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_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品

编辑|考文学排版|考文学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

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_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品

 

编辑 | 考文学排版 | 考文学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 凰县,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沈从文从1925年发表作品,到1947年基本停止创作, 20余年间共出版文集、单行本85本(共计作品648篇)建国后有论著88篇(本),总计著有作品736篇。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其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以地域、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他的作品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

2.创作宏富,作品结集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30年代,主要成集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等。

3.创作内容:“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湘西文学,是抒情的文学: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1.湘西乡村叙述以《边城》为中心,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向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景》、《神巫之爱》、《阿黑小史》等),以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手法创作的一系列传奇故事;一个向摧折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萧萧》、《柏子》、《贵生》、《丈夫》、《会明》、《虎雏》等)以现实主义原则或比较写实的方法描述的湘西社会生活。

1)抒情倾向表现对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同情和关注以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专注于历经磨难而倔强生存下来的底层人民的本性这里有血有泪,更多的是追求琐屑生活的企望的破灭,是人格的习以为常的遭受践踏。

《萧萧》童养媳萧萧的悲凉命运,是因为其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柏子》以写妓女和水手蛮强的性爱闻名,哀婉;《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边城》1934达到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作为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它有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

陋相比照,让人们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与目前堕落处” (1)对理想爱情的一曲赞歌,对人性之美的一曲赞歌人情美、人性美是作家描绘的重点《边城》围绕这个恋爱的故事,通过对男女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和民俗风情的细致镂刻,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 2)这是一出命运悲剧作品中浸透着人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忧伤, 种种误会和偶然产生了悲剧 (3)作品浸透了作者深深的悲剧感 (4)沈从文要表现一种“人生”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的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入‘向善’的力量, ……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中有所启发, 对人生或生命能更深一层的理解。

” 2)人性的美学观念也包含神性的概念人性美: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边城》中的翠翠、《三三》中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等这些女性形象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围绕她们的是秀美的山河、纯朴的民风和宁静的生活。

沈从文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如《边城》中的傩送、《虎雏》中的勤务兵、《柏子》中的柏子等这些男性形象诚实、勇敢、强健,有着原始生命的血性神性即爱与美,也是最高的人性他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用浪漫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哲学。

《龙朱》爱的美;《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爱得刚烈的悲剧关于宗教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多表现在其对《法苑珠林》里对佛经故事的改写中 2.都市人生小说作者是站在“乡下人”完善人性的立场来看待现代都市文明的,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并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中。

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存在讽刺态度揭示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都市一妇人》从乡下“生”的一面暗示城市生命的死和萎缩《八骏图》提出都市的“阉寺性”问题“阉寺性”,即失去了生命活力的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他们虽然在知识方面是“专家”,但在其意识上却具有“生物”般的习性,成为“不大思索更不允许思索的生物。

”抗战后作品《长河》显示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再现湘西社会在现代物质文明、现代政治入侵下“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也有牧歌的谐趣《长河》向人们展呈了一个被现代文明污染侵害的湘西小说令人感到了一种悲痛:那是边地美好人性遭到“现代文明”侵蚀的悲哀,一个可寄托灵魂的精神家园被“现代文明”无形外力的压迫下,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态扭曲变形了。

《长河》与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联系在一起,多了一点与政治的关联,而不像其他作品往往发生在一个没有时代、没有政治的“真空”当中 3.小结:一个动态的乡村叙述体,以湘西的下层为主,以城市的上层为辅,再加上都市乡村各色人等,组成了他的文化意味深厚的人生形式图景。

4.文体作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小说体式:文化小说或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沈从文归纳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

5.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方效果在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他的小说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泼有灵气其文笔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去,多暗示,富情感美,色彩美。

有多样的小说形式和语言,以诗、散文融入写实的乡土小说,质朴自然蕴藉;描写都市的讽喻小说琐细,文字从容、幽默,有时嫌技巧略过;以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铺叙的浪漫小说,又较华丽、夸张三、文学理想的寂寞沈从文也是30年代重要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主要结集有《记胡也频》、《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废邮存底》等。

《从文自传》是一部关于作者个人经历的散文集,它叙说一个“乡下人”成长为作家的历史,又以作者乡恋情结与忧思叙说故乡的自然风物与社会历史《湘行散记》、《湘西》两书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比小说更集中。

第二,比小说有更直接的历史感受,因此有更多的感慨和议论沈从文的文学的“人性立场”,即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 命,改造民族沈从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此种文化理想面对当时中国现实生活不得兑现,因为它主要是从乡村中国产生,是由世俗的世界、由沉落的地区来观察的它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民族沉沦的根由,却无法化为实际的文化改革行为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城市文学,因此难于被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所理解,所以他是寂寞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