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500字)快来看

如何学好语文,是初高中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写作,则不光是初高中学生面临的难题,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工作后写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等等,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500字)快来看

 

如何学好语文,是初高中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写作,则不光是初高中学生面临的难题,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工作后写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等等,甚至是最功利的公务员考试,也要考申论,这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可以学习、锻炼、提高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并不难良好写作能力和学好语文的核心关键其实就两点,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保持一定强度的持续写作一、个人经历的例证语文和作文,在高中的我看来,是一个挺让人痛苦的科目,因为考试好像和上的课程没有太大关系,想学好像又没有什么抓手,学不学好像差不多,反正除了5分的古诗词默写填空,其他的和上课关系都不大,大部分同学也都差不多都在100到110分之间。

那时就很敬佩那些高中语文可以考130分以上的同学,因为语文这里和人家的差距基本是固定且无法追赶的写作文就更痛苦了,拿到作文题目,没有太多“素材”去支撑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就靠背的那些万能素材,一个事例能用来论证自强、奋进、拼搏等各方面的最好。

所以写作文话语间肉眼可见的挣扎,凑够800字,语言的贫瘠自不必说但是在我读大学后,随着阅读书目的增多,写作这一问题自然而然被克服了大学是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书摆到书架上,那种震撼、惊叹的感觉到现在我依旧记得。

我在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是《红楼梦》,应该是中华书局点校过的版本,开始时就规定自己每天睡觉前读一回,开始读得很慢,也没有被吸引,但是越读越体会到作者使用的通俗文言的典雅美还有夹杂的诗词韵律美当读到第四十回左右时候,每天就基本可以读两回并且很轻松。

读到第八十回后,甚至急于读完一天读十几回,四五天就读完了剩下的四十回大一期间的稍微丰富一些的阅读,让我直观的感受就是转专业考试要考《大学语文》,最后还是一篇材料作文,题目大概是你如何看待劳动,我几乎没有费太多功夫就写完了1000字左右的作文,这在我十几年来的学生生涯还是头一次。

大二开始我就进入人文学院学习,一年时间跟着本身大二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学习,同时补没有修的大一的课程当时按照大类培养方案是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历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的基础课程,因此《古代文学导论》、、《古代汉语》、《人类学导论》、《文化人类学》、《中国史导论》(一、二、三、四)、《世界史导论》(一、二、三、四)、《哲学导论》、《逻辑学》、《伦理学》等各个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将我包围。

这些学科的特点是老师会开书单,尤其是历史系的课程,第一节导论课老师会把这门课程的参考书目发给大家,一般都是包含四五十本以上的书,当然老师不是让你读完,也知道大家读不完,只要你对其中一两本有兴趣能读完就可以了,甚至部分课程的平时作业就是针对某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

但是我在一开始甚至连读书报告要怎么写都不知道,只能和同学请教就那样我懵懵懂懂开始读一本本书,写一篇篇读书报告正常来讲,人文学院一学期大概在7门课左右,而我因为要补大一的课程,这个数量就要翻倍了按照平均一门课一本书来说,一个学期相对精读就是十几本书,泛读翻阅还要更多。

而且还有一些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目如《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还是繁体字,我边看还得边学繁体字就这样我度过了大学课程最多的两个学期,大约一学期十八门左右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个学期适合的课程其实就应该在5至7门,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因为有大量的内容是需要课后精读参考书目进行学习的,不然只能浮在表面。

也是经历了魔鬼般的一学年后,大三进入历史系后课程量才降下来,也有更多时间去读一些老师开的书目中文、哲学、人类学的基础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涉猎面,也初步培养了我读与写的能力这也让我再回头去反思为什么高中之前的语文学得那么痛苦而又没有成效,其实就是那时候没有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语文学拼音、学认字、学组词、学造句等等,这些是有学的“对象”的,就好像1+1=2一样,你学会了就是学会了,也是马上可以检验的而到了初中以后,我还只是跟着教材、课本去学那几篇古诗词、课文,课外规定的课外阅读我几乎没怎么读,像《格列佛游记》我还是在大学读的。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在小学阶段类似是工具,教会我们阅读和写作最基础的认字、组词、造句、写一小段话,在教会我们使用这一工具语文之后会是其他所有科目的基础能力,做数学应用题如果题目都读不懂无法提取有效信息,那即使你会题目背后的数学知识,你也做不出来。

初中之后的语文,课本只是很小一部分,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你把课本上的诗词、文言文、散文都熟透了,考试时候不会考书本上已有的东西,会拿另外的古诗、散文、文言文考你,让你诗词赏析、散文赏析、读懂文言文、写500字的记叙文。

学与考之间是存在跳跃的,语文不像数学教几何就考几何,教化学元素周期表就考周期表,这个跳跃的部分,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去补充,去感悟初中有跳跃,高中跳跃更大,这也是为什么语文其实最后成了前10名和前100名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些语文能考130的,一定是至少从初中起在课外阅读方面就持续积累的孩子,而语文其实也是一个慢变量,你这个月多读一本书,感觉没什么变化,下个月再多读一本,还是没什么变化,但是只要坚持,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突然“顿悟”了,写作文也随手就来,小说散文也能读懂了。

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今年开始,chatGPT等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智能瞬间出圈,这一轮人工智能实现的基本思想就是模拟人脑的运行,可以把衡量单位“参数”类比人的脑细胞神经元,就是尽可能做大参数,相当于给人脑的神经元建立尽可能多的连接,然后“喂”给大模型尽可能多的材料,这就有点像人读书,当参数足够大比较像人脑后,再“阅读”了一定量的材料后,人工智能就“顿悟”了,突然“涌现”出来了智能,对你再输入的文本就能理解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从小就开始三字经、千字文这样的“蒙学”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和10000小时原理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当到了高二、高三很多人发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这些科目提分其实很快,逐渐查漏补缺,一个知识点我会了,题目就会做了,但是就是语文想提分,非常难,就是因为语文就靠前几年的阅读积累拉开了差距,在高考的压力下,时间紧迫,可能读一本书费了时间,还立刻感觉不到收获。

但是读一定比不读强,多读一定比少读强可以把阅读作为高中备考最后另一种休息大脑的方式最后,再从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说说中学语文学习与阅读的重要性最近一轮高考语文改革之后,一方面是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都要求解答,原来是二选一,而且之前绝大部分都选择的是实用类文本,一般是传记节选,因为小说读不懂,不会做;。

第二方面是大幅增加了阅读文本的篇幅所以新的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最后高考就是给的文本量巨大,这就对考生的阅读速度也提出了要求,阅读速度也是在大量阅读的情况下才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所以从教育部的层面,也意识到中学阶段学生阅读量不足的问题,从而以高考的指挥棒指导中学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什么值得读如果对应该大量广泛阅读这一点达成共识了,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哪些书值得读?这一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实不难,首先基本的是课标要求的课外读物,这个我印象里语文教材每学期也都会有第二个就是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里面分学段推荐了小学1-2、3-4、5-6,初中、高中各年级适合阅读的书目,不光有文学类的,还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的。

第三个就是类似于国家图书馆评选的《文津图书奖》、中央电视台每年世界读书日发布的《中国好书》、以及豆瓣、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得到APP、深圳读书月等每年也会发布的年度十大好书、年度书单等等尤其是这些书单中还会有一些多次上榜的书,这些书应该是公认当年度质量非常高的书目了。

如果自己对其中一些书也比较有兴趣,那就更好,读书如果是感兴趣快乐地阅读,时间会过得很快,也是身心的放松三、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大部分工作了之后的人,阅读感兴趣的好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性地阅读、针对性地写作练习。

姑且以体制内材料写作举例从大的方面来说,要想写好材料,要对整体的国家方针政策等要有了解和掌握首先,看新闻联播、《求是》、《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就有很大的帮助,新闻报刊的题目、文风、排篇布局等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次,重要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十九届历次全会的公报、决定,每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闻通稿,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各级《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重要的文件,内容上和表达上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范本。

写材料,重要的就是要说行内话,在话语体系、文风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符合要求在哪里学习话语体系、文风表达和结构布局,就是党媒党刊,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的报道、新闻通稿,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在工作中写本单位的一些材料时,如果还能有本单位之前的相关文件、材料等借鉴参考,往往就更能事半功倍。

《县委大院》里面政府办主任给小林安排写材料,同时也会把这类材料前几年的旧稿作为范例让小林学习当然,上面提到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等等,往往直接指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趋势和大方向,也许这些对个人短期好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一些重要的人生决策,如高考后要报什么志愿、去哪个城市,毕业了要进入什么行业、创业选择什么方向,乃至要不要买房、在哪买房等等关键抉择时期,可能会让你作出更有利的选择,改善你一段时期内的处境。

最后,总结一下吧,中学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想学好语文,得自己补上。写作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阅读,然后再保持一定强度的持续写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