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酒是故乡醇是什么?酒是故乡醇主题曲!

同饮一江水,同喝一杯茶,一场文学的邂逅,在期刊办刊工作交流中荡漾,《贺州,你好!》,借松波先生的一盏灯,连啜

酒是故乡醇是什么?酒是故乡醇主题曲!

 

同饮一江水,同喝一杯茶,一场文学的邂逅,在期刊办刊工作交流中荡漾,《贺州,你好!》,借松波先生的一盏灯,连啜几小杯姑婆山的酒,古道长长,用一生的光阴品读……贺州,我来了……

正文开始……

贺州,你好!

文/蒙土金一直对贺州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愫,这种情愫由来已久,它袅袅于心中挥之不去因为,贺州市的前身是贺州地区,而贺州地区搬迁前又叫梧州地区,梧州地区和梧州市都同在“梧州”这个古苍梧的地方,大家同饮一江水、同喝一杯茶。

因此,可以说贺州与梧州是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兄弟2018年9月,缘于一场文学的邂逅,“贺州、梧州两地文学期刊办刊工作交流座谈会”在贺州举行,由此我得以踏上贺州温润的泥土地,去感受贺州这方水土里浓郁的文学氛围、故乡般温馨的山水情怀和如酒一样酣畅的兄弟情谊。

汤松波先生的文学情怀

和汤松波先生的初次见面还是他在自治区文联工作的时候,那时他到藤县来参加一个县里组织的活动,后来他又来过藤县一次,现在一晃过去了很多年在我的印象中,松波先生是一位很有情怀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员,又是自治区音协的副主席、贺州市文联的主席,温婉而儒雅。

这次的贺州之行,与松波先生久别重逢,我们都有一种再见恨晚的感觉,这种感觉体现在松波先生热情洋溢的开场白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很喜欢藤县的《紫藤》,这是一本很有文学情怀的刊物”这句话让贺、梧两地文学期刊的办刊人很感暖心。

《贺州文学》的前身是《梧桐》,又曾经改版过叫《桂东文学》等名,与《文艺天地》和《西江月》一起为当时桂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那时我曾经与古小强、岑沫、何盛富、张贵雄、盘春华、唐玉文等一批原梧州地区的文学青年刊发过作品,同时也与当时的编辑邱有源、李守和、义孝文、李东生等老师成为了文朋师友。

与文学曾经有个的式微一样,《梧桐》(包括《文艺天地》《桂东文学》《西江月》《紫藤》)也经历了一段低迷、寂寥的时期,所兴幸的是因为有一群缘于对文学坚守的人的守候,使过去的《梧桐》得以换了一个新的容颜再以《贺州文学》的形式延续了下来。

在我们的面前都摆放着两本散发着墨香的《贺州文学》(新版),文本端庄大气,版式设计别具一致,让人一翻读便不忍掩卷。

松波先生担任贺州市文联主席后着力推进《贺州文学》的改版工作,以“高、大、上”三字作为贯穿新《贺州文学》的办刊理念,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高”的体现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争取市四家班子和区内外名家的支持,致力于打造岭南文学名刊,在选稿用稿上面向全国作者,刊发的稿件都必须是首发新作,以质量取胜。

“大”的体现一是大容量,页数由原来的每期80—100个页面增加到160个页面,每期的字数扩充到15万字;二是大视野,增设了亲近大师、九零后浪等栏目,为读者提供了解创新流派、动向的机会;三是扩大分发、赠阅范围,将原来的仅限于市内扩大到区直单位、高铁经济带沿线的各友好城市。

“上”的体现是上层次,一是上台阶,改版后的《贺州文学》很快得到了国内一些名家的肯定;二是上名刊,在《贺州文学》刊发的作品被国内知名刊物刊用的机率大大提高了;三是上网络,同步新建了《贺州文学》微信公众号推介《贺州文学》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同时在装帧设计上,追求简明、扼要、大方、简约、留白的风格特色,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感官视觉《贺州文学》在短短两年里的不俗表现,令我们刮目相看,同时也更加深了对松波先生文学情怀的由衷的敬意这种敬意还源自于松波先生对古藤州的情有独钟,因为松波先生的文学情怀注定了他与藤州山水的缘份,于是,他沿着北流的绣水走进石表山,迎着藤江潮湿的雾淞水汽探访新马莲塘村的袁崇焕故里,先后在藤县的《紫藤》、梧州的《西江月》发表了歌咏梧州和藤县山水的散文和诗章,尤其是松波先生特别赐稿《紫藤》,。

以古今走笔的豪气和一位有抱负的文化人严谨的治学精神,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袁崇焕的籍贯》一文,对袁崇焕的籍贯地作出了“袁崇焕确是广西藤县人,而广东东莞只是袁崇焕的祖籍。”的科学考证。

松波先生是湖南人,长期在广西工作,并曾任中共荔浦县委副书记,既有着湖南人的豪爽,也有着八桂儿女的热情他推荐我们到“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岔山村采风,领略“贺州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基地”的文学氛围,他带领我们到新农村示范点的虎头村参观,去触摸“瑶家圣典”中瑶族同胞们如火的热情。

晚上,我们就在虎头村瑶族同胞一座叫做“瑶家铺子”的寨子里共进晚餐,松波先生与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贺州市作协副主席忠民先生一起一边喝着瑶家的特色米酒,一边畅谈贺、梧两地的文化盛事,席间酣畅淋漓,手足情深,不知不觉间两大坛的米酒已空空如也。

更值得可喜的是,松波先生还愉快地答应了担任《紫藤》的文学顾问,并且经过他的穿针引线促成了国内著名的刊物《民族文学》即将在藤县挂牌成立新的文学创作基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一盏照亮心灵的灯我想,松波先生心中的这盏灯就是文学、就是诗歌、就是音乐,这是一种如诗的情怀,温暖着你,也温暖着我,温馨而美好。

姑婆山的茶与酒

无疑,姑婆山是一座秀丽的山姑婆山的秀丽在于它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久远的历史由于姑婆山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萌渚岭南端,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2度,年平均降雨量1704mm,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5.6万/立方厘米,境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这里沟壑纵横、绝壁众多,自古就是先人聚居之地,现在溯姑婆江而上还能清楚地看到楚越时期人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的遗址。

姑婆山的秀丽还在于一段与何仙姑有关的传说相传姑婆山原来并不叫姑婆山而叫天堂山,为了纪念成为仙姑的妙虹姑婆而改称作了姑婆山传说那时的天堂山高耸入云,那里生长着能驱除瘴气治疗瘟疫的圣药灵芝仙草,世代名医的后代阿满为了找到仙草灵芝只身进山去到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寻找,但一去之后便杳无音讯,直到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还不见回来,他的未婚妻妙虹姑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再度进山一边寻找阿满一边继续寻找灵芝仙草治病救人。

又过去了七天的时间,妙虹姑娘虽然没有找到阿满,但却采回了大量的仙草灵芝,她把灵芝配以中草药熬成汤汁给乡亲们喝,乡亲们的病便得以一天天好起来就这样妙虹姑娘便天天到天堂山里一边找阿满一边找仙草,并发誓找不到阿满终身不嫁。

眼看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妙虹姑娘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但阿满依然无踪无影,当地的客家人习惯把年长而没有结婚的女人叫作姑婆,于是妙虹便由姑娘成为了姑婆妙虹姑婆仍然日复一日地进山去采摘仙草,熬成中药为当地百姓治病。

但是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妙虹姑婆不见了,这可不得了啦,于是纷纷商议着要组织进山去寻找,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告诉大家,说昨天晚上他托得了神仙一梦,说是王母娘娘为妙虹姑婆采集灵芝仙草普救苍生而终身不嫁的动人之举所感动,已把她召到上天册封为仙姑了,请乡亲们就不要再寻找妙虹姑婆了。

为了纪念妙虹姑婆的义举,乡亲们便把天堂山改名为姑婆山,并于明万历年间在姑婆山上修建了一座仙姑庙,让人们世代供奉造福于百姓的姑婆仙姑

姑婆山的秀丽更在于它有着区别于别的山水所不同的特质内涵,那就是姑婆山的茶与酒姑婆山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这里的方家茶园、九铺香酒厂等曾经是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的拍摄外景地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方山水,竟可以令香港无线电视在这里取景连续拍摄了两部关于故乡的电视连续剧?这确实令人好奇。

说实话,我原先并不知道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和姑婆山有着这种奇妙的关联,只是因为喜欢张学友的歌,而张学友又演唱了这两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接近》和《醇酒醉影》的缘故而看了这两部电视剧,当时的感觉是外景拍得很美,想象不到在香港这寸土尺金的地方能拍到如此清幽的外景,压根儿就不知道是在姑婆山拍的戏。

或许是因缘了这里的好山好水,香港的电视连续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在内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高收视率,而姑婆山的茶和酒也因为有了这两部电视剧声名鹊起

我们走进了九铺香酒厂,要在酒厂里体会故乡醇酒的味道当我们走在通往酒厂的半圆型的拱桥时,绵绵的细雨中也飘飞着酒香的气息我想,这姑婆山的水注定是要用来作酿酒的,也注定了是能酿出好酒来的我们在九铺香酒厂的酒坊里坐下,美丽大方的酒坊姑娘已端出了七、八种林林总总的酒来让我们品尝,有酒度从低到高的,有用动物或植物泡浸的,。

同行的美女作家妮姑娘对植物果酒情有独钟,连啜了几小杯,直喝到两腮微红;而擅长于纵横捭阖写历史散文的“周将军”早已逐一尝了一遍,还一个劲地连声说“好酒,好酒”,惹得从来就口不沾酒的著名诗人盘先生也忍不住打了二斤回去收藏。

我突然想起广西自古产果酒,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曾作记载说,平乐等府深山之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可见这植物酿酒古而有之,而且“香美异常”,这粤西山中的“平乐等府”是否也包括了这郁郁葱葱的姑婆山脉?姑婆山这座人们心目中的故乡酿出的酒是否就是与“平乐等府”深山中的酿酒技术一脉相承?我想这不是我们这些文学家们要考证的事情,但姑婆山的酒确实是好酒,而且不单单止九铺香。

俗话说“茶禅一味”“茶酒一家”,这话在姑婆山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我们在方家茶园里直面漫山遍野的嫩绿新芽,在肺腑心膈之中都弥漫着芬芳的味道,从中也体会到了方有为一家经营茶园的世事沧桑,这是一种茶的味道,如同初恋的感觉,甜甜的、酸酸的。

“凡光里走过了几千里,一转身却在原地”,这首由张学友和陈慧娴演绎的主题曲是否很好地阐释了故乡里茶香的味道?我想尝过了姑婆山茶的人都会知道姑婆山是一座仙山,因为妙虹姑娘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姑婆,姑婆又因为她的懿德被王母娘娘册封成了仙姑,而这姑婆山的茶种传说就是当年仙姑播下的。

无独有偶,在梧州六堡镇山中的黑石顶上也有着大片大片的野生茶林,传说也是当年由何仙姑一手播种下来的,传至今日成就了闻名海外的苍梧六堡茶贺州的姑婆山茶、梧州的苍梧六堡茶,这是两朵盛开着奇妙芳香的茶花,它开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既是巧合,同时也是上天的仙姑凡间的女子对故土的一种不舍的眷恋。  叁  

古道里的山与水

“潇贺古道”是古代由中原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之一,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修建,是一条由国都咸阳通往广州水陆相连的通道,又叫“新道”,后来被称作“潇贺古道”“潇贺古道”位于湘桂之间,沿永州、道县、江华、富川,穿越都庞岭和的芒岭过贺州一路南下,是一条横亘于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的狭长走廊。

《晋书.地理下》对“潇贺古道”曾作过“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有岭桥”的描述,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南代答》之《地理门》中也有“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的描写据考证,秦尉屠雎督修从道州至封阳、广信的这段古道历时了两年多的时间,共动用湘、粤、桂等地戍边官兵和民众40多万人,其中因病、饿、工伤和杀伐等便有20 多万人遗尸工地,由此可见修建古道的艰辛和凶险。

但“潇贺古道”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通过“新道”得以相连,成为沟通湘、粤、桂的主要通道和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开辟了湘、粤、桂交通的新纪元,它的历史功迹依然在岁月里流光溢彩

我们顺着“潇贺古道”的履痕在那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滑溜、滑溜的青石板上行走,去丈量古道里上山山水水的岁月风情和历史厚度,同时也沐浴着一场从未有过的灵魂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道道雄关今犹在,岁月一去不复返位于朝东镇小水村的谢沐关依然雄关傲立,它西连龙虎关,东接宝剑寨,在行走中虽然已难再觅当年的刀光剑影,但“千夫营”“骑汛”“兵栈”“粮库”等历史的遗迹犹存,依稀还可以看到秦始皇为了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谪戍民”政策而不时与当地瑶民之间产生的磨擦与争斗甚至于流血事件,但民族大同永远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主题,所以当地的官吏们便把它改称叫“世睦关”,也就是祈求民族和谐、世代友好的意思,“世睦关”这三个字就是这种美好愿望的历史写照。

在“潇贺古道”入桂的第一村岔山村里,贺州市作家协会专门在那里设立了一个文学创作基地,也同样在刚刚过去不久,贺州市文联与广西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组织了一次由广西、贵州、湖北等地的词曲作家们在“潇贺古道”上的采风之旅,这一行行留存在古道上的崭新的脚印,或许就恰恰印证了贺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盘春华先生很抒情的一席话“。

为了更好的相遇,我们在这里挥别岔山,你我临风一笑,自此开始各自不同的新奇。往北、往南。”

当然,这条古道上也不缺乏爱情,风雨桥便是一个最好的见证风雨桥作为瑶族公共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我区主要分布在富川与恭城两个瑶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富川瑶族自治县现存的还有18座之多,而且还被列入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

在这些风雨桥当中以位于“潇贺古道”边上的迥澜桥和青龙桥最为有名迥澜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长37.54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平方米。

青龙桥与迥澜桥一起俗称为阴阳桥,为同期建筑,建筑风格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青龙桥是在单孔石桥上修建桥廊、桥亭和桥台阁楼据说迥澜桥与青龙桥分别为皇妃盘兰芝与巡按何廷枢为对方而建,记述的是一个既美丽又悲壮、感天动地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瑶家儿女对美好爱情的忠贞与守望,。

这种美好的情愫就如同这曲水流觞的风雨桥一般,绵延在这“潇贺古道”丰厚的山水里,它诉说的柔情与缠绵越千年而不老。

古道的山水注定是要和一个叫秀水的村落连在一起的祖国的山川风物名山秀水不计其数,但是名其称为秀水的确实也不多见,然而这“潇贺古道”边上的秀水村就是一个例外秀水村位于湘桂两省区的交界处,与湖南省江永县的石砚村相连,它既是贺州绝无仅有的“状元府第”,也是富川瑶乡里风格独具的一座唐宋古寨,就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灿烂在“潇贺古道”的日月星辰里。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浙江人毛衷在贺州当刺史时无意间相中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他在致仕(退休)后便携子来此落籍居住,从此开宗散叶,枝繁茂盛,并为子孙后辈立下了“耕读传家”的祖训,使秀水这个小村落读书之风蔚然成风。

自唐宋明清,秀水果真人才辈出,据富川县志的历代科举进士名录记载,全县中状元、进士者133人,其中这秀水小村就有33人,而以毛自知独占鰲头毛自知,生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为毛氏第31代孙,27岁中举,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秀水村古树参天,翠竹成荫,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至今仍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宗祠、祖庙和古戏台等建筑,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誉

古道长长,岁月长长“潇贺古道”作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的一条通往岭南地区的官家驿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透过历史的尘烟,我想这条古道存在的意义已远远地超出了道路的本身,它深深的内涵和丰富的底蕴,足可以让我们用一生的光阴去品读。

忽然,我又想到了故乡,故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什么才是心中真正的故乡?是否就是心目中始终牵挂不舍的那方山水?是否就是走到那里都始终不能放下的魂牵梦绕的地方?噢,贺州,一方美丽的山水,一个美丽的地方贺州,你好!

▲作者蒙土金先生在秀水村留影图片来源:蒙土金、藤县多彩文联、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