮、右二王蕾后排左四蔡小川、左五杨永宏。

(2019,唐朴祁摄)

排球队有队员也有教练坐在第一排最左边的杨永宏是教我们打球的三教头之一前面说过,在讨论“何人”时男生对这位黑框眼镜男是谁给出五种不同说法,而当年的几位女排队员却一眼认了出来,由此可见教练的威风40年后不减犹在。

80数学因同学而成眷侣的只有少数几对,杨永宏和陈春晖是其中之一,也是同学们称羡不已的模范夫妻他们家堪称80数学的“据点”,在他家聚会是我们的保留节目,此间摆满佳肴的餐桌照片也成为同学们最熟悉的画面之一

杨永宏旁边的介俊是人如其名的俊朗帅哥,也是80数学足球队主力队员之一毕业后我很长时间没有他的消息,直到几年前庄丹泽在群里分享了他们两人在巴黎相聚的合影当时介俊和家人到欧洲旅游,受到老同学、巴黎侨界名人庄丹泽的款待。

虽然鬓发已见减少,但照片上的两位都风采依旧,一眼就可认出

庄丹泽(左)与介俊巴黎重逢(2017)

爱华和亚莉之间的男生是林喜文想到他,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记得1987年研究生毕业不久,就传来林喜文生病住院的消息和最不想听到的诊断一个傍晚,我和春晖去校医院看望他看到我们走进病房,他很努力地坐起来,默默微笑。

春晖和我不提病情,只说一些其它话题,想让气氛放松一些可是,林喜文突然哭了他的痛苦和无助如此强烈,泛泛安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从校医院出来,我们在寒风中默默走回宿舍,一路无语路旁熟悉的景物忽然给人以一种不同的感觉。

后来林喜文被转到北医三院,我们曾想再去探望,被男同学们劝阻,因为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下一个记忆片段,就是春末夏初时节走过雨后的校园,到数学系所在的一院参加他的追悼会站在一院二楼那间小会议室里,听着老师致悼词,我还是觉得那么不真实。

我不知道他的确切年龄,但80数学都是应届生,由此推算,他去世时是24岁左右林喜文走后不久,他的弟弟参加高考,也把北大数学系作为第一志愿记得当时同学们传说,系里得知这一消息,到他家乡招生的老师收到投档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弟弟的档案。

和哥哥同样有才华的弟弟以高分进入北大数学系,令同学们非常高兴那时候大家刚刚毕业,诸事都在起步阶段,但本着一份纯洁的同学情,在弟弟上学、考研、出国和就业过程中都尽力提供了帮助弟弟在美国取得概率统计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知名药企做研发,哥哥的早逝也许是他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吧。

继续回到拍摄现场为了让同学们有时间“进入状态”,这次拍摄用了约一小时微信群里质疑这张照片是“摆拍”的,但我可以说,刚开始时我还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姿态和表情,五分钟后就放松了,后来几乎忘记拍照,埋头专注于那本Neurobiology。

尽管内容完全陌生,大多数英文词不认识,但跳着单词猜内容也很有意思,我由此学到neurobiology这个词,连同那本书记忆至今这也许就是摄影师要的效果,让大家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一场“摆拍”就转化成了“抓拍”。

画面内外这张照片记下1980年代初北大学生的青春风貌,也记下当年我们读书学习的实况以及简朴的阅览室和其它景物我在照片上看到自己的书包,那种只有一根肩带的挎包若不是这张照片,我早已想不起它的样子爱华和杨永宏面前也各有一个同款,可见这是当年的标准款式。

我还看到窗旁老式的暖气,记起冬日坐在靠近暖气的地方,可以感到热气飘来每个人面前都是书、笔和本子,整个阅览室看不到一个如今无处不在的电视或计算机屏幕最引起我回忆的,是照片前方那两排书脊上写有图书分类编号的小标签,它让我想起没有计算机检索时代的借书流程——图书馆大厅有很多大柜子,柜子上是一格格小抽屉,抽屉里排列着一张张卡片,卡片上有书名、简介和图书编号。

卡片是分类排放的,查资料时在自己所需部分由大分类到小分类查找,锁定目标后依卡片信息填写借书单……图书馆引进计算机检索应该是我们毕业后很久的事了

拍照完成后,我几次想到能否有机会看到照片,但不知去问谁,很快就把这事忘了许多年后,我第一次在一本出版物上看到这张照片,才知道它题名为《在知识的海洋里》如今读来,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联想——数学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再自然不过,但在自然的海洋里驾驭风浪者却是不多。

然而我们80数学的张占海,真的从博雅塔边知识的海洋走向南极北极辽阔的大海,把自己的领域拓广到探索研究我们这个星球的极点他分别担任过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和首席科学家,北大校园里有一块镌刻着丁石孙老校长题字的南极石,就是在张占海等同学的努力下,80数学于毕业25周年献给母校的礼物。

北大80级同学如今遍布五洲四海的幸福成功足迹,正是始于当年“在知识的海洋里”度过的日日夜夜啊!

80数学部分同学返校参加校庆活动时与南极石合影左起:李铁成、王大敏、张占海、徐述、阳述林、李树勋、张亚莉、卓萍(2015,张占海提供)意外之喜回看近年来同学们收集的80级大学照片,我发现这是唯一拍摄于图书馆阅览室的一张,因此尤显珍贵。

为了更完整的记录照片故事,我一直在努力求解“何时”这道题和热心同学一起,我们使用了关联法、排除法、反证法等诸多数学系教授的推理求证方法,却始终没有找到“何时”的精确解,只能在本文初稿中采用最好近似解然而就在向编辑部提交定稿的前一天,犹如神助,我们三班班长乔林天扔出一颗重磅炸弹。

一直以来仅凭记忆,对此事没有一点印象的他,在自己日记中查到了如下记录:1983年11月23日 水 晴/多云/晴…下午去图书馆,在理三北大图片社照一组镜头据说是国务院外办要用所有的线索都对上了!数学系80级,校方组织的专业摄影,国务院外办对外出版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照片没有发表在我们熟悉和看到的杂志上。

“理三”是理科第三阅览室的简称,正是我记得的生物化学阅览室经过两年多求索,“何时”终于有了精确解!更让我惊喜的是,那天居然是我的生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何时”使我拥有了一张具有特殊意义而格外珍贵的生日照!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若不是写这篇回忆,我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个美丽的巧合。

感谢80数学以及无线电、化学系的有关同学,是你们的帮助使我能顺利完稿;感谢乔班长,是你让我在定稿之际,又得到这份再令人开心不过的礼物!与此同时,80数学的同学们展开新一轮热烈讨论大家群策群力,努力辨认每一个同学。

两年前就被同学“疑似”的乔班长,终于承认那位“画中人”确实是他40年后还能记起的每一个细节都弥足珍贵,每一个名字都倍感亲切根据同学们的研判,照片正面第一排左起:杨永宏、介俊、王爱华、林喜文、张亚莉、王劲松。

正面第二排左起:宋振晖、黄燕翔、庄丹泽、李霜、李京、赵玮;正面第三排左二起:蔡小川、唐艳萍、王静、王蕾;正面第四排右一王筱平、右三李寄望、右四乔林天;背对镜头第一排左一卓萍结束语拍摄这张照片时,同学们都在20岁左右,而今将近两个20年过去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所幸我们生活在高科技的21世纪天涯比邻的全球联网,让大家不再因时空之距感叹远隔山岳,世事茫茫近年来同学们组织了80公众号和《八零纵横》讲座,这张照片数次出现在公众号作品和讲座活动中,成为我们写在文中、谱在曲里、铭刻于心的燕园岁月瞬间。

在此记下如下心愿,作为这篇回忆的结束:希望疫情快快过去,我们可以回到北大,坐进图书馆阅览室,同学们一起再拍一张照片希望再过40年,我们还能朝花夕拾,一起看着照片回味人生美好,感喟未名湖畔的不朽记忆关注自己的公众号,欣赏更多同窗的美文

来稿请寄:bjdx80@sina.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