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中国公知50人名单_中国公知50人名单人民日报

公知一词主要被五毛群体使用,通常用来指称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体制批判者,而“毛左”虽然也批判现有体制,但多数时候不被视为公知。原本属于“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物早已放弃了这一名号,而倾向于使用“批判性知识分子”或“有机知识分子”。

中国公知50人名单_中国公知50人名单人民日报

 

媒 点击上方“媒后台”可以订阅 词条公知导语网络时代,不同圈子的”黑话“层出不穷,如果不了解,连沟通都会成为难题媒后台特设新栏目”网络词典“,无论是二次元·宅文化、同人·粉丝文化、女性向·耽美文化,还是电子游戏、网络文学、社会流行词,统统来让大家√get一下。

网络语境的奇特之处表现在:能为身居其中的语汇穿上紧身衣当公知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形式出现,这一说法即意味着蔑称,指向虚伪的自由主义和体制批判本期网络词典,且看王恺文同学带来的“公知”大解析造句按照

公知原本的定义,一些自干五其实也是公知。你是公知,你们全家都是公知。公知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公知原本为 “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未必是蔑称,但公知几乎一定是蔑称。

“公共知识分子”原本指经常就公共议题发声的知识分子,与其类似的词还有“有机知识分子”、“批判性知识分子”公知这一称谓在中国大陆的大范围使用,始于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栏目。

名单上的50人大多对中国现有体制进行过反思与批判,“公共知识分子”也就随之成为体制批判者的旗帜,体制支持者的靶子谁是公知、如何评价和对待公知、社会是否需要公知……这些问题在2004年至2012年的网络论争中被反复拉扯。

而这一群体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 公知囿于僵化的身份政治,自居为高于群众的“导师”,而其始终奉若圭臬的欧美蓝图对于解决中国当下实际的问题并无助益,在讨论具体社会问题时往往立场先行,发言空泛,或者在种种专业领域犯下常识性错误,引发很多非

公知专业人员的不满和嘲讽。此外,一部分公知在道德上存在污点,有借公共议题谋私利的现象。以上的诸多因素导致公知逐步走向污名化。

“公知”已成为一个驳杂而暧昧的群体2011年10月30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张天潘的文章《“公知”已成骂人词汇》,抨击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地转向,自我升华、乃至自我真理化了……” 2012年初的“方韩大战”将各路

公知都卷入其中,彻底暴露了公知群体内部的观点分歧与利益冲突在2012年4月20日,韩寒在新浪博客发表了博文《就是要做个臭公知》,试图为公知做让步性的辩护,承认公知本身存在的利益倾向和“消费政治”2012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布江柳依的评论文章《“观点多元”也不应“胡言乱语”》,批评。

公知群体“如此貌似为公共、公众呐喊,实则煽动、鼓惑,惟恐天下不乱”。2012年底,公知一词彻底被污名化,成为蔑称。

将各路“公知”卷入其中的“方韩大战”目前,公知一词主要被五毛群体使用,通常用来指称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体制批判者,而“毛左”虽然也批判现有体制,但多数时候不被视为公知一些存在批判倾向的发言者为了将自己与论敌划清界限,也会用。

公知来称呼持相反观点的人。原本属于“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物早已放弃了这一名号,而倾向于使用“批判性知识分子”或“有机知识分子”。

本期网络词典编纂者,江湖人称“八爷”,才高八斗,七窍玲珑

文/王恺文

编/杨梦皎本年度一向注重“民间语文”的《天涯》杂志特设“网络部落词典”栏目,分“二次元•宅文化”、“同人•粉丝文化”、“女性向•耽美文化”、“电子游戏”、“网络文学”、“社会流行词”六个单元陆续发表以上词条。

腾讯“华文好书”也特设“词典”栏目同时推出

关注“华文好书”,请扫以下二维码

关注“天涯杂志”,请扫以下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