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法_古代刑法劓刖
酷刑的目的,往往在于延长、加剧受刑者的痛苦,或者为公示群众,体现法律的威慑力,以儆效尤。历代刑罚,大抵有两类
酷刑的目的,往往在于延长、加剧受刑者的痛苦,或者为公示群众,体现法律的威慑力,以儆效尤历代刑罚,大抵有两类,一类残害肢体,一类剥夺人权后者暂且不论,中国古代肉刑极多,正史野史相杂,列举一部分:一.水火炮烙
关于炮烙的起源,传说最早夏桀以此杀关龙逢,但缺乏史料支持,今大多倾向于商纣发明。史载炮烙,是架铜柱于炭火上,受刑者行走其上,跌落烧死。后世演义成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炙死。
后人的地狱想象图,也加入了人间酷刑——炮烙红绣鞋清《啸亭续录》描述的一种别致酷刑,特制铁鞋烧红,强套在受刑者脚上焚烧死按《汉书·匈奴传》的说法,始于王莽中国正史中罕见用作官刑,一般只是烧烧尸体,极少像王莽一样活活把人烧死。
作为私刑则常见于各种杂记、小说烹《权力的游戏》里,鼠厨师的传说,让人想起东方历史上一个吃儿子的人,周文王,传说他被迫吃下了长子伯邑考《帝王世纪》:“(纣王)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於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
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伯邑考就是被烹死比起西方动辄把人烧死,中国人更喜欢烹刑,二者差异,与烹饪习惯似乎也相吻合中国上古之刑,多从炮制牲畜衍生而来,往往与吃有关,烹、醢、脯(杀死晒干)。
《左传》记载的宋国烹伊戾、楚国烹石乞;《史记》齐国阿大夫为官不为,齐威王直接把这懒政的官儿烹了;秦末汉初的郦食其,以及“请君入瓮”都是烹刑例证烹刑大盛于周及秦汉之间,秦时是常刑之一,也就是说,秦朝人谈论“把人煮死”跟今天我们谈论“某人被判了5年”一样寻常。
烹刑沉河投水溺死史上只有元魏一朝用作官刑,当时巫蛊者“负羊拖犬”沉于渊,死则死矣,还得搭上一口羊,一条狗命私刑常见,一般是受刑者身上挂重物,抛之水中浸猪笼私刑,把受刑者装进猪笼淹死灌铅汉广川王刘去的王后阳城昭信妒忌而暴虐。
刘去宠爱另一位名叫荣爱的美姬,多次和她一起饮酒,昭信妒性大发,就向刘去说:“荣爱看人时,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谁有私情”刘去信以为真,他见荣爱正在给他绣衣领上的花纹,就一怒之下夺过衣服投进火中烧掉了荣爱见刘去生气,非常害怕,投井寻死,刘去命令人把她捞出来,不幸没有死。
刘去杖责荣爱,她招认私情,荣爱受刑不过,胡乱说出和医生有情刘去越发恼怒,就把荣爱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尖刀剜掉她的两只眼珠,再割下她的两条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铅灌入她的口中,这样一直把荣爱摧残至死梳洗
明、清野史有载,施刑者先将受刑者衣裳脱尽,将其裸身置于铁床上,再用开水浇淋继以铁梳刷其皮肉,直至受刑者皮肉刮尽,白骨外露,受刑者往往不到刑毕早已气绝身亡二.死刑斩首最常见的极刑,关于斩首的故事历来极多,比如清《啸亭杂录》的这则:。
清初武将阿里玛坐法当斩,囚车将过宣武门,突然无法前行,原来是被阿里玛伸脚钩住了城门瓮洞,马匹驱之不动犯人提出不能让汉人看着自己被杀,要在城门内受刑,监斩官无奈准许行刑时,刽子手连下数刀,不能损其颈项监斩官又不得不屈身请问,您受累,要怎么样才能砍掉您的头?阿里玛说,先割断我的脖筋再砍!刽子手照做,才完成斩首。
绞绞刑常与弃市相配,隋开皇律定为正刑。春秋时多称“缢”,自汉代起多称“绞”。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绞刑与西方绞刑是不同的,中国绞刑是“施刑者手持弓弦、绳索等勒死犯人”,西方绞刑则相当于“吊死”。
磬(吊死)这才是中国的吊死刑磬是一种打击乐器,悬挂敲击作为死刑,取其悬吊之意中国有为刑罚文饰的习惯,给酷刑取个极美的名字,《资治通鉴》:“(唐代酷吏索元礼等)讯囚酷法,或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凰晒翅;或以物件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驴驹拔撅;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谓之仙人献果;或使立高木之上,引枷尾向后,谓之玉女登梯……”。
罄盆吊蒙着头倒吊而死腰斩古所谓“斩”,一般指腰斩,而非斩首(彼时多称斩首为“杀”)行刑时,受刑者趴在椹质(垫子)上,以斧钺截其腰由于上古时期,铁器稀有,青铜器偏软,因此执行腰斩这样高难度的大刑,需要把刑具做的足够重,才能一次性斩断人体,故当时用斧钺。
铁器广泛应用后,斧钺改成铡刀腰斩后,如动刀部位讲究,受刑者可能不会马上就死,甚至有刽子手将被腰斩者上半身放到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迁延数个时辰才死,苦不堪言
笞杀《楚汉春秋》记,昔刘邦败走彭城,被楚将丁固穷追不舍,刘邦急了,哀声道:“丁公何必相逼太甚!”丁固遂勒马而回待刘邦得天下,丁固入朝请功,刘邦道:“项羽失天下,就是你造成的,为人臣而二心,不忠”笞杀之笞杀即杖杀、棒杀,比起斩首、绞刑之速死,被笞杀者受刑时间显然更久。
断脊锯杀清代咸丰年间,有一次官军在福建沿海地区捕获海盗50余人,赶福州市北郊刑场斩首这些海盗多是有些功夫的,刽子手行刑时连砍数刀还不能砍下头来于是就另想办法,找来一条木匠用的大锯,两个人对拉,锯断囚犯的脖子,囚犯号叫,惨不忍闻。
射杀用箭射死射鬼箭本是辽人军礼,契丹族每每征战归来,将战俘缚于柱,举箭乱射,射到箭尽为止,战俘们矢集如猬这种仪式意在驱鬼辟邪,因此叫射鬼箭生瘗(活埋)适合大规模执行死刑,如焚书坑儒,以及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
投崖兽咬:比如虿盆,就是扔进满是毒虫的坑里,任犯人被蛰、咬而死,多出现于上古三.碎裂轘(车裂)秦人极好此刑,除商鞅外,苏秦(在齐)、嫪毐、赵高都是死后又被车裂在铁器出现之前,由于青铜质软,所制兵刃不容易砍断骨头,车裂一度是主流死刑。
《说文》对“斩”字的释义,就是“从车斤,法车裂也”,后人在车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斩刑
磔分裂肢体,然后暴尸(晒干)凌迟又称“寸磔”,可见是肢解、俱五刑、磔刑等进一步演变磔刑出现极早,《周礼》“掌戮掌斩杀贼谍而膊之”,膊,就是磔刑磔又有张、关两类,区别在于是否开膛:「刳其胸腰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肚皮剖开,悬尸于木,自然风干。
由于历代史载不详,后世无从学习,磔刑渐渐与弃市、凌迟等合并醢剁成肉泥商纣时的梅伯、九候都遭此刑《史记·殷本纪》“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因为对媳妇不满意,杀了岳父并且剁得稀烂,所以纣王这个暴君可能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史记·黥布传》“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彭越被剁成肉酱,并分赐各地诸侯,骇人听闻,以收震慑之效凌迟作为刑名,最早见于《辽史》凌迟之意,全在于“迟”字上,务必使受刑者不得速死由于几乎登单人刑罚之极,关于凌迟,后世传说极多,受刑代表者如明代刘瑾、袁崇焕、清石达开等。
凌迟之刑,大约从断人肢体、剖腹剜心、车裂等分尸刑发展而来,所以最初凌迟刀数有限,经过历代演进,到明朝时技术大成据说圣旨特批,让刘瑾受刑三天监刑官张文麟载:是日,予同年陕西司主事胡远该监斩,错愕,告于上述刘先生璟曰:“我如何当得?”刘回言:“我叫本科帮你。
”予因应之过官寓早饭,即呼本吏随该司掌印正郎至西角头,刘瑾已开刀矣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防止刘瑾昏厥)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
人言犯人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剐毕开膛,则血从此出,想应是矣至晚,押瑾顺天府宛平县寄监,释缚,瑾尚食粥两碗反贼乃如此次日押至东角头先日,瑾就刑,颇言内事,以麻核桃塞口,数十刀,气绝时方日升,在彼与同监斩御史具本奏奉圣旨,刘瑾凌迟数足,锉尸,免枭首。
受害之家,争取其肉以祭死者锉尸,当胸一大斧,胸去数丈逆贼之报亦惨矣第一天割了三百五十刀,晚上还能喝两碗粥第二天又割了几十刀,终于熬不住死了,刽子手仍然按标准完完整整割完三千多刀,最后锉尸碎骨崇祯朝以“杖母”、“奸妹”处死的进士郑鄤,也被割了三千多刀,最后把尸身吊起来示众时,据说他背上肌肉被割成细缕,但都没有切断,随风飘舞。
莫言在《檀香刑》里,细细写过一段凌迟首先刽子手要猛拍犯人的心窝一掌,然后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要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犯人的右胸脯上旋下来这一刀恰好要旋掉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这时刽子手用刀尖扎住那片肉,高高地举起来,向左右的看客们展示。
他的徒弟或助手要在一旁高声报数接着刽子手要将手腕一抖,那片扎在刀尖上的肉,便如一粒弹丸,飞到很高处,然后下落这第一片肉是谢天第二刀从左胸动手,还是那样子干净利落,还是那样子准确无误,要旋掉左边的乳粒第二片肉摔在地上,是谢地。
这两片肉的学名叫钱肉,专祭天地!现在犯人的胸脯上,出现了两个铜钱般大小的窟窿,流血,但很少原因是开刀前那猛然的一掌,把犯人的心脏打得已经紧缩起来,这就让血液循环的速度大大地减缓了然后,刽子手用一块干净的羊肚子毛巾,蘸着盐水,擦干犯人胸上的血,让刀口犹如树上的崭新的砍痕。
刽子手在犯人的胸脯上切了第三刀这片肉还是如铜钱大小,鱼鳞形状新刀口与旧刀口边缘相接而又界限分明这凌迟刑别名又叫“鱼鳞割”,的确是十分地形象贴切第三刀下去,如果露出的肉茬儿白生生的,只跳出了几个血珍珠,预示着凌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成功的凌迟,是流血很少的,开刀前,突然地一掌拍去,就封闭了犯人的大血脉。
他的血此时都集中到腹部和腿肚子里这样才能如切割萝卜一样,切够刀数,而犯人不死否则血流如注,腥气逼人,血污肉体,影响观察,下刀无凭,势必搞得一塌糊涂情况正常的前提下,刽子手会把第三片肉甩向空中,这一甩谓之谢鬼神。
优秀的刽子手总有一些办法来对付第三刀的特殊情况如果碰到血流如注、无法下刀的情况,应急的办法是劈头盖脸地浇犯人一桶冷水,让他突然受惊,闭住血道如果凉水闭不住,就浇上一桶酸醋《本草纲目》认为醋有收敛之功,劈头浇醋,盖取其收敛之意也。
如果此法也无效,那就先在犯人的腿肚子上切下两块肉放血但这种方法往往会使犯人在执刑未完时就因血竭而死这时众看客的目光都会随着刽子手的刀尖转,更准确地说是随着刀尖上的钱肉转钱肉上天,众人的眼光上天;钱肉落地,众人的眼光落地。
古代的凌迟刑,要将切下来的肉,一片片摆在案头,执刑完毕,监刑官要会同罪犯家属上前点数,多一片或是少一片,都算刽子手违旨宋朝时一个粗心大意的刽子手执凌迟刑时多割了一刀,被罪犯家属上告,丢了宝贵的性命所以这个活儿并不好干,干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你想想吧,既要割得均匀,又要让他在最后一刀时停止呼吸,还要牢牢地记住切割的刀数,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啊,要割整整的一天,有时还要按照上边的吩咐,将执刑的时间拖延三五天,这就使执刑的难度更加巨大,一个铁打的刽子手,执完一个凌迟刑,也要累倒在地。
后来的刽子手们学精了,不再把割下来的肉摆放在案子上,而是随手扔掉老刑场的周围,总是有大群的野狗、乌鸦和老鹰, 所以每逢执凌迟刑,就成了这些畜生们的盛大节日肢解广义上,凡肢体解裂都算肢解,包括凌迟、车裂。
狭义上的肢解,一说指死后分解肢体;另一说则倾向于与凌迟区别,凌迟偏于碎剐,肢解偏向于大块剁掉披麻拷不见于正史把人身上打的血肉模糊,先是把麻布条蘸上热胶,粘在囚犯赤裸的皮肉上鱼鳔之性最黏,粘住了就别想分开,待到凉干了之后,倒拽麻布条,一扯之下,就能连皮带肉撕下一块,所以也称“扒皮问”。
四.损伤肢体剖心第一人又是纣王,想看看比干是不是真的有七窍玲珑心有些刑罚,不列为正刑,但军中常用,剖心即是一例抽肠见于明人野史具体做法是把一条横木杆的中间绑一根绳子,高挂在木架上,木杆的一端有铁勾,另一端缒著石块,像是一个巨大的秤。
将一端的铁勾放下来,塞入犯人的肛门,把大肠头拉出来,挂在铁勾上,然后将另一端的石块向下拉,这样,铁勾的一端升起,犯人的肠子就被抽出来,高高悬挂成一条直线犯人惨叫几声,不一会就气绝身亡明末张献忠抓到的明朝官吏使用的酷刑也有抽肠这一项。
做法是,先用刀从人的肛门处挖出大肠头,绑在马腿上,让一人骑着这匹马猛抽一鞭向远处跑去,马啼牵动肠子,越抽越长,转瞬间抽尽扯断,被抽肠的人随即一命呜呼剥皮中西各国普遍具备的酷刑,据说印度人是先用小火烤,然后再剥(更脆?)。
中国史书偶见剥脸皮野史多有朱元璋剥皮惩戒贪腐的记载,《安龙逸史》有一段:永历帝御史李如月弹劾秦王孙可望未准奏,孙可望即命党羽李应科将李如月剥皮示众应科使人先将李如月绑缚至朝外,搬来石灰一筐、稻草一捆如月问:“如何用此?”
答曰:“是揎你的草!”如月叱道:“瞎奴,此株株是文章,节节是忠肠也!”应科等把如月脸孔朝下死按在地上,用利刀剖开脊梁及臀部,如月大呼:“死得快活,浑身清凉!”对孙可望骂不绝口等剖断手脚转至前胸,如月还微声恨骂;一直剖至颈部,才气绝而死。
党羽就用石灰渍干剥下的皮,再用线缝合起来,塞上稻草,移至北城门通衢阁上高悬刳胎针对孕妇的酷刑,将胎儿活剖出来凿颠:凿开头颅宫宫刑设立极早,《尚书·舜典》即有“五刑有宫”之语,可见上古时即有此刑《周礼·司刑》:「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
女性的宫刑,也称“幽闭”、椓刑,《说文》:椓,击也将女性耻骨击碎(击打致耻骨骨折)由於耻骨此处骨折,故而此处无法被触碰,以达到禁淫的目的另外的说法,明朝人王兆云在《碣石剩谈》中说:“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
清人吴芗又有不同见解,他说,妇女阴道深处有块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坠下来,就会像闸门一样闸封阴道,无法行房褚人获的《坚瓠集》中,有多则幽闭事,如:清初亳州有一个儒生和他家中的一名婢女相好,儒生的妻子非常妒忌,她得知此事,就“捣蒜纳妾阴中,而以绳缝之。
”宫刑是五刑中的次死之刑,言其惨酷,仅次于死刑抽胁琵琶刑《明史·刑法志》“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据说是以尖刀在两胁间来回拨动刵:割耳贯耳刖
:砍掉脚,献和氏璧的卞和就被两次用刖刑,双脚俱残髌:挖掉膝盖断腕断脚筋人彘:西汉初吕后所创,刘邦死后,吕后将曾与之争宠的眼中钉戚夫人剁掉四肢、剜去双目、灌哑药、熏聋耳朵、剃光毛发,变成个印章形状,扔进厕所,还请刚登基的汉惠帝去看,年轻心慈的汉惠帝受到惊吓,从此几乎无法主理朝政。
武则天也曾用该刑对付唐高宗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劓:割鼻子墨:即黥刑,脸上刺字五.族夷三族、七族、九族、十族“族”的分法,无非纵向横向,纵向从祖到孙;横向遍及亲戚又称“缘坐”、“孥戮”,一人犯事,祸及亲族缘坐所指不仅限于杀戮,也包括将其族人收为奴、流配等等。
下面的“夷”,则专指灭门三族:范围随时代屡有变动,或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族、母族、妻族;又或只杀父母辈、兄弟妻妾、子孙《汉书·刑法志》说汉初承秦制,保留有夷三族主犯死的尤其惨:先用黥刑(刺字)、劓(割鼻子),再砍下左右手脚趾,笞杀(活活打死),枭其首,躯干剁成碎肉弃于市。
李斯、彭越、韩信都被处夷三族七族:据说荆轲身后被灭七族(《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关于七族的范围,一说从曾祖到曾孙,然而这样实际上杀不了那么多族,倘若只三代同堂,那就只能杀三族了九族、十族相似,隋炀帝时杨玄感造反,被诛九族;明初方孝孺被杀,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据说在方孝孺之前,夷九族已是极致。
明成祖朱棣初得天下,请方孝孺草诏,方不从,“投笔于地曰:「死即死,诏不可草!」帝大怒:「汝焉能遽死?朕当灭汝十族!」”(《通鉴辑览》)连坐狭义上的连坐与缘坐区别在于:缘坐针对亲族,连坐针对邻伍六.死后枭首
“枭”字,从鸟从木,砍了头悬于高处示众,是为枭首戮尸古来侍死如生,折磨尸体的刑罚,还是为了震慑生者,别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体现律法权威上天下地不处不在,不受生死约束最早见载于《韩非子》,齐桓公不满当时齐国的厚葬之风,令管仲治理,管仲就想出戮尸的办法,一举见效,简直丧心病狂。
不过管仲用的戮尸,与后世应该不同后来的戮尸,指破棺枭首又把鞭尸、锉尸等也归为此类弃市秦汉多是斩首之刑,然后弃于市;魏晋之后,多是绞刑弃市以上大部分为官刑,其余施刑者一时兴起发明的酷刑更不计其数,两汉酷刑尤惨,如《后汉书·独行列传》:东汉人戴就,被幽囚拷掠,逼他供述上司贪污之罪,戴就死不肯招,施刑者遂将斧钺烧红,夹在戴就腋下,肌肉熟烂掉落,捡起来喂给戴就吃;又把他扣在覆船之下两天,塞进大量马粪,打算熏死他;又刺入指甲锐物,令其扒土,指甲全部剥落,戴就始终没有就范。
刑罚轻重与社会素质有关,古时信息不畅,教化难及,非酷刑不足以威慑今天繁华盛世,每个个体都是信息元,不断接收遵纪守法的暗示,随时监督其他个体,以及被其他个体所监督况且,这个连wifi掉线都不能容忍的时代,哪里还用得着设置酷刑。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郭建梅_郭建梅律师
坚守理想,看清事实,保存实力,心怀希望。郭建梅。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郭建梅最近一直在出差,先是贵州,再是河南,回北京还没待上两天,就又出…
-
192 168 1_192 168 1 1路由器设置
1、手机要想打开路由器的登录页面,那么手机就必须要先连接上该路由器的WIFI信号,打开浏览器,在浏览器顶部的地址栏里输入192.168.1.1…
- 大乐透最新走势图表_大乐透最新走势图表新浪
- 好的干海参多少钱一斤_好的干海参多少钱一斤多少个头
- plus是什么意思_plus是什么意思网络
- 三个牛犇读什么_三个牛犇读什么怎么组词
-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