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竿入城(执竿入城知识点)墙裂推荐
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END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纪昀
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END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文言文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二)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三)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省略句1.以为顺流下矣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2.求之地中点拨:省略介词“于”3.棹数小舟点拨:省略主语“僧”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倒装句1.当求之于上流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2.果得于数里外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点拨:“为”表被动(五)名句积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课文翻译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注释:临:靠近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圮(pǐ):倒塌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棹(zhào):划(船)曳(yè):拖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注释: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你们这些人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暴涨:指洪水暴,突然湮:埋没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盖:因为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已:停止溯流:逆流求:寻找如:按照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五、问题归纳1.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
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思考探究一、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二、示例:文中老河兵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分析的,而讲学家虽然说得也有道理,却是脱离实际的宣讲。
山西永济蒲津渡的铁牛、铁人的位置,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说它是因为黄河改道而沉入水中,有没有湍急的水流,水底是泥是沙等情况都要具体考虑才行这样说来,老河兵的说法仍然是正确的三、略四、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3.事物的道理、规律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五、示例:1.寻根究底2.是可忍,孰不可忍3.闻风丧胆、闻风而动、闻所未闻24 河中石兽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纪昀(yún) 圮于河(
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
yì)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6)曳铁钯(拖)(7)尔辈不能究物理(。
研究、探究)(8)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2)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7.综合性学习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示例:科技前沿、科学探秘、科学讲座、科学与生活、科学家的故事(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示例:贺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有这么好的口才,应该把握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勇敢地亮出自我!。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示例:美国发现距地球约130亿光年的星系02 课内精读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3)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4)湮于沙上(埋没)9.翻译下列句子(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文: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10.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
、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
,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03 拓展阅读执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 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1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执竿入城(握,持)(2)不可入(进入)(3)但见事多矣(只,只是)(4)遂依而截之(于是,就)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竖执之译文:开始是竖着拿长竿(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译文: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16.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附参考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亲,扫码关注我们哟!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我歌词是什么?我落泪情绪零碎 歌词
总有一些歌词会不经意触及你心底的温柔
-
到不了歌词是什么?到不了歌词表达含义!
狂风吹大海啸,真心的人死不了。地多大天多高,一生只换一声好。痛快哭痛快笑痛快的痛,死不了这一生这一秒。我只要求你知道,离别的酒容…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再遇见歌词是什么?再遇见歌词苏打绿!
- 黄玫瑰歌词是什么?黄玫瑰歌词作者是谁!
- 离开以后歌词是什么?离开以后歌词张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