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日本新华侨报怎么样_日本新华侨报蒋丰国籍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1999年,在世纪之交诞生的《日本华侨报》(当年叫《日本新华侨报》),社址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大塚。其后,报社“芝麻开

日本新华侨报怎么样_日本新华侨报蒋丰国籍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1999年,在世纪之交诞生的《日本华侨报》(当年叫《日本新华侨报》),社址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大塚其后,报社“芝麻开花节节高”般地先后搬迁到丰岛区的池袋、要町一年多前,搬迁到位于千代田区的麴町二丁目(中文译为“麴町二条”比较好)的一栋办公楼中。

谁料,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旅日多年的华侨华人,来到报社后都说:“这个地段好,这可是高档地段,这可是东京的黄金地段”

因为这次搬迁都是“内当家”的一手操办的,我这个“甩手掌柜”基本上没有参与(准确地说,是没有让我参与)搬迁过来后才发现,哇塞,眼前的“麴町大街”,两侧办公大楼鳞次栉比,周围有以英国为首的六个国家驻日本的大使馆。

这条大街的一头直抵日本皇宫六大门之一的半藏门,一头到达临近四谷的“麴町十三丁目”原来,这“麴町”所谓“高档”,一是因为办公大楼林立;二是因为外国使馆超密度聚集;三是因为就在皇宫的隔壁

不过,日本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江克己的《江户地名意外的由来》(PHP研究所,2002年9月第一版)一书,给了我闷头一棍原来,这条街在江户幕府时代,并不是什么“高档”的大街,只是一条商业大街而已,汇聚着和服店、点心店、餐馆、药铺、米屋、木瓦匠店等等,许多“职人”——也就是“工匠”居住在这附近。

这条大街上还有不少给江户幕府将军做“特供”——日语称为“御用达”的商店,对了,还有一些负责“大奥”健康和治疗疾病的“奥医师”们也居住在这里总的感觉是当年日本东京的“麴町”应该与中国老上海的“下只角”、老北京的前门大栅栏比较相似。

这个地方之所以名叫“麴町”,据说是因为当年许多从事粮食、食物发酵的店铺聚集在这里但是,木间信治在《江户东京地名事典》(新人物往来社,1994年1月第一版)中不同意此说,他考证后认为过去这里有一条通往武藏国府的道路,而“国府路”的地名发音与“麴”是相同的,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就被叫成“麴町”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麴町一丁目、麴町二丁目的北侧曾经“骑射训练马场”,江户幕府的武士们像现在日本每年年底“红白歌手大赛”那样,在这里分成红白两组,认真地练习剑术,认真地练习把一个做鸡素烧的锅——日语称为“焙烙”的戴在头上,然后骑马冲锋,认真地互相对打,硬是要弄出一个胜负输赢来。

在1853年美国海军中将佩里带着四艘“黑船”抵临江户湾的时候,整个江户城陷入紧张和慌张的状态,武士们要用这种“焙烙调练”来对付“现代化”的美国海军这不是“扯淡”吗?对,当时日本人也很快发现这种“全民皆兵”的“焙烙调练”实在是“扯淡”,最后是放弃抵抗,并从此把“焙烙调练”当做“扯淡”的代名词了。

今天,你如果当着日本人用日语说出“焙烙调练”,不知道其意的居多,知道的则认为你很有“日本文化底蕴”

想一想也觉得很有意思,1853年美国“黑船”兵临日本的时候,日本人先是玩“焙烙调练”,最后认软服输,打开国门;1945年美军大兵压境日本的时候,日本先是让适龄妇女都学“竹枪战术”,要搞“本土决战”,最后是在美军多次狂轰滥炸的“大空袭”以及投放两颗原子弹以后宣布战败投降。

真正做到了“不要看今天叫得欢,到了明天就拉青苔”

话说回来,“麴町”还曾被叫做“文人大街”,因为日本著名作家岛崎藤村、泉镜花、有岛武郎、菊池宽、武田鳞太郎、与谢野晶子等都曾在这附近居住过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是不能不知道“麴町”的(2024年2月17日写于千叶“丰乐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