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名字子衿怎么就烂大街了)原创

前些天一直在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只看了一点,第二季则场场不落。喜欢陈更,不喜欢彭敏;喜欢王子龙,不喜欢姜闻页,还有第一季的李四维,看着就想

子衿讲的是男男之情还是男女之情(名字子衿怎么就烂大街了)原创

 

前些天一直在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只看了一点,第二季则场场不落喜欢陈更,不喜欢彭敏;喜欢王子龙,不喜欢姜闻页,还有第一季的李四维,看着就想笑,就想起以前网络爆红的那个龅牙哥喜欢第二季新出现的《毛泽东诗词》,更喜欢常出现的《诗经》诗歌。

不过,对于《诗经》上的一些诗歌,小编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很喜欢那首《子衿》: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歌,很多人喜欢,小编也喜欢。

不过小编认为它是一首男同性恋爱情的吟唱,很多人也这样认为的,比如清代学者程廷祚,比如百度百科这是为什么呢,让小编细细为您说道说道先看看《子衿》的基本意思,参考译文如下:(你)颜色青青的衣领上,悠悠的(系着)我的心。

即使我没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给我音信?(你)颜色青碧的玉佩上,悠悠的(挂着)我的思念即使我没去(见你),你就不能来找我吗?挠着头原地来回的踱步啊,(我)在城门楼上(等你过来);才一天没见,感觉就像过了三个月一样。

《子衿》中涉及人物简单:我、子涉及事件也很清晰:“我”与“子”有约会,但“我”由于一些原因,在城里没有去赴约因此,“我”在城门上等待,希望“子”能来找“我”《子衿》涉及人物性别则不够清晰:“子”是男性,这点很清楚。

但“我”是男是女,诗歌却没有交代“子”可以肯定是男的,理由有二:1、“子”是对男子的称呼,2、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常穿衣服样式在春秋时期,则是国子生的制服,与道袍、僧衣类似,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古代,书生都是男的,国子生也是。

青衿的样式如图(图1是戏服版,图2是变化版):

青衿服装,青色衣领应该延伸到腋下“我”的性别,诗中没有点明,“我”可能:1、是男的,2、是女的对于“我”的性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多数人习惯认为“我”是女的;少数学者或认真分析的人认为“我”是男的那么《子衿》中的“我”到底是男的还是女呢?不如大家分个正方、反方,辩论辩论。

小编支持“我”是男的观点,代表反方,辩证如下:1、“子”的身份“子”身着青衿,青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生制服,在当时基本代表的是“国子生”的身份而“国子生”并不是普通人家,大多是官员子弟,是有权有势人家在国营学堂学习的学生。

“子”身挂玉佩,说明家庭富裕所以,“子”是一个有钱有权有文化的少年2、“我”的身份按照古代门当户对,物以类聚的思想观念,“我”与“子”应当是年龄相近,地位相当这点从“子”的称呼也能表现出来《子衿》中的“子”是第二人称,是你的意思。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有多重意思,用作第二人称时,使用时有一定的讲究“子”的第二人称称呼,在平辈之间使用,可以用于称呼地位相近或地位较低的男子,但不能对长辈或身份高的男性使用最常见的使用场景是年龄地位相近的男子之间相互称呼。

因此,“我”与“子”的身份地位应是相互匹配的如果是男的,那么很也能也是国子生;如果是女的,那么就是有身份地位的少女3、“我”可能是男性第一人称现代的我是第一人称,男女通用但古代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是男性专用的第一人称。

“我”最早的本义是指一种军队的仪仗兵器,它的材质多为青铜,西周早期还在使用,现代在我国各地都有出土,具体如图:

仪仗兵器“我”故宫博物馆藏西周早期青铜春秋时期,铁制兵器逐渐替代青铜兵器,“我”作为仪仗兵器逐渐被淘汰,“我”字的意思也引申为手持兵器,呐喊示威的男子,进而成为男子的第一个人称,再而成为男女通用的第一人称。

“我”字的写法构造也几经演变,如图:

“我字演变《子衿》产生的年份无法考据,女性何时开始使用“我”作为第一人称也无人得知但郑国是公元前375年灭亡的,《子衿》产生的时间明显比这更早,因此,“我”在《子衿》中很有可能是男性第一人称实际上,在当时,女性是有专用的第一人称的,那就是“卬”,这个词后代演变成“奴”、“奴家”。

详见书籍《女性第一人称代词“卬”的演变》4、从城门楼分析“我”是男性古代的城门楼是比较特殊的地方,它是一个城市的大门,是防御重地,常年有士兵把守因此,这个地方,通常平民不能上去,女性更不能上去而“我”“在城阙兮”,说明“我”是男的。

城阙通常是这样子的,如图:

城阙

城阙5、从动作描写分析“我”是男性《子衿》中的“我”,“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挑”是挠头的意思,“达”通“踏”字, “挑兮达兮”是挠着头原地踏步(踱步)的样子,这明显是用于描写男性的语句,就是现代也不会有人描写女性时使用“又挠头,又踱步”的语句吧。

6、从礼法分析“我”是男性“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这两句说明,平常的时候都是“我”主动去找“子”的,如果“我”是女性,尤其还是有身份地位少女,这与当时礼法不合还有城门楼是一个公众场所,周围会有很多士兵,楼下内外也会有很多人能够看到;如果“我”是有身份的少女,即使能上去,又怎能在这种地方抛头露面。

所以,小编代表反方认为,《子衿》是男男恋情的深情吟唱好了,小编对《子衿》中“我”是男性的分析就这些了,那么认为“我”是女性的正方,又该如何辩证呢,欢迎大家评论(找一张有福利又切题的图片真是太难了,现在的百度图片太糟糕,不喜欢(飞流如是说))。

本文由南竹先生编辑,是《南竹文化·男同性恋历史·外宠时代》系列中的一篇文章,请大家多多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