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容止(世说新语容止五人物特点)
魏晋时期,评品人物的风气已经非常盛行,在这之前,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优劣最主要的依据是品质和才能,标准单一,而且只有上层阶级的人可以来议论,身份低下
魏晋时期,评品人物的风气已经非常盛行,在这之前,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优劣最主要的依据是品质和才能,标准单一,而且只有上层阶级的人可以来议论,身份低下的人则没有这个权利然而到了魏晋时期标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拿来品评。
品评人物越来越成为当时士族阶级的潮流,而且更注重人物的外表美魏晋时期的人们注重外貌,这里的人们主要是指魏晋文人名士而最能体现魏晋名士精神风貌的就是《世说新语》被鲁迅称赞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二百多年里文人名士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
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之所以成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仅用六万余言的篇幅,就写了一千五百多个人物,而其中重要人物形象不下五六百个,常常是三言两语就能将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刻画得全面具体,栩栩如生。
《世说新语》中内容独特,结构完整《世说新语》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在结构方式上《世说新语》将书中的人物故事按内容分成了若干门类,每一门类都表现相同的主题全书分上、中、下卷,三十六篇,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多则,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方正、雅量、识鉴等篇,每篇有若干则,各篇中的人物故事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思想主题。
如《陈蕃礼贤下士》和《陈谌取寓设譬答客问》、《难兄难弟》都是表现了德行的主题第二是篇幅较小,《世说新语》中每一篇都非常短小,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如言语篇第一则仅用50个字就描述了《边让失次序》的故事。
第三是写真人真事,有事实依据,可称之为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每一篇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昭君出塞》、《曹植七步诗》、《看杀卫玠》都是有历史文献纪录并证明的《世说新语》集中地反映出魏晋士族的社会风貌,每一篇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与表现。
言行举止每一方面都表现的很具体,是我们当代人研究魏晋历史不可或缺的依据而在这部作品中的第十四篇《容止》最为独特"容止",即容貌举止,自古以来世人讲究的都是男才女貌,容貌对于女子非常重要,而对于男子,人们更看重的是才能,对于外表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
而《容止》篇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了多个或是拥有出众的容貌,或具有超逸的气度的美男子所以,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社会现象:对于男子外貌的品评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自古以来,世人对男子容貌的赞美都是天庭饱满,目似朗星,身材健壮,气势逼人等能体现出男子气概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出了古时大众的审美,而在魏晋时期这种审美观念完全转变了1、 魏晋审美的具体表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是《诗经·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描写,但在魏晋时期却是用来形容美男子的肤白貌美俨然成了美男子的标配(1) 以"光亮"为美"光亮"主要有两个的特点,一是白,二是如玉般有光泽魏晋时期的审美最主要的便是这两方面。
中国古代就以白为美,这是公认的不论男女都是如此诸如"凝脂肌肤""小白脸""白面书生"等等,在魏晋时期世人偏爱皮肤白皙的男子,皮肤越白,越是受欢迎《容止篇》第二则"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是屠夫出身,但他的孙子何宴生得却是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长、清秀儒雅,是魏晋时有名的美男子母亲尹氏改嫁曹操,何宴也随之住进了曹操府中,成了曹操的继子,也算成为了身份高贵之人。
在当时的审美风气下何宴的白让魏明帝曹睿看了就非常的嫉妒,夏天在宴会上特地让何晏吃热汤饼,何晏吃完饼,大汗淋漓,就用红色外衣擦汗,脸色却越发白净了魏明帝想让何宴出糗,但却验证了何宴肤色的天然白皙第八则中"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区别。
"这里指王夷甫的手与白玉一般无二,可以看出这些美男子都是皮肤白皙之人正如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皮肤白皙的确是使人的颜值提高至于古代就以白为美,背后隐藏的则是此人的阶级地位平常贫苦人家的孩子,无论男女,或务农或摆摊行商,风吹日晒,也不懂保养,实际上也没有经济和时间去注重这方面,所以哪怕再好的底子,也不可能十几年如一日的白皙亮丽。
而富家名门,女子深藏闺中,甚少出门,出门也是以面纱遮面,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名节,但也起到了防晒的作用男子则出门车轿,这个时期的男子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热衷于面膏脂粉或饮食药补,所以都普遍偏白魏晋南北朝更偏激,当时的人们喜爱吸食五石散,很多人长期吸食五石散。
五石散对身体有伤害,服食之后自然会体质孱弱,形容憔悴面色苍白,也就达到了面色皎然的效果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以粉敷面,示人以一张白脸,不要以为只有女子会傅粉,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男子傅粉点唇的很多,贵族尤甚魏晋士人喜爱服药,服药之后,体力增强,神志清明。
身体发热,需四处走动以散热,所以服药更为他们增添了一种肆意、放浪的风情五石散稀少且昂贵,所以吸食五石散是贵族的游戏,普通人玩不起皮肤白皙一般不是身份高贵就是家境富有的人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玉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玉有五个高尚的品德,所以人们常用玉来比喻君子仁、义、智、勇、洁五个德行,即"玉人"。
在《世说新语》中,世人主要用玉来突出了人的外表和气度例如,第十二则"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这里用玉人形容裴楷的容色美丽 第九则"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
"美人惜美人,惺惺相惜,还真是珠联璧合而在《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是用玉来形容人的气度例如,第十五则"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第十四则"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以玉喻人,更形象的表现出了那些仪态出众之人的高洁与非凡(2) 身姿气质 中国自古就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在这样的劳作方式下,男子自然是粗壮结实、充满力量的身体健壮、高大威猛一直是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潮流,而到了魏晋这种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晋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们更偏爱羸弱的男子,脸色苍白、面容精致、体格瘦高,是人们对于男子审美要求的主要趋势我们都知道卫玠是魏晋有名的美男子之一,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甚至有了"看杀卫玠"的典故第十六则"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当时王导见了卫玠说如此衰弱,好像连绮罗衣服都承受不了,可见当时卫玠身体是怎样的瘦弱,但就算是身体羸弱,有一副好相貌,卫阶仍能跻身于中国古代四美男的队列中第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潘安和左思两人一美一丑,一个上街游玩受到了百姓们的夹道欢迎,而另一个则遭到了群妇们的唾骂,世人对此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还真是男版的"东施效颦"。
看来长的好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乐意欣赏美的事物由这两则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容貌的美丽是当时最主要的审美眼光
魏晋名士中许多人不但有出众的仪表,更有超然的精神和非凡的气质,因而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众人的赞赏第十八则"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第二十九则"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第三十则"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几则都是对当时名人气度的描写。
在这几句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表现出超凡的气度来,不只依靠自身的内部修养,还可以通过外在的服饰来改变当时的人们为了表现出飘逸洒脱的风度,多穿肥大宽松的衣服,长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虽然这种衣服在日常生活中很不方便,但是那些上层的名士们也并不在意,因为穿上了这样的衣服,我们可以想象,当风吹来,宽大的衣袖与裙摆随风飘扬,衣袂翩翩,如仙人一般,好一幅名士风流图。
(三)双眼有神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我们通过人的眼睛可以发现一个人物内心的性格中国有句古话叫"胸中不正,则眸子眉焉",就是说眼睛不明亮的人,其心难测魏晋的名士们特别关注一个人的眼睛,对眼睛进行了很多言语上的赞美与描述。
第六则裴楷评价王戎说:"眼睛如山岩下的闪电般明亮"第十则"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惠帝派王衍去看望生病的裴楷,王衍出来对人说:"裴楷双眼明亮,闪闪的好像山岩下的闪电,精神恍惚,是因为身体不适的缘故"。
而谢安和孙绰称赞支道林双眼黑白分明,目光棱棱极为明亮从这三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人很注重眼睛是否有神,而且多用如闪电般闪亮来形容眼睛的明亮有人的眼睛明亮有神,而有人的眼睛黯然无光,给旁人的感觉就不同。
前者会使人感到自信乐观,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后者就会让人觉得精神萎靡,意志颓废所以在《世说新语·容止》中运用了较大篇幅来描写魏晋士人的眼神,是魏晋士人审美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 审美的女性化 古代女性就注重运用化妆来增添自身的姿色,胭脂水粉是女性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魏晋的审美偏向于阴柔美,如同女子般的审美特性,即审美女性化,在南北朝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所以男子化妆也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而喜爱化妆和穿着女子的衣饰主要集中在曹魏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的梁代此种风气也是比较兴盛《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时期,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可以看出很多人通过傅粉、剃面等方式让自己达到面容苍白的效果。
时人还热衷于熏香,《世说新语·假谲》云:"谢遏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覆手"傅粉熏香剃面,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男子的装扮女性化十足,而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被接受与欣赏的,体现出了魏晋时期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审美的女性化。
2、 审美变化的原因(一)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魏晋出现注重外貌评价的现象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其一社会动荡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一共历经14个朝代,从220年曹丕称帝至589年隋朝建立,这段时间只有37年的大统一,是中国政治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其二黑暗统治黄巾起义后,内部宦官把持朝政大权,外部西羌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内忧外患,致使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到了魏晋时期,政治更加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而且政权更迭的太频繁,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个家族和臣子不敢轻易站队,以防今天是得势的权臣,明天可能就是新帝的阶下囚残酷的现实使名士们内心的压抑、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压抑与苦闷,他们不再谈论政治,转而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尤其是那些"名士",身份名贵,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连累整个家族社会的无常导致世人不敢再随意地介入政治,因为发表政治言论也能招来杀身之祸,这些名士们不敢再议论朝政,转而用其他的方式来转移上层统治者的注意力。
所以在名士们平时的交往中,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外貌衣饰,行为气度
(2) 玄学思想文化的盛行"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footnoteRef:1]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这两百多年的乱世中,儒学开始失去它崇高的思想文化地位,因为儒学讲究三纲五常,注重君是君,臣是臣,明君与忠臣是最重要的要求。
但在这如此混乱的时代,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士大夫们开始惧怕和厌烦权力游戏,玄学这个时候就满足了世人的思想追求,提倡随性自然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生命珍贵的感触很深,追求永恒和及时行乐,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
审美的女性化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玄学兴起,满足了人们更追求直观上感受的需求,对于男性的女性化审美特征,是无功利心的,也是无性别的一个男子只要足够美,不管是阳刚的男性美还是阴柔的女性美,都逐渐被接受。
自东汉末年以来,对人的评议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面的中心完全适应着魏晋士族的气质,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逐渐成为美的追求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来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
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描绘的那些人物体会出来这些人物的品评主要集中在外貌和气度上,而不是才能,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社会风气,构建出了中国历史上充满个性的魏晋风度
参考文献[1]韩晶.任晓彤译注.世说新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宁稼雨.魏晋名士风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我歌词是什么?我落泪情绪零碎 歌词
总有一些歌词会不经意触及你心底的温柔
-
到不了歌词是什么?到不了歌词表达含义!
狂风吹大海啸,真心的人死不了。地多大天多高,一生只换一声好。痛快哭痛快笑痛快的痛,死不了这一生这一秒。我只要求你知道,离别的酒容…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别问我是谁歌词是什么?别问我是谁歌词完整版!
- 再遇见歌词是什么?再遇见歌词苏打绿!
- 黄玫瑰歌词是什么?黄玫瑰歌词作者是谁!
- 离开以后歌词是什么?离开以后歌词张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