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_世界无车日用英语怎么读真人发音现读
要说明的是,如果以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外语”概念,站在特定历史阶段,蒙语、藏语、满语,甚至匈奴、鲜卑、回鹘等语言,都是外语。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皇帝学过外语?答案是:Yes!要说明的是,如果以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外语”概念,站在特定历史阶段,蒙语、藏语、满语,甚至匈奴、鲜卑、回鹘等语言,都是外语很多皇帝或主政太后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学习过,只是它们现在都已经幸运地成了我们中华大家庭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语言,或者已经消失了。
如果以现代人理解的外语概念,主要是:英、法、俄、德、日、阿、西等语言,再来回答前面有没有皇帝学外语的问题,答案仍然是:Yes!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人:康熙、光绪、溥仪康熙主要是因为受传教士熏陶、对外国科技感兴趣和对俄战争等原因学习俄、英、西等语言,但仅是浅尝辄止,远未达到网上吹嘘的“精通”程度,康熙大帝的高帽子够多了,不缺这一顶。
溥仪的一生横跨了清朝、民国、新中国等多个时代,学外语不算新鲜事,尤其是因为他丢了先人的脸面,在日本扶持下当了十几年的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学点日语是必然的这里我们重点要说的是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学习英语的经历,。
看看其中有什么有意思、值得研究思考的地方。
(光绪皇帝读书画像)一、起因从道光皇帝执政晚期开始,大清国与英法美俄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还时不时地撸起袖子干一架,外国传教士又在各地窜来窜去,中国对东西各国的熟悉程度与日俱增大清的一群有识之士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后,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国学习,尤其是1861年之后开始的洋务运动,让中西方交流提升了一个档次。
1、官民上下有了学洋务、知外语的一丝曙光1862年8月24日,由恭亲王奕訢奏请慈禧太后同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这就有了官方洋务学院民间因为经济往来等原因也急需懂洋务、外语的人,这也造就了涉及洋务的高薪行业。
这总结为两个特点:第一,官方和民间都有对本国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初步形成了学洋务、学外语的环境;第二,上述这种环境没有形成气候,仅限于一小部分人和通商口岸等少部分地区,而且官僚系统和正经读书人是瞧不起学洋务外语人员的,连懂外语的人都存在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2、一本书刺激了光绪向外看的欲望1889年的光绪皇帝正好18岁,意气风发、一表人才,年轻人嘛,自然有上进心、喜欢新事物,尤其是他还是一国之君,前几年又经历了中法战败的羞辱,因此,他要求新、求变,求国富、求民强!
但咋求呢,一头雾水,直到他看到一本书:《校邠庐抗议》古人就是有文化,咱连书名都看不懂,乍一看就好像是要“抗议”骂人似的,实际是“位卑言高”之意,书名大意是:我(作者)虽然地位低下,但要向朝堂建言大事这是1889年2月光绪老师翁同龢推荐给光绪皇帝的一本书,作者冯桂芬,曾任职翰林院编修和李鸿章幕僚。
然后,年轻的光绪皇帝,就被这本"改革建议书”吸引了,尤其是他读了下面一段话,简直感觉天灵盖都要顶开了,这是遇到了“天选之书”啊:"米利坚以总统领治国,传贤不传子,由百姓各以所推姓名投融中,视所推最多者立之,其余小统领皆然。
国以富强,其势驶驶凌俄英法之上:谁谓夷狄无人哉!"这段话现在看来写的很逗:米利坚(美国)以总统治理国家,“传贤不传子”采用投票方式选举,得票最多的担任下一任总统,其余“小统领”(州长)皆如此国家逐步富强,竟然逐步赶上了英法俄等国。
光绪一看:这还得了?!这不就是华夏代代相传的“尧舜禹汤禅让”?这不就是“贤者治国”?尽管后来这本书很多内容被删减,但其中大多数内容还是让光绪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开始进一步阅读《盛世危言》等倡导改革的书籍。
甚至,光绪不再满足于这种“搬运”来的知识,他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而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学外语1890年11月26日,光绪平静地对老师翁同龢说:“我要学英语”翁同龢内心一时没有理解这是咋回事,回家后在日记本上写了:闻(上)欲通泰西(西洋各国)字义,此何意也?。
二、经过1890年12月1日,翁同龢在当天的日记记录“是日起,上在勤政(殿),命奕劻带同文馆教习进见讲洋文”是的,从这一天起,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开始学英语了,这一年他19岁,意气风发、雄心勃勃1、寻找老师。
既然要开始学外语,那首先得确定老师,清廷最初为光绪延请的老师是曾担任英国领事馆翻译的华人传教士颜永京而且颜永京曾担任上海圣约翰书院校长,在学校里专门开设了科技课程,也很热心于禁烟、放足运动,按说是个合适的老师人选。
但颜永京却拒绝了“帝师”这样一个极为体面、尊贵且能更好施展想法的职务,原因据称是因为:颜已经接受了近代教育,不愿再向皇帝兼学生的光绪跪拜磕头没事,你不愿意,有的是人愿意此后,由庆郡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劻出面,在总理衙门下属的同文馆找到两位英语老师:张德彝、沈铎。
这两位都是京师同文馆毕业的学生,还曾担任大清驻外使节翻译官,游历过欧美,又是“体制内”的人,更适合担任“帝师”为什么要给皇帝配两位英语教师呢,因为给皇帝上课是个体力活!不仅要亲自备课、上课,还要不停下跪磕头、时刻注意礼仪,关建是要凌晨两点就得起床进宫,因为皇帝要在凌晨四点开始上课,这可比现在学校学生“卷”的多了。
2、字写的好,口语较差清代皇帝的学业功课都很严格,除非特殊日期,否则很少有缺课、逃课现象,光绪皇帝也是如此,在兴趣和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光绪在英语阅读方面长进很快而且光绪的英语书写也很不错,毕竟清朝皇帝历来都要苦练“馆阁体”,书法不是白练的。
但光绪学英语唯一的不足是:口语较差原因很好找,有三点:第一,学习时间短,皇帝“早课”要学的内容非常多,留给学英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平时也很少有课后复习、练习的时间,毕竟光绪已经亲政,有大量工作要处理;第二,皇帝读的不好老师也不敢纠正,
老师总不能说:皇帝,您这句读错了,您看我的口型:啊......两位老师约好:无论光绪皇帝的口语发音怎么错误,都不要指正他,因为一旦惹怒了他,会很危险第三个原因很搞笑,我初学英语的时候也不太会读,就把英语标上汉字读音,比如:apple标记“俺炮”、banana标记“不拿那”,但这只是个人行为,学校和老师是反对这样做的,但我是万万没想到啊,大清国标准教材公然这样做!。
例如:清朝晚期的《英话注解》中有标准三段式:1、汉语:我明日给你回音;2、翻译: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有点中式英语的感觉);3、汉语注音:託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为乖乖,咱就不说这汉语注音准不准了,就让我读下来都费劲。
所以,当时英语口语真是到了“中国人听不懂,英国人也听不懂”的地步3、兴趣广泛随着对英语学习的深入,光绪不再满足于仅仅学习语言,他开始涉猎各种外国书籍,行政类、科技类、地理类,甚至天文学、地质学、动物学、生理学统统收集来看,据称,到1898年,光绪已经收藏了至少129种西学书籍,。
不仅如此,光绪为了开阔见闻,还订阅了《万国公报》等报纸,列为每日必看材料不光动脑,还要动手光绪还让小太监们给弄进宫来一辆自行车,这玩意儿在当时真是新事物,有叫“脚踏车”的,还有叫“风火轮”的,真是颇为形象!。
当时光绪对这东西很感兴趣,就在宫里试着骑行,但很不幸,辫子缠在了车后轮里,非常狼狈,还摔了一跤,此后就没有再继续练习骑车三、效果领导带头示范的效果是杠杠地!1、大清出现了学洋文高潮首先是高层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王爷和大臣们都一窝蜂地去寻找英语课本和教员。
李鸿章不仅对光绪皇帝学习英文一事“称颂圣明”,还让自己的儿子李经迈也要学习英语甚至带动民间也掀起了学洋务高潮,阅读光绪皇帝所读书籍成为时尚,一些开埠通商城市供应此类书籍的能力达到了极限,书商们完全无法应付如此之大的需求,很多国外热销书籍都在国内出现了大量盗版。
这种情况对大清国迅速了解西方情况、掌握现代知识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民间和国外舆论非常支持民间的中文报纸《图画新报》和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都报道:"皇上神圣英武,万几余暇,典学不倦现并欲通英邦语言文字,侍读者为同文馆之两教习云。
中外臣民莫不震飙舞蹈而颂圣学之日进无疆也焉”这马屁真是拍的山响!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说:若中国的“明达者"们个个"以皇上之心为心”,效仿光绪皇帝,去探求“有益民生之学”,那么富 国强兵就绝不会只是梦想。
上海《申报》也刊登评论文章说:皇帝“精益求精、勉益加勉”,将来必然“凡西国之所谓长技者,不难尽为我有”,欧美国家那些先进的东西都会“为我大清所用”甚至《纽约时 报》也在1892年2月4日发文《光绪皇帝学英语》。
,向西方世界郑重报道了此事,并说:“在数万万清国人中,有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清国皇帝陛下......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
”3、多数士绅大呼“国将不国”我要再强调一遍学历史应该秉持的态度:千万不要带着现代人的眼光穿越回历史看待和处理当时的问题我笼统地把中国近代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1860年,挨了“鸦片战争”的打击,但大清上下都觉的“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西夷偶尔胜利,不足为怪,大清仍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改变。
第二阶段是1860-189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败,让大清开始觉的“坚船利炮”很厉害,但是大清输了只是因为“器不如人”,因此搞了“洋务运动”,造枪造炮造工厂但中华政体和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根本不需要变,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三阶段是1894-1901年,在“甲午战争”被小日本打败了,大清从上到下真正认识到政体、文化都需要改革了,因此有了涉及政治和文化改革的“戊戌变法”第四阶段是1901-1911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把老佛爷撵到了西安,再也不扭扭捏捏了:开宪政、停科举、办大学、搞议会。
我们要认清现在光绪学英语的1890年还处于第二阶段,所以在绝大多数传统士绅眼里,光绪学英语,那就是:“九五至尊”学“鬼话”,国将不国了,上下一片报怨、讨伐之声这种反对声浪有多大,我就不描述了,因为我怕读者一根筋地认为那些人愚顽不化,我仅告诉你一点:。
即便是皇帝的英文教师张德彝,对自己从事洋务也有深深的自卑感,他曾经说: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而正途亦间藐与为伍也就是说,尽管张德彝已经算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甚至多次旅行欧美,但他仍然认为:搞洋务、学外语是下贱 "鬼奴"做的事,自己愧为读书人,并告诫后代不要再接触这些东西。
四、结果开局很美好,结局很糟糕,这似乎成了晚清办理一切事情的宿命1894年12月6日,在慈禧的命令下,中止了光绪皇帝的正式英语课程,说到这里,可能又有很多人开始骂慈禧老顽固、老坏蛋了尽管我完全没有为慈禧翻案的意思,但这里也得说清楚,慈禧还真不是因为光绪学英语、要开化而停他的课,有两点依据:。
一是慈禧本人并不反对开化,她自己还曾经学过几次英语课,只是后来厌倦了二是慈禧的命令是:“满功课及洋字均撤”,也就是说把光绪的满文、英文课程都撤消,慈禧再糊涂也不至于把她们满族老祖宗的满文课程停掉吧真正的原因在于:一个小圈子。
此时,大清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已成定局,全国上下充斥着对清廷的不满和改革的呼声,大清真正的幕后掌控者--慈禧,面临着失去权力的风险,而有着改革形象的前台傀儡--光绪皇帝,却受到普遍欢迎朝堂上遍布慈禧的党羽,能够监视和控制光绪,但有一个地方成了慈禧插不进手的真空地带:书房。
在书房里,光绪能够和心腹、帝师翁同龢,以及一批年轻且有改革意识的官员接触、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而且这个小圈子的权力和意见在逐步扩大,这是慈禧无法容忍的因此,慈禧想以解除皇帝每日功课的办法,拆散光绪这个核心小圈子,。
只是在几位王大臣的劝说下,才废除满文、洋文课程,仅仅保留汉文课程至此,光绪皇帝的正式英文课程持续了整四年,这件事的意义不在于光绪认识了几个英文字母,也不在于他看了几本外文书,而是意味着大清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开始睁眼看世界,正如本文的题目,光绪开始向全世界打招呼:Hello,World!。
(裕德龄)五、后续此后,光绪虽然没有再正规学习过外文,但他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在断断续续地学习,而慈禧也确实对皇帝学学洋文没做过多干涉裕德龄,太仆寺少卿裕庚之女,曾随父亲或独自游历美英法等国,通晓多国外语和西方礼仪,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翻译,是紫禁城八女官之一,后用英文写作《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录。
对于光绪皇帝,裕德龄曾回忆记录:他常常趁我空的时候,问我些英文字……我们常常淡到西方文明,我很惊异他的对于每一事物懂得那样透彻......夏天我比较空闲,每天能有一个钟头的时间替皇帝补习英文,他很聪明,记忆力又惊人的强,所以进步很快,然而他的发音却不很正确。
然而,这种学习对于已经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来说,仅仅是消遣而已了很可惜,光绪皇帝对西方的学习接触,仅仅是一句象征性的“Hello,World”,如果光绪实质性掌权,以他的改革、进取和牺牲精神,会不会改变大清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
(“历史小故事,人生大智慧;细咂其中味,如梦千年影”,欢迎关注,共同探索。)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扩词是什么意思_拼音扩词是什么意思
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又不知道从何入手,那么语文的基础就包括生字和词语的运用,生字呢,有会认字和会写字两类,这些字都离不开扩词…
-
文化部部长_中国文化部部长
4月24日下午,在参观完仰韶酒业生态酿酒园区之后,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一行来到河南仙门山景区,在青山绿水间,感受酒文旅融合发展…
- 光阴就像那流水是什么歌_光阴就像那流水是什么歌曲里面的歌词
- 梦回还_梦回还抄袭
- 许还幻_许还幻袁弘
- 唐嫣演过的电视剧_唐嫣演过的电视剧时简
- 转子发动机_转子发动机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