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个人简介(张纯如先生个人简介)不要告诉别人
2004年的11月9日,在张盈盈和张绍进夫妇俩的记忆中,无疑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二。早晨八点半,美国加州圣何塞。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2004年的11月9日,在张盈盈和张绍进夫妇俩的记忆中,无疑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二早晨八点半,美国加州圣何塞。
急促的电话铃打破了早晨的静谧,也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安宁。电话的那头,是他们的女婿布雷特。
随着布雷特语气中的恐慌、急促,张盈盈面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她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布雷特告诉张家夫妇,妻子纯如在前一天的晚上悄悄离家,一直没有回来,随她一同消失的,还有车库里她的白色轿车张盈盈的心中有了预感。
女儿的家并不远,仅需要步行两分钟,可短短的行程,张盈盈仿佛走了一个世纪。刚走到女儿家门口,他们看到了圣何塞的警察,不安再次加剧。
直到布雷特递给张盈盈那张遗书时,她才好像如梦初醒那张薄薄的白纸上,留下的文字不多,却都像是尖刀扎进了夫妇二人和布瑞特的心张纯如的绝笔,是给父母、丈夫、以及弟弟张纯恺的一封信她说:“当你拥有未来时,你想的是一年一年,当你不相信时,日子不以天来计算,而是一分钟、一分钟。
”她还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太软弱……请原谅我。”
张盈盈再次看到女儿时,她已经躺在那辆白色轿车中饮弹自尽。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纪实作家、受人景仰的人权斗士,张纯如的倒下无疑是声巨响。但她又为何会选择在最前途大好的时刻归于静默、义无反顾地结束生命呢?
童年的种子张纯如并不漫长的一生中,共有三本著作,分别是1995年出版的《蚕丝: 钱学森传》、1997年出版《南京大屠杀》和2003年的《美籍华人史》。
仅有的三部作品,全都是她身为华人的自豪、认同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张纯如没有在祖国出生,但从幼年起,远隔重洋的故土便是一片神秘又让她爱恋的地方这份情感催生了她的作品,也造就了她的辉煌,而这一切的种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埋下,深入她的血肉。
张纯如的祖父张乃藩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做官后勤政为民,有着很好的口碑。外祖父张铁军在南京沦陷前是教师,后移居台湾省,做了知名报人、政治家。
父母张绍进和张盈盈都在大陆出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又在1962年考入哈佛大学深造后,一同移居美国1964年,张盈盈与张绍进成婚5年后,张纯如一岁时,父母来到伊利诺州立大学任教,全家也一同搬到了伊州极具学术氛围的厄巴拉镇。
从张纯如的幼年时期起,张盈盈和丈夫就决定必须让女儿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为此,夫妇俩特意在厄巴拉镇上办起了中文儿童班。
从9岁起,张纯如开始好奇自己的家族历史,好奇自己身后的中华民族她常常问父母:“我们为什么来到美国?”父母就向她讲起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故事,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革命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是父母从上一辈口中听来的。
在餐桌上,张纯如第一次了解抗日战争,明白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虐与毫无人性。那是一个发生在外祖父张铁军身上的故事,发生在南京沦陷之前。
1937年8月11日,日军开始对上海和杭州进行轰炸张铁军收到消息,他和家人可以乘坐国民党安排的邮轮逃离南京,而这艘船的目的地是还没有沦陷的湖南官船停靠在芜湖码头,张铁军先行一步在码头等着妻子和家人妻子本该在出发前四天就到达芜湖,却直到出发当天都未见人影。
等待的四天里,张铁军在码头仔细查看经过的每一艘逃难船,可每一艘船上,都没有载着他的妻子。
官船要上路的那一天,张铁军还在寻找妻子直到快要开船之际,张铁军悲从心来,冲着码头的一艘艘船只,撕心裂肺地喊着妻子的名字:“以白!以白!”像是奇迹一般,一艘船的窗户里,妻子探出了头:“我在这儿!在这儿!”。
张盈盈在餐桌上一遍遍向女儿讲着外祖父母的故事,她的声音里带着颤抖,带着对侵华日军的愤怒,往往讲到动情处,眼泪就止不住淌下来父母向张纯如讲起南京大屠杀:“日军连婴儿也不放过,那时候的长江水是红色的……”
这些残酷到恐怖的故事,深深刻进了张纯如还年幼的心里,一辈子也忘不掉正像父母对她说的:“所有中国人都不该忘记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最不该忘记的是南京大屠杀!”张盈盈说:“女儿从不觉得自己是少数族裔,更不存在美国少数族裔的认同问题。
”因为,张纯如知道,她的身后是整个中国。
张纯如热爱文字,热爱到骨子里,她的外祖父是一名报人,她后来选择成为一名记者,似乎变成了冥冥之中的某种继承父母对女儿热爱阅读的兴趣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鼓励她在追求文学的路上前行张纯如也在童年时就展现出来非一般的天赋,她写的小说、诗歌常常获得各种奖项。
1978年时,张纯如10岁,就已经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报纸,并经常在学校里叫卖自己的报纸。除此之外,她还为儿童报《那个报》稳定供稿。
对女儿的“事业”,父母在骄傲的同时,也为她提供最好的支持。而童年,无疑为张纯如近二十年后,那声石破天惊的呐喊埋下了一颗看不见的种子,同样也是她成为悲剧的必然。
南京!南京!1989年,张纯如考上耶鲁大学,就读新闻系,随后,她又取得霍普金斯大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记者,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任职。
1994年,张纯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参加了华人举办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展览上,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唤起了张纯如童年的记忆她仿佛回到十多年前的那张餐桌上,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着那一个个带着血肉的故事离开展览,张纯如做下一个决定。
第二年,她的《蚕丝: 钱学森传》开始出版,同一年,她开始着手准备《南京大屠杀》的写作。1995年年初,张纯如就已经在耶鲁大学的博物馆中,开始寻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各种史实文献。
她找到的资料中,多是亲历南京大屠杀的西方传教士、商人、记者以及教授留下的书信、日记曾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任教的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夫人的日记,让张纯如看后泪流满面资料搜集的越来越多,张纯如知道,她该去一趟南京。
1995年6月,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南京大屠杀课题研究员孙宅巍,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这封信来自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国际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吴天威。
吴天威在信中说,将有一位美籍华裔女学者来到南京,她希望写一本全英文的著作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希望南京方面能够尽力提供帮助孙宅巍将事情放在心上,很快安排英文翻译以及能阅读日文资料的,且进行南京大屠杀方面研究的学者,预备共同接待即将到来的客人。
7月23日的午后,孙宅巍与两个同事,在上海路的西苑宾馆见到了张纯如。这是一位出乎意料年轻的女士,她的黑发披肩,又黑又长,眼睛很大,穿着宽松的T恤,下身也是宽松的牛仔短裤。
她的身上似乎充满了活力,和说不出的激情从25日起,张纯如开始参观南京的各处大屠杀遗址孙宅巍领着她参观了中山码头、煤炭港、草鞋峡、燕子矶、东郊和普德寺张纯如带着摄像机,用镜头一一拍下那些血腥的悲剧,一路上,她的表情越来越凝重,紧皱的眉头再没解开。
在草鞋峡,她望着5.7万人全部罹难的悲剧,不禁问道:“他们有过反抗吗?”
一旁的同志带着沉重回答她:“反抗过的,他们赤手空拳地去抢日军的武器,也造成了小部分日军的伤亡,但人们都被缚住手脚,在那样情况下的反抗,太难了”南京的夏天,太阳火辣辣炙烤着大地,张纯如在烈日下,一一拜访了十余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
访问的过程,她全都记录下来,又用摄像机专门给那些老人身上的伤疤以特写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张纯如写道:“他们每一个都极其渴望讲述他们的故事……”拜访让张纯如陷入愤怒和沮丧,她发现,大多数的幸存者在经历了地狱般的身心创伤后,之后的日子却依然艰难,大多处于极端贫困中。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张纯如下决心,她要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发声,为他们讨回公道,为他们争取到应得的赔偿八月上旬,张纯如离开南京,回到美国开始着手作品的正式写作孙宅巍没有想到,他与张纯如的下次见面会来的如此快。
1995年秋天,孙宅巍在洛杉矶的女儿家见到了张纯如。这一次,张纯如带来了她此前整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所有西方文献资料的复印件。
她在南京的参观中发现,国内有关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课题起步并没有多久,博物馆中的西方文献几乎没有为此,她还特意整理出一份资料,寄给了远隔重洋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在她整理的多达一千多页的资料中,有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日本外交文件,有东京审判的部分速记,还有魏特琳的日记原稿。
这些资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太过重要。张纯如临别时告诉孙宅巍,之后搜集到的资料也同样会整理好寄回国内。
望着手上大叠的珍贵资料,孙宅巍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位年轻姑娘俯首繁浩资料中的身影,背后的艰辛与付出的心血难以想象当时包括孙宅巍在内的许多国内学者,都在着手同题材的作品,这些资料更显弥足珍贵的同时,也展现了张纯如无比高尚的学术品格。
日本右翼的攻击1996年,张纯如在耶鲁大学图书馆搜集资料时,发现了南京安全区主席拉贝先生的资料。一番艰难的联系寻找,张纯如得知拉贝先生的女儿莱因哈特还在人世。
她马上与莱因哈特取得联系,并得知拉贝先生曾经在写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记录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以及还有记录详实的日记张纯如兴奋不已,很快收到了多达两千多页的拉贝日记拉贝日记的发现,让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成为铁证。
1996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杀五十九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一场有关拉贝日记的发现的新闻发布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1997年冬,南京大屠杀整六十周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开始出版,销量高达五十万册
1998年1月,《南京大屠杀》登上《纽约时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并长居榜单达三个月三十岁的张纯如成为享誉世界的年轻作家,学界的各种高度评价接踵而来历史学家史蒂芬·安布罗斯大赞张纯如,说她是“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但与荣誉同时蜂拥而至的,是日本右翼的恼羞成怒。日本大使齐藤邦彦公开指责张纯如,称她的作品“是非常错误的描写,曲解了历史”。
各种恐吓信接踵而来,张纯如的家附近总有人在监视她,一次她收到的信件中甚至有两颗子弹张纯如不但没有退缩,还公开向齐藤邦彦发起了挑战,公开在电视台进行辩论这场精彩至极的辩论中,张纯如与中国学者丁元一起,轮流使用中英文阐述观点,获得了满堂喝彩。
张纯如要求齐藤邦彦当场向中国人民道歉,齐藤邦彦依旧含糊其词。
张纯如指责:“正是这样不疼不痒地含糊表达,才更让中国人愤慨!”2004年11月,张纯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对母亲张盈盈来说,女儿的离开似乎早有预兆也许是她接连表达抑郁症带来的痛苦折磨,也许是早先在女儿背包中发现的枪支使用说明书,也许是女儿自杀前不肯见母亲的举动……。
但对张盈盈来说,女儿离开的原因却始终是个谜团也许是南京大屠杀的血淋淋事实让她无法走出,也许是日本右翼极端分子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也许是她正着手收集巴丹半岛美军俘虏的资料太过黑暗……有人问张盈盈,纯如为什么要自杀。
张盈盈说:“我问了自己太多遍,但找不到答案……”张纯如短暂人生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悬念,但我们永远都记得,那个奋不顾身、为千千万万冤魂寻求正义的姑娘!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我歌词是什么?我落泪情绪零碎 歌词
总有一些歌词会不经意触及你心底的温柔
-
到不了歌词是什么?到不了歌词表达含义!
狂风吹大海啸,真心的人死不了。地多大天多高,一生只换一声好。痛快哭痛快笑痛快的痛,死不了这一生这一秒。我只要求你知道,离别的酒容…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再遇见歌词是什么?再遇见歌词苏打绿!
- 黄玫瑰歌词是什么?黄玫瑰歌词作者是谁!
- 离开以后歌词是什么?离开以后歌词张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