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一日说分手(四月一日说分手 有声小说)学到了
中国有自己拍摄的电影是始自商务印书馆,从一九一七年到我进入电影界,已经历了七八个年头。大中华影片公司只拍过两部电影,第一部是《人心》,由陆洁编剧
参加《战功》一片,初上银幕 中国有自己拍摄的电影是始自商务印书馆,从一九一七年到我进入电影界,已经历了七八个年头从拍舞台纪录片、风景片、新闻片到迎合小市民口味的言情片、滑稽片,间或有富干哲理或教育意义的文艺片。
中国的电影也正经历着一个从认识到发展的阶段电影这个新兴的行业正吸引着各种抱有不同的目的、对这个新的娱乐工具有着不同见解的人投身进来电影公司曾在一个短时期内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其中不少又如昙花一现地消逝了。
这正说明观众是最严正的评判者,只有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制片公司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站得住脚 大中华影片公司成立于一九二四年四月一日,是常熟人冯镇欧投资经营的主要人员有陆洁、顾肯夫、陈寿荫、卜万苍等,他们大都是留学生或受过西方教育,喜爱美国电影。
所以创作的电影也很受美国电影的影响 大中华影片公司只拍过两部电影,第一部是《人心》,由陆洁编剧,顾肯夫、陈寿荫导演,卜万苍摄影,张织云主演,描写一个工厂厂长的儿子瞒着父母在外结婚,成立小家廷, 父得悉后,大为震怒,逼迫小夫妻分手,后来历尽千难万苦,终得父亲的谅解,全家团聚。
第二部影片是《战功》,其时,我刚从中华电影学校出来, 很希望有机会将自已学到的知识运用一下陈寿荫是我的老师他很赞成我的想法,邀我参加《战功》一片做个配角,历练一下,我也就欣然应命《战功》一片应是我踏人银色王国的开始。
《战功》一片仍由张织云主演,编剧是陆洁,导演是徐欣夫,是描写两个富家子弟战后负伤回来,和自己的情人与曾被遗弃的妻子重归于好的故事这是我初进银色王国在水银灯下出现的第一部影片毫无经验的我,还闹了一些笑话。
譬如张织云在电影里,是戴眼镜的,但为怕拍摄时镜头反光,所以眼镜只有镜框,而没有镜片;在电影里,我有一个替她擦眼泪的镜头,我拿起手绢就从镜框里擦过去了导演大叫“NG”(no good)把我吓得手足无措,手绢夹在眼镜框里也拿不出来了。
那时拍无声片,导演尽可大喊大叫也不要紧经他大叫,我才明白,假戏还得真做,我还得抬起镜框擦眼泪呢! 大中华影片公司拍完《人心》和《战功》后,就因资金周转不灵和百合电影制片公司合并了 这里要提一提张织云张织云也是厂东人,在无声片 也曾红极一时,曾因拍《玉洁冰清》一剧而获“悲剧圣手”称号。
《玉洁冰清》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梁灵光摄影此片上演,曾轰动一时此片也是当年红小生龚稼农第一部主演的影片,一举成名张织云拍完这部影片即退出影坛;以后到有声片时代,虽拍过“失恋”一戏,惜因粤语发音不太受欢迎,也就结束了她的从影生活。
曾有人问我,何以当年从事电影工作的人员,尤以演员广东人居多我想可能因为广东地处沿海,跑外洋的比较多, 思想上比较开放,并不认为当电影演员有什么不好而在其他地区,尤其在北方和江南,虽然观众对从事电影工作的人员、尤其是电影演员十分仰慕,但在另一方面又仍存在着排拒意识, 所以若有自己子弟从事这方面工作必定极力反对,乃至反目。
如今时代已完全不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它自己的地位,电 影工作人员的地位也大异于往日了
《战功》剧照友联影片公司 友联影片公司成立于一九二六年,它的创办人陈铿然原是上海吴江大学学生陈虽然不是攻读文科的,却颇具文才,在 创立“友联”以前,他先自编了一部爱情悲剧《秋扇怨》,是舞台剧,演出获得成功。
当时电影在中国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但已出现了不少影片公司陈在朋友的怂恿下,就起了将话剧改为电影的打算,于是在一九二六年在上海八仙桥挂起 “友联影片公司”的招牌恰好这时有两位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徐琥和周克,经人介绍参加了“友联”。
徐琥和周克在法国学过拍电影,还充当过演员,在当时算是见过世面,也有经 验,于是“友联公司”正式敲锣开张,由徐琥和周克分别担任导演和摄影,向百代唱片公司购了一台手摇摄影机,在徐家汇华山路租了一处地方作摄影棚,正式开业。
“友联”影片公司制片的历史虽则只有短短的几年,但也留下几部在电影史上颇有价值的电影除《秋扇怨》获得成功外,还有一部《虞美人》《虞美人》和我主演的《歌女红牡 丹》是中国最早摄制的蜡盘发音有声片当时友联公司的规模较小,而能有勇气进行这样的尝试,也说明陈铿然、徐琥等人在艺术和技术上进行革新还颇有一股闯的勇气。
《虞美人》是友联公司用一鸣有声电影公司名义出品的 由徐碧波编剧,陈铿然导演,刘亮禅摄能影片写虞姬、项羽的故事,还穿插了剧中男女演员的后台生活和恋爱纠葛《虞美人》是先在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好了音再拍戏的,所以在拍片时,摄影机要设法和唱机的声浪取得一致,这也确实是个不简单的尝试。
一九三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虞美人》在上海夏令配克大戏院首次上演,也颇受观众欢迎 友联公司还拍了一些纪录片,有些纪录片很有历史价值因此友联公司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电影史上却占有应有的一页 陈铿然后来和徐琴芳结为伉俪。
徐琴芳是我在中华电影学校的同学,她和陈铿然结婚后,在友联公司拍摄的武侠片《荒江女侠》中领衔主演这部武侠片一拍就拍了十三集,其时我已到明星电影制片公司,拍摄《火烧红莲寺》一时间,武侠片盛行友联公司接着《荒江女侠》又拍了《十三妹》、《红 蝴蝶》、《山东响马》、《火烧九曲桥>。
拍《火烧九曲桥》,还真的拍起火来了,连公司房屋也付之一炬,以后迁到施高塔路继续拍片 友联的武侠片在东南亚很受欢迎一九三四年,陈铿然、 徐琴芳夫妇参加严春堂的艺华公司友联由胡旭光负责经营, 可是没有支持多久,就结束了。
陈铿然于一九五八年在上海逝世,英年早逝,是令人惋惜的,海外电影界的老朋友们至今也还念着他昔年的《荒江女侠》也已解刀退隐,安享晚年了吧!主演《秋扇怨》 我一九二六年进人友联前,曾参加“大中华”拍《战功》 一片,但在《战功》一片中饰了一个游艺大会中卖糖果的女郎,只有几个短镜头而已。
尽管如此,也算是我出了电影学校以后体验一下水银灯下的生活,而主演《秋扇怨》则算是我正式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 《秋扇怨》是部时装悲剧片,详细剧情我如今已很模糊和我同台演出的有陈铿然的夫人徐琴芳,还有林雪怀《秋扇 怨》原本是陈铿然在吴江大学念书时所写的一个舞台剧本,上演后获得成功。
上演时我曾去看过,颇为剧情所感动,对于女主角的表演,已先有了一些印象当然,电影表演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固有其共同点,更有其不同点前者提炼自生活,但 更接近于生活电影表演艺术透过银幕,给观众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而舞台表演艺术则需通过演员的演技将观众带人到导演所假定的现实生活中去。
我并不是说电影演员的演技略逊于舞台演员谈到演技,无论电影演员或舞台演员都是同样重要的,只是处理的方法和凭藉的背景各有不同而已 我对《秋扇怨》一剧很有好感,所以当徐琴芳和我谈起拟邀我拍摄电影《秋扇怨》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
第一次主演片子,紧张与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那时还属于无声片时代,对于台词还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在摄影棚由各人可以说各人的方言,只要脸部表情符合剧情的要求,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情能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人物性格,就算是可以了。
我那时虽无当一个红星的抱负,但我生就的性格是要认认真真的做事,期望自己的表演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秋扇 怨》前后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上映,颇得观众好评,我自己也很感安慰那些日子,我几乎日日夜夜沉浸在剧 情的特殊环境里。
在摄影棚里,我完全服从于导演的指挥,回到家里则熟读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母亲说我如痴如醉,常常自己闷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有时哭有时笑母亲理解我是在努力去演好这个角色,生活上对我格外照顾,也很支持我我常想,我之所以有所成就,其中溶汇着导演、摄影、观众对我的帮助与厚爱。
更包含着我母亲对我的爱护 林雪怀也是广东人,喜好摄影,又因《秋扇怨》一片,我们来往较多但那时大家都是青年人,应该说生活阅历尚很差, 行事也欠缺周全的考虑我和他曾有过一段友谊,并订了婚,但终因性格不合而解除婚约。
关于此事,当时的报刊颇多传闻, 即使后日有些报刊也乐谈当年的旧事,本来这是生活中虽非经 常有、但总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人们津津乐道,说明演员的生活一举一动都受到观众瞩目,失实的传闻难免发生我本是个胆小谨慎的人,更感到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万分注意。
和林 雪怀解除婚约,算是我青年时代生活的一个波折,但解决了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使我能更专心致志地从事于电影艺术天一影片公司 “天一”就是今日香港邵氏影片公司的前身“天一”的 创始人邵醉翁原籍浙江宁波,原来是学法律的,做过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的律师,还做过银行经理。
邵醉翁这个人很善经营,颇有生意头脑一九二二年,他转行搞文明戏,和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合股经营“笑舞台”(一称“小舞台”)张 石川之弟巨川任前台经理,郑正秋任后台经理,张石川任顾 问当时演过一出很有名的戏叫《马永贞》,很卖座。
时隔不久,张巨川和郑正秋先后离去,另组明星影片公 司;“明星”的《孤儿救祖记》演出,一时为之轰动,营业上获利,这件事对邵醉翁影响很大,于是决定筹组电影公司邵醉翁当时搞电影,从生意经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多,从“天一” 以后的发展也可看出这一点。
邵醉翁于一九二五年六月以原来“笑舞台”文明戏的演员作为班底,组成天一影片公司,邵自任总经理兼导演,老二邵邨人任会计,老三仁枚任发行,老六逸夫任外埠发行,俨然是 邵家班 “天一”的第一部片子是《立地成佛》(高梨痕编剧,邵醉翁导演,徐绍宇摄影),演员是“笑舞台”演文明戏的班底。
第二部片子是《女侠李飞飞》(高梨痕、邵邙人编剧、邵醉翁导演,武旦粉菊花主演) 一九二五年拍的第三部片子是《忠孝节义》(高梨痕编 剧,邵醉翁导演,吴素馨主演) 一九二五年,“天一”就拍了这三部片子从影片内容可以看出“天一”的创作倾向,比较迎合小市民阶级,宣扬传统道德,并未脱离文明戏的痕迹,和当时“明星”公司的出品, 在文艺水准上是有比较大的距离。
但“天一”在成立的最初半年中连拍了三部片子,也可看出邵醉翁从生意人的角度经营电 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抓住了当时小市民喜欢看旧剧的心理影片的格调虽然不高,却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观众 “天一”到一九二八年,业务已经有很大发展,导演有史东山、马徐维邦等人,演员相继加人的有高占非、孙敏、我的堂妹胡珊、张慧冲、蔡楚生、王莹、司徒慧敏、杨耐梅、宣景琳等,也都曾在“天一”工作过。
“天一”于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南洋拓展邵醉翁的三弟仁枚和六弟逸夫,于一九二八年到南洋等地发展戏院 邵氏兄弟在香港、南洋等地能建立起庞大的影业是从那时开始的今日在华人、华裔众多的加拿大温哥华,也有一家邵氏影院呢。
“天一”开始拍有声电影,是一九三一年第一部是《歌场春色》,杨耐梅、宣景琳等参加演出,是蜡盘发音,拍摄后虽不十分理想,但究竟是一个新的尝试,还很受欢迎,票房价值不低 “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战争中,上海的电影公司受炮 火洗礼的亦不少,“天一”也未能幸免。
战争的烽火迫使“天一”改变其制片路线,“天一”也从拍摄民间故事的历史武侠 片转人到取材于当时抗日的内容,如《战地二孤女》、《挣扎》、《生机》等,和当时的形势比较结合,观众的面也由小市民扩大到学生等知识分子层。
其后两年,“天一”人员及业务均有扩大,但较诸“明 星”、“联华”在拍片水准及演员阵营方面仍略见逊色那时,邵氏兄弟已在香港、南洋一带打开市场,就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并以拍粤语片为主了“天一”的磨 练 我在友联影片公司只应聘拍摄《秋扇怨》一片,这部片子一拍完,我与“友联”的合约也就结束了。
同年,“天一 聘请我为基本演员,虽然对于“天一”的创作路线并不完全赞同,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能有一个影片公司聘为基本演员总是很高兴的,除了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收人外,还有机会在艺术实践方面得到更多的磨练,在实践中探索,而对我来说,后者尤为重要。
至今我仍对“天一”那段时期的生涯颇多怀念,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在“天一”参加演出的有下列片子: 《夫妻之秘密》(一九二六年)、《梁祝痛史》(一九二 六年)、《电影女明星》(一九二六年)、《珍珠塔》(一九二六年)、《义妖白蛇传》(一九二六年)、《孟姜女》(一 九二六年)、《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一九二六年)、《白蛇 传》(一九二七年)、《女律师》(一九二七年)、《刘关张大破黄巾》(一九二七年)、《西游记女儿国》(一九二七年)、 《新茶花》(一九二七年)、《铁扇公主》(一九二七年)、 《大侠白毛腿》(一九二七年)、《蒋老五殉情记》(一九二 七年)。
《新茶花》剧照
《大侠白毛腿》剧照 我在“天一”期间拍摄的片子,据我现在记得的大约就是这十五部,这十五部片子中又以古装片居多 一九二六年,上海大小影片公司在竞相牟利的情况下,争拍“社会片”、“伦理片”、“言情片”,但拍来拍去换汤不换药,情节雷同,邵醉翁就想出改编民间故事、古典小说这一招,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天一”影片公司的。
对于一个新演员来说,自然不能、也不会对于影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我的个性比较小心谨慎,只是尽自己在电影学校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希望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能 赶上当时的红星如张织云、杨耐梅、宣景琳等人。
今天,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我又认识到一个演员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与修养,其中也包括处世为人我在摄影棚一向是服从导演的指导,努力与导演合作但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演员的成功还需取决于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导演本身的艺术才能与眼光,可说后者是前者的土壤。
我在“天一”两年间主演的片子不少,在演技上也得到不少磨练,但当时“天一”实太过于从生意眼出发,影片娱乐性多于艺术性,并且多数影片停留于宣扬旧道德,不合时尚潮流,虽拥有一定观众,但并不留给观众足以回味的印象。
“天一”的影片即使在当时舆论评价也是不高的这也是我在当时拍戏之余,所感到苦恼的一件事 我从一九二六年加入“天一”,原订有较长期的合约,本来是不易离开的“天一”在拍摄古装片时,居然盈利,引起当时的大小影片公司也一窝蜂地拍起古装片。
这时,邵醉翁的两个弟弟邨人、逸夫已到南洋开辟市场这类古装片在南洋极受次迎,就与南洋的青年影片公司合资拍片青年影片公 老板叫陈毕霖,于是就将“天一影片公司”改名为“天一 影业公司”到一九二八年、陈毕霖退出。
仍由邵醉翁独资经营,恢复“天一影片公司”的名称,我的合同原是与“天一影业公司”订的,公司既改了组,合同也失效了,所有演员合同需重新另订我那时已想离开“天一”,另谋发展,因为感到自己已在艺术水准上无法在那些脱离时代的古装片中获得提高。
恰好这时“明星影片公司”通过高梨痕来邀约我参加“明星”,我也就借此机会离开“天一”转人“明星”我在 “天一”前后只有两年,共主演了十五部影片,在演技上的历练不可说不多,也可以说这两年的磨练,使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熟悉了水银灯下的生活,体会到与导演、摄影,以及其他电影从业员合作的重要性;没有诸多同人的努力,演员即使有再高的天分也唱不出一台戏的。
我这块石也是经过《战功》、 《秋扇怨》,转而到“天一”十五部影片的雕琢,成为初步可用之材,才能为当时的电影界前辈所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 才得以进一步在影坛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我至今仍然缅 怀“天一”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因为这是我从事电影事业的开始。
尽管“天一”公司早期的作品,在艺术水准上不能与当时的“明星”、“联华”同日而语,但是它的多产以及对影片市 场的竞争,使得公司需得扩展,需得罗致更多的人材邵醉翁的制片方针固使“天一”未能向高水准发展,但却给电影从业人员以更多磨练演技以及各方面技能的机会,这一点功劳似不 应抹煞。
出身“天一”的,除我之外,尚有蔡楚生、沈西苓、 许幸之、史东山、苏怡、高占非、孙敏等人固然他们的成名是离开“天一”之后,但“天一”却曾提供给他们以工作磨练的场所 我的堂妹胡珊,也是在我之后进入电影界,她也曾参加 “天一”的演出,拍过的片子有《血滴子》(一九二九年)、 《火烧百花台》(一九二九年)、《一夜豪华》(一九三二年)、《战地二孤女》(一九三二年)、《孽海双鸳》(一九 三革年)、《追求》(一九三三年)、《飘零》(一九三三年)、 《一个女明星》(一九三三年)、《似水流年》(一九三 年)、《欢喜冤家》(一九三四年)。
我和堂妹几十年来,从 童年时代一起在天津上学,在街上玩“跳房子”的游戏,到前后进人电影界,又先后移居加拿大,手足相扶持,如今她也垂垂老矣,在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安享晚年,偶一聚首,回忆往事,有喜有忧,真是不胜感慨。
“天一影片公司”自一九二五年成立到一九三七年逐渐转入香港、南洋等地拓展,在上海的十二年间计共拍了近一百零 一部影片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情绪高涨,民众的感受也随着事变的发生而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能满足于风花雪月、民间传说、宣扬旧道德的影片。
抗日的形势迫使各个电影制片公司要拍摄出适应当时形势要求的影片“天一”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 不得不转变它的创作路线一九三二年“天一”摄制的九部影 片,在内容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有下面几部影片 《战地二孤女》和《挣扎》都是抗日救亡电影。
《战地一孤女》由李萍倩导演,《挣扎》由裘芑香导演《挣扎》上片时影评不错,但租界当局禁止在租界公映 此外,“天一”在一九三三年由邵醉翁导演的三部影片《生机》、《吉地》和《孽海双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会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天一”影片公司的一个大的转变。
一般人在评述中国电影三十年代的历史时,对“天一”及邵醉翁本人每多贬词,我愿在此就我所知略述一二,也算是在长短两处提出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吧!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我歌词是什么?我落泪情绪零碎 歌词
总有一些歌词会不经意触及你心底的温柔
-
到不了歌词是什么?到不了歌词表达含义!
狂风吹大海啸,真心的人死不了。地多大天多高,一生只换一声好。痛快哭痛快笑痛快的痛,死不了这一生这一秒。我只要求你知道,离别的酒容…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再遇见歌词是什么?再遇见歌词苏打绿!
- 黄玫瑰歌词是什么?黄玫瑰歌词作者是谁!
- 离开以后歌词是什么?离开以后歌词张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