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青少年保护法(青少年保护法作文)不看后悔

人民日报点赞《少年的你》 作文素材

青少年保护法(青少年保护法作文)不看后悔

 

01

人民日报点赞《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带入公众视野电影《少年的你》讲述了一对背景截然不同的少年如何彼此守护、相伴成长的故事片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考复读生,正在全力备考,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因为一起校园霸凌引发的意外事件而联系起来,从此彼此的生命都发生了改变。

上映后,《少年的你》喜提多个热搜,也引来众多大V推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评论说,《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关于校园欺凌校园欺凌,英文是 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调查(北京海淀法院的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在内的2400余名受访者)39.14%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孩子身边偶尔发生校园暴力3.2%表示校园暴力经常发生17.54%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孩子、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

1.23%受访者表示经常遭受校园暴力02对一切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说不环球网暴力是法治、文明社会的一大害,当它时不时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平素安定祥和的校园,总能引发舆论冲击波仅在过去一周,被主流媒体曝光的典型涉暴事件就有四川仁寿一初中生暴力袭击教师、甘肃天水某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等。

触目惊心的图片、视频虽然主要在网络虚拟空间传播,但带给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心灵冲击却无比真实而沉重公共媒介一轮轮的集中曝光背后,是社会各界对一切暴力行径尤其是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的深恶痛绝,以及有效遏制一切涉暴行为的强烈呼声。

从这层意义上讲,把一桩桩涉暴行为拿到阳光下“暴晒”是完全有必要的,有助于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更大范围内凝聚起打击、遏制涉暴行为的共识必须认识到,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涉暴行为只是“个案”,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个别教师或学生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真实教育生态,它具有随机性、偶发性等特点;二是就更大的维度而言,被曝光的只是总量中的一部分,不能排除在其他地区和学校仍有一些涉暴行为隐藏于水面之下。

震惊、愤慨,继而声讨、谴责,这或许是很多普通人面对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的共同反应但仅有情绪上的震动和声音上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对施暴者和潜在施暴者的震慑力是远远不足的,唯有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方能以儆效尤。

近日,受教育部领导委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同志专程赴四川仁寿看望慰问受伤教师及其家属,并提出要严肃处理伤害教师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据媒体报道,最近被曝光的另外几起事件中,涉事教师或学生分别被处以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取消其评优选先资格等处罚,有教师甚至被学校辞退。

惩罚施暴者,或许能让受到伤害的教师、学生感到宽慰,但公众更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遏制乃至杜绝此类行为的继续发生?在事后追责、处理好个案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在思想认识层面,有必要开展针对全体师生的反暴力宣传,让所有人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达成反对一切暴力行为的集体共识。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专项培训,让广大一线教师学会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并摒弃一切以惩戒为名而针对学生的涉暴行为;对于学生,则有必要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加强反暴力教育在不少国人的概念中,校园内的涉暴行为经常被认为是个别教师或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有人甚至对此见怪不怪。

这一观念必须转变,全社会必须认识到:暴力行为是违法的,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严肃处理最近,电影《少年的你》热映,使得校园欺凌这一痛点问题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题为《数字背后:结束学校暴力和欺凌》的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学校的同龄人欺凌至少一次。

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现实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世界多个国家采取了专门措施,不仅明确了学校、家长的责任,还呼吁“沉默的大多数”勿做旁观者,一些国家更是出台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有效遏制涉暴行为和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是法治。

“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但是按照刑法规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块怎么处理?”近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会场,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惩治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对严重犯罪未成年人加大矫治处罚力度,逐渐成为舆论场中的一种重要声音。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之地,绝对不允许任何暴力行为破坏教育教学生态为此,从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家长,到公安、教育等政府有关部门都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一切暴力行为作坚决斗争,让校园真正成为每一名师生都能感受到满满安全感的所在。

03“少年的你”,如何远离校园欺凌?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作者:张菌菌“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电影中,当小北对陈念说出这句话时,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少年的你》上映一周口碑持续发酵,票房突破8亿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引发了对于校园欺凌的热烈讨论。

本该阳光灿烂的青春生活,为何会笼罩在暴力的阴霾中?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为何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护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像电影中所说的,长大了记性就会变差,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觉得校园欺凌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然而,近些年来,校园欺凌的新闻一直不绝于耳,并且触目惊心: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1000多件,虽然2016年、2017年分别同比下降16.51%和13.37%,但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受害人涉及重伤。

一个个冰冷的数字,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而相比于有形的暴力,无形的暴力同样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回想一下,被同学起外号,被同学揪辫子,被全班同学嘲笑或者排斥,自己的东西被藏起来甚至扔掉,这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小事”其实都是校园暴力,而我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家长和老师也把它当作小朋友之间的玩闹。

面对暴力,多少孩子选择保持沉默,日复一日痛苦忍耐,只为能够等到离开的那一天;又有多少孩子在沉默中爆发,逾越理智与法治以暴制暴,让校园欺凌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近日,一个小男孩在视频中给家长出了一份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三个灵魂拷问“什么是校园暴力”“孩子被欺负家长有什么责任”“家长怎么做才能防止孩子遭受校园暴力”,让很多人发现自己其实对这个话题知之甚少,答非所问,甚至不知所措。

一些家长过分追求成绩、才艺的同时,却忽视了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一些家长让孩子“习武防身”,却忘记告诉孩子要面对暴力要及时向法律求助2012年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2016年6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与暴力的指导意见》包括3大方面11项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2017年11月,11部委联合发布《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18年,依据国务院指导性文件,各地相继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地方性法规。

然而,近期大连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使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低龄化犯罪问题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14岁以下不负刑责”遭遇网友激辩为了避免类似悲剧重演,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学生欺凌等问题,条文增加近一倍。

草案首次对学生欺凌作出定义,提出学校要建立欺凌防控制度,全流程把控风险;规定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等;细化了家庭监护职责,增加监护人的报告和配合义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监护缺失问题完善了委托监护制度;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校园欺凌的案子发生在学校,却远远不止在学校这么简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法律多方形成合力,制定出完善的保护和预防、惩戒机制,让每个少年少女都能够拥有灿烂而美好的青春你往前走,我们一定在你的后面,给你力量,陪你成长。

[ 责编:徐皓 ]04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钱塘理论   来源:浙江日报这几天,电影《少年的你》口碑爆棚本以为是部普通的青春校园题材电影,却发现它打破了常规,把校园欺凌搬上银幕,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段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

高三学生陈念一心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可在那段最紧张的时间里,她却遭受了校园欺凌忍受、退让,并不能换来一时太平,直到遇到小北,这个在优等生陈念眼里的社会小混混小北,成了在背后保护她的人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故事。

镜头对准的是高三那段高考如战场的岁月,还有不堪欺凌最后跳楼自杀的学生让人刻骨铭心的高三生活和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毫不客气地掀开宁静校园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至于观影过程中人们的心一直揪着,唯恐下一个镜头就是陈念被欺负、浑身带伤。

小北的出现,给了她更多勇气好学生和小混混的身份悬殊,丝毫不影响他们因为相似的命运而靠得越来越近大概是在执着的陈念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吧,所以,这个街头小混混竟然心甘情愿去“给她一个美好的结局”同样处于“阴沟”,假装强硬的小北自愿帮陈念顶罪,因为“你赢了,我才不会输”。

他们是两个人,两种人,却慢慢在小北的牺牲中成为一个人,一个集聚两个人的力量而活下去的一个人台词可以表情达意,但无言的克制和隐忍,依然让人震撼陈念去看小北,两人对视的几十秒里,小北的撇嘴暗示,陈念的笑中带泪,暗含千言万语,暗含彼此都懂的默契。

不过,他们还是守住了底线,陈念坦白了一切故事的最后,陈念成为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当镜头扫到班级里一个低头不语的女孩时,故事似乎又开始了轮回不过,女孩放学的路上有陈念的陪伴,陈念在以曾经被保护的方式保护着这个女孩。

影片到这里似乎还不完美,所有人都期待果然,当镜头缓缓向后推时,小北出现了!电影院里几乎同时发出了“啊”的惊喜,还有掩面哭泣的声音《少年的你》打动人们的是,遭遇暴力依然选择善良,经受风雨始终没有放弃在校园欺凌面前,是逆来顺受还是绝地反击,在心理防线随时可能被突破和崩溃的边缘,导演在试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而陈念和小北的积极意义在于,不管现实多么糟糕,不管他们怎样徘徊和犹豫,始终没有走向极端的方向狂风暴雨之后,他们依然保留着少年的阳光和勇气作者:郑亚丽   编辑:王洁05让法律为“少年的你”保驾护航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艺] [责编:潘华]

彭艺正在热映的“高话题”电影《少年的你》,再一次将“校园欺凌”现象导入公众视野揪心之余,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

这两部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迎来“大修”,可谓是给全社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一段时间以来,多件骇人听闻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曝光,比如,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案、四川仁寿一初中生暴力袭击教师案等,这等游荡于人间的“小恶魔”,手段之残忍、心态之冷血,突破了人们对未成年人认知、包容的底线。

人们期盼所有的未成年人免受欺凌、远离暴力,同样希望所有的作恶、施暴能受到法律的严惩暴力低龄化现象是全球带共性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一份题为《数字背后:结束学校暴力和欺凌》的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32%的学生有过被学校同龄人欺凌的遭遇。

可以说,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已成为全球“痛点”,惩戒暴力低龄化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现实而言,加强法治是我国有效遏制涉暴行为和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各地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多回合、多形式的专项整治,但离治本的目标还有差距,关键原因就在于校园欺凌、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法律规范还存在某些空白点,导致惩处机制缺乏震慑力。

彻底铲除侵害未成年人的土壤,法律是最有威慑力的武器此次两部关涉未成年人法律的修订,对校园欺凌、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严重犯罪应否轻罚等广受大众关注的问题均作出了积极回应“生活在阴沟里,也要记得仰望星空。

”《少年的你》这句台词,戳中了不少观众的泪点,它完美诠释了整部电影所想传递的积极向上正能量但是,与希望未成年人自身坚强相比,我们更希望随着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每一位未成年人的青春都不再有伤痛,都能在法治的蓝天下心怀希望、奔向美好未来。

06《少年的你》热映:照亮校园欺凌灰色地带需多方合力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近日,电影《少年的你》上映,该片以高考前夕为背景,讲述了中学女生陈念遭遇校园欺凌,被一名“小混混”小北暗中保护,两个缺少关爱的人互相抱团取暖的故事。

舆论普遍认为,影片将校园欺凌这一“灰色”话题再次带入公众视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呵护“少年的你”,也成为各方思考的话题直面校园欺凌《少年的你》上映后,在各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均出现了“现象级”的刷屏,引发舆论对校园欺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获得多方积极评价。

首先,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市场反应票房方面,《少年的你》上映首日破2亿元;截至10月31日,突破8亿元,居同期院线电影首位在新浪微博的数据表现方面,《少年的你》引发热烈讨论,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10月31日,微博话题#少年的你#阅读量达37.1亿次,讨论量达219.3万次;#电影少年的你#阅读量达49.8亿次,讨论量达5944.7万次;#少年的你影评#阅读量达3.9亿次,讨论量达13.5万次。

截至10月31日,在豆瓣网电影页面,该片获得8.4分的评分,共有35.7278万人参与评价;在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评分9.5分,共有100.3万人参与评分其次,电影获得主流媒体关注与点赞,形成二次传播。

@人民日报发文称,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欺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欺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

新华社评论栏目“辛识平”发表评论文章《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指出,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在一些学校,欺凌现象可能被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校园“霸王”的气焰,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也正因如此,影片中女主角那句“谁能帮我”的痛切反问,才会格外触动人心、发人深省“听主创说”在电影宣传期,电影主创团队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对这一次的集体创作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导演曾国祥表示,在看完故事原本后很感动,认为校园欺凌的主题非常值得关注,就决定要将它搬上银幕。

他特别心疼故事里边的少年,希望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反思,“尽管生活里会遇到一些困境,只要我们能有希望,总会有人站出来帮助你,带你走出困境”当谈及这部影片的现实社会意义时,曾国祥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响到一部分人,让他们多一些反思,哪怕是平常做的事多一分审视,这就是电影人能做到的一点有益的贡献。

”还有一些报道称,《少年的你》是意想不到的火监制许月珍并不这样认为,表示在片子剪好以后,导演组非常忐忑,但是在做看片会和不同年龄观众调查时,发现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观影现场的很多年轻人动情流泪,“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电影能成”。

该片与以往的“青春片”构架不同,“电影不只是呈现青春,而是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去讨论青春在社会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许月珍说同时,据电影制片人翟理介绍,主创团队也注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发展机遇,布局影片在海外发行上映。

10月30日,电影《少年的你》发布了北美版预告片,并宣布将于11月8日开始在北美地区和英国上映舆情观察校园欺凌其实并不是新话题,它不是中国校园独有的现象,而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治理环节。

《少年的你》电影的上映,之所以引发如此巨大的舆论反响,引发观众的共鸣,一定程度反映出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通过梳理网络舆情和相关报道发现,由该电影引发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值得关注:——依法治理校园欺凌刻不容缓。

新华社报道称,校园欺凌之所以出现,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规范不健全、惩戒机制震慑力不够的原因,也有缺乏引导、防范不力、管理失当等原因让孩子们远离欺凌的困扰,不仅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从《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都是在向校园欺凌行为“亮剑”,旨在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舆论认为,在电影片尾,通过演员自述和字幕结合的方式,将我国近年来各个部门在校园欺凌方面做出的努力逐一展现,既是对我国在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一种对被欺凌者的坚强保护和对欺凌行为的警示,更是一种对未来不断完善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体系的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这次提请审议的修订草案将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等问题。

舆论高度肯定这次修法工作,期待以此为契机,让校园欺凌和无视冷漠从少年的青春中消失,让法律法规真正成为保护青少年的武器——学校防护和专业疏导工作亟待加强《新京报》评论认为,当遭受欺凌时,解决的方案无外乎,同学之间调解、忍让、报复,出动家长、上报学校处理甚至严重者诉诸司法。

而在这些所有的可能路径与发生环节中,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保护学生最重要的一层保障因此,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学校首先要加强防护意识在校园之中,设立相关的机制、机构进行防治,对学生、老师遇到此类现象,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应当加以宣传和教育。

此外,增加专业人员进行防护,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进而调解处理纠纷,也是必要之举目前,在中学校园之中,心理疏导这一环节尤为缺失舆论普遍认为,学校的社会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教课老师和班主任,还需要更专业的社会工作师加入到教育工作中。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费佳认为,可以借鉴国外中小学、高校治理校园欺凌的经验,驻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艺术实践、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和帮助目前,各地驻校社会工作师人才缺口较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流于表面和形式,部分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是由非专业的行政教师担任,学生的朋辈关系、师生关系、精神压力没有较好的疏导方式,这都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现场的发生。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保护伞澎湃新闻发文指出,个体的教育起源于家庭,因此家庭教育的问题必然会直接映射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中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批判能力还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时,他们更会放大来源于家庭教育中的缺陷和所遭受的伤害,从而造成破坏。

电影中,欺凌他人的女孩魏莱在家长面前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精致的、品学兼优的“乖乖女”,蒙蔽了家长对孩子的真实认识,也侧面反映出她家庭教育的缺失调查发现,大部分被欺凌和欺凌他人的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都存在问题。

父母缺乏与孩子的良好沟通无异于冷暴力,也会造成欺凌者缺乏对于他人痛苦的感受和共情能力还有观点认为,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冷漠与对社会问题的回避,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在面对他人被欺凌时只保持冷漠的“旁观者”态度,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消极作用。

“家庭之爱长于温暖,学校之爱长于教化,社会之爱长于关注,法律之爱长于告诫”舆论期待多方形成合力,各尽其职,织密安全保护网,让“少年的你”远离校园欺凌,健康成长(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王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