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再游桃花源_再游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是魏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的代表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是散文,比较著名,人人皆知;《桃花源诗》是《桃花源

再游桃花源_再游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是魏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的代表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是散文,比较著名,人人皆知;《桃花源诗》是《桃花源记》的正文,是长篇叙事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读过的人不多《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

《记》通过渔人发现、入住、离开桃花源,然后渔人背约,再寻桃花源从中可见渔人为一俗人《诗》则是以诗人之眼观桃花源,对桃花源作深入揭示,并表达出对桃花源的赞美和向往,自成一片新天地、新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中可以找出渔人再寻桃花源,而找不到桃花源的真正原因。

《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篇文章是陶渊明通过渔人的行踪,从外部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的安乐祥和、自由平等、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打渔为生他沿着溪流行船捕渔,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林尽水源,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仿佛有亮光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在田里愉快地耕种劳作,老人和小孩也都安适快乐村里有人看到渔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进行了回答于是就邀请到家中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其他人听说了,都来打听消息。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告诉了他们,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知道有魏晋两朝其他的人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住了几天就离开了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要对外面的人说”渔人出来后,找到船,就顺着来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回到郡城,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自己的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渔人沿着标记去寻找,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不久却因病去世了后来就没有人再提及此事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开始是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当听到外面世界发生的情况,他们有所犹豫,到渔人离开时,他们交待“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渔人却“处处志之”,后来又带人寻找桃花源中人感到了危机,首先是渔人背信弃义,带着那么多人来找,如果让渔人再次找到,他们就不得安宁,也可能要象外面的社会一样,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因此,桃花源中人有了防备,关闭了向外的通道这从《桃花源诗》中可以得到印证《桃花源诗》【魏晋】 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这首长篇叙事诗是陶渊明从内部描写桃花源中人们遵从传统、自由自在、平等友爱的理想社会,比《桃花源记》描写得要细致入微。

自从秦始皇悖逆人道,贤者便纷纷避世隐居为避秦乱,夏黄公、绮里季等四位贤人到商山隐居,称“商山四皓”那时候,桃花源的先民们也离开了喧嚣嘈杂的世界初来桃花源的足迹渐渐湮没了,道路荒芜消失桃花源中人相勉努力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竹采用犹有馀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没有横征暴敛、徭役、战乱的干扰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桃花源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虽说荒草掩路,可是阻隔的只是与外界的交通,桃源人之间,却是常来常往,交情至为淳厚。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礼法、服制都保持古风孩子们天真活泼地唱着歌,头发斑白的老人也在欢欢喜喜地往来游玩桃花源中人从草木的发芽生长与凋落,便知道春秋之变化虽说没有日历,一年四季都是清楚的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智巧尚且不存在,欺诈权谋就更谈不上。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从秦到晋,桃花源的奇迹一直隐藏了五百年,由于渔人的出现,一时敞开了它的神密世界桃花源中人民民风淳厚,外面的世界风俗刻薄,桃花源人与世间庸人不是同源,因此就立即封闭了桃花源通往外界的山间小洞口。

试问凡夫俗子,桃花源怎么能让你们进来呢?不能的你们与他们属于两个世界我才可以和那里志趣投合的人们一起生活桃花源村是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一切都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确定不想让外界打扰,一旦被太守找到,桃花源中人可能就会不得安宁,就会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来欺压他们到那里,桃花源就会象外界一样,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环境中。

这是桃花源中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敞开了,当了解到外面的残酷的现实后,又坚决果断地关闭了这是明智之举,让人佩服桃花源中人的高瞻远瞩和先见之明

从渔人发现桃花源至今,已有1600多年了,现在桃花源是什么样子?是依然美好还是已经消亡?不得而知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魏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