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欧阳修散文_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文论欧阳修:文如其人,他的文章作品有着怎样的主张和成就?文论欧阳修:他为北宋古文和诗歌创作提出了很多理论,他文如其人

欧阳修散文_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导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游记以的优美意境;以曲径通幽、前呼后应的精巧结构布局;以简洁流畅、自然天成的语言特色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一篇经典游记。

欧阳修在写作的态度上是非常严谨的,尤其是在遣词造句上会下很大的功夫,为了让文章简约凝练,他会对初稿进行反复的修改有一个故事就是说欧阳修修改《醉翁亭记》的过程的,据说《醉翁亭记》初稿完成时,欧阳修用了好多文字描绘滁州四面的山:。

滁州四面皆山也,其东有乌龙山,其西有大丰山,其南有花山,其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定稿时,他觉得这段文字冗长,与正文不相干,如果加进去的话,文章就不流畅了,文风也就不自然了,这可不是他的风格。

于是欧阳修想了一个办法,他命人将《醉翁亭记》初稿誊抄了好多份,贴在滁州城的墙上,并鼓励城中百姓来阅读自己文章,如果能提出有不通顺的地方就再好不过了有一位樵夫恰巧路过,他听到别人念到文章时,便说文章一开头就有问题,他说他砍柴时登到山上,往四面一看全都是山。

樵夫的话还没说完,欧阳修马上明白了文章开头的不足之处最后他将这一段文字浓缩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五个字简约而精炼,正好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简洁流畅、清新自然的特色,这一句也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于是读者看到了《醉翁亭记》如下的开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明代文学家茅坤在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时评价这篇游记: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长往矣。

此是文章中洞天也经典就是经典,欧阳修用游记的形式将自己陶醉于山水美景,陶醉于与民同乐的山水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让人们在欣赏这篇游记的文字美、图画美、音乐美的同时,思绪也会飘向那醉翁亭,也会想去了解醉卧亭中的那位“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游客欧阳修了。

故宫博物院南薰殿《圣贤画册》,欧阳修绘像欧阳修年少好学,从小就喜欢韩愈的文章这篇游记是欧阳修在宋仁宗庆历六年写的,时年作者四十岁,欧阳修当时在滁州担任知州一职,他在后来赠给朋友沈遵的诗中写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尓来忧患十年间,鬓发未老错先白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期间自号为“醉翁”,晚年才更号为“六一居士”,欧阳修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北宋庐陵(今江西安吉县)人,他在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他到湖北随县投靠在哪里做官的叔父。

欧阳修幼年的生活是清寒的,但是他聪慧而好学,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教他在沙地上学字欧阳修十岁的时候,就到当地有藏书的人家借书读这样刻苦用功的学习经历,让他在小小年纪就已经掌握了好多的知识,而且养成了极强的背诵能力。

荻草学字有一次,他在当地一户李姓人家偶然发现一本破旧的《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如获珍宝,就向人家求借此书主人一看这个十岁的小孩子就这么好学,就把这本书送给了欧阳修从此他经常诵读《昌黎先生文集》,并且将此书保留终生,晚年还在这本书的后面题写过书跋,韩愈文集对欧阳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对他后来的写作和领导北宋文坛的“古文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从小喜欢韩愈的文章,他后来将《韩愈文集》补缀校订,作为从事“新古文运动”的作家们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古文运动”其实就是散文、诗歌复兴运动,是对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进行的改革,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并且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赵孟頫临摹欧阳修《秋声赋》手迹欧阳修为了科举而写骈体文,之后他摒弃了骈体文,开始古文创作欧阳修为什么要进行古文运动呢?因为自南北朝以后,散文逐渐发展为骈体文,而骈体文讲求形式上用华丽的辞藻,文章中爱用玄奥的典故,还有音韵的诸多限制,使得文体出现了严重的僵化现象。

这对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欧阳修从小就爱韩愈的文章,但是这位聪明的少年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不得不去钻研骈体文,而且写出了被其他人认为很好的骈体文他在二十四岁因为出色的骈体文写作而考中了进士,当时的人们认为欧阳修一定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骈体文作家。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欧阳修一考中进士之后,马上摈弃了骈体文的写作因为他真正热爱的是像韩愈那样的散文,他的内心是反对骈体文写作的欧阳修进入仕途之后,他坚定地反对骈体文的写作,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新文体(古文)的创作当中。

这种文体也就是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恢复先秦时期已有的优秀散文形式的文体欧阳修作为一名坚定的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出处体现着他的散文特色和理论这场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最终在欧阳修不遗余力地努力之下确立了,欧阳修也由此成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古文运动也在欧阳修的倡导和带动之下,进入了辉煌的时期,其后在欧阳修的学生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宋代散文繁荣昌盛的局面。

安徽滁州琅琊山欧阳祠欧阳修散文创作的主张和成就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由洛阳调任开封,初次担任馆阁校勘一职,参与编辑三馆密阁藏书总目,这份工作相当于是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了一篇《洛阳牡丹记》,这是一篇关于牡丹花的专著,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质:。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 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 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花争高下是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节选《花品叙第一》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姚黄、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红,以州著;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以地著;一擫红、鹤翎(líng)红、珠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以色著;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皆志其异者。

——节选《花释名第二》花开渐小于旧者,盖有蠹虫损之,必寻其冗,以硫黄针之,其旁又有小穴如针孔,乃虫所藏处,花工谓之气葱,以大针点硫黄末针之,虫乃死,花复盛,此医花之法也乌贼鱼骨用以针花树,入其肤,花輙死,此花之忌也。

——节选《风俗记第三》欧阳修曾经在洛阳担任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多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经常体察民情,他在基层的工作是很出色的,对当地民风民俗等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农学也是很关注的在洛阳期间,欧阳修对当地牡丹花的花品、花名以及洛阳人喜爱种植牡丹花的风俗习惯,以及种植牡丹花的方法等都做过深入调研,这为他撰写出这篇学术专著打下了基础。

这篇文章从花品叙、花释名、风俗记、跋尾四个部分记叙了洛阳人爱花的习俗,第一次以文学论著的形式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做出了科学的说明,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要言不烦、有条不紊,在结构上非常严谨,层次分明,文风朴实自然。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实用性很强,这与他文章创作的主旨有明显的关系他的主张是“文以明道”,他认为“道”是内容,是本质,“文”是形式,是明道的工具,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没有实质的内容《洛阳牡丹记》是一篇典型的“文以明道”的文章,也是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力作,此后,欧阳修在散文复兴之路上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

伸张正义,文如其人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为批评朝政而触怒了宰相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州大部分官员都很同情范仲淹的遭遇,而左司谏高若讷却曲意迎合吕夷简,认为范仲淹被贬是合适的决定欧阳修是支持范仲淹的,他虽然只担任馆阁校勘的官职,但是他对高若讷的虚伪卑鄙和见风使舵的行径是非常不满的。

他伸张正义,直接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与高司谏书》:前日范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尹洙,下文会提到),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节选)安道是余靖的字,当时任集贤校理,因为反对范仲淹被贬,也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监酒税。

在这篇为范仲淹辩护的文章里,就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的观点鲜明和说理透彻的特点,而且以犀利的文笔,痛快淋漓地对高若讷谄媚权贵,不分是非的行径予以了揭露这篇文章不仅直陈痛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若讷无底线的行径,而且表现了欧阳修泾渭分明、为人正直的品质,。

不知道高若讷读完这封信后,会是什么感受,他的脸色一定是非常难堪的也正是因为这封信,欧阳修也受到了打击报复,不久,他就被贬为夷陵县令(今湖北省宜昌市),由此也看出来高若讷卑鄙的伎俩和行径离开开封,欧阳修到了基层任职,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造福一方和文学创作上。

基层工作四年之久后,欧阳修又被调入开封担任馆阁校勘基层的经历让欧阳修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写作风格日趋成熟,在文学创作上的理论日臻完善,在当时的北宋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宋史·欧阳修传》很多学子都希望在写作上得到欧阳修的指导,欧阳修是平易近人的,他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学子,他都是倾囊相助,毫无保留地予以指导。

欧阳修重视对青年学子的培养,并注重人才的挖掘,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予以高度地关怀与鼓励。欧阳修在文坛的声望进一步提升,这也为他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切都水到渠成。

提出“重道以充文”即“文道统一”的文学主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吴充一到开封,就给欧阳修投书写信,希望欧阳修能对他的文章予以指点欧阳修看了吴充的文章之后,立即写下了回信《答吴充秀才书》:。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节选)在书信中,欧阳修热情地肯定了吴充文章的优点,并且中肯地提出了其中的缺点和原因。

欧阳修指出吴充文章中“弃百事不关于心”的缺点,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就是文章的具体内容,写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生活实际如果文章脱离生活实际,那么就没有意义了在这封书信中,欧阳修首次提出“重道以充文”,也就是“文道统一”的文学主张。

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欧阳修进一步确立了“文道统一”的主张,直接批判了不重视内容只重视浮艳辞藻的文风欧阳修“文道统一”文学主张在这两篇文章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这是对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篇文章不仅论述了文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且论及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

这封信也是一篇非常有名的理论纲领,对古文写作有重要意义

改革骈体文,推动古文运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前来参加科举考试,他和欧阳修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两人亦师亦友这位后来和欧阳修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青年学子,在礼部应考中竟然名落孙山,因为礼部的应考标准是毫无内容、只是玩弄词句的“四六骈体文”。

欧阳修认为曾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欧阳修确实是慧眼识珠,为了勉励这位青年才俊,欧阳修在送别曾巩回家时写下赠言《送曾巩秀才序》: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zī,锄草)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曾生。

橐(tuó,用书袋子装)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於其行也,遂见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节选)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为曾巩这次的落榜而感到惋惜“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他充分肯定了曾巩的才学;“有司又失之”,同时他严厉地批评了当时以骈体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欧阳修坚定践行的古文运动,就是为了改革当时文坛上盛行的骈体文,这两种文学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骈体文苛求辞藻华丽却内容空洞,而欧阳修提倡的古文革新是追求文道合一,文章要有现实意义。在文中,欧阳修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很明显,欧阳修的写作风格与骈体文已经势不两立了。

15年后,当50岁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科举考试选拨工作时,他毅然决然地改革了科举考试的制度,直接废除了骈体文取士的制度,提倡科举考试的写作要以平实致用的文风为主正是在这次考试中,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被录取,可以说这次考试的意义是非凡的,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至此时,欧阳修领导的北宋古文运动,才真正取得完全成功,结束了骈体文在文坛上长达六百年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欧阳修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欧阳修以其超凡的眼光和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文坛乃至整个文学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被录取的考生中有的成长为北宋文坛的扛鼎人物,有的也以精美绝伦的散文艺术成就而流传千古欧阳修在推行古文运动的同时,当然也招致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在这次的科举考试中,以擅长写骈体文(当时叫“时文”)的考生们就名落孙山了,他们一时无法接受这种结果。

有一次,欧阳修上早朝的时候,他们在大街上就将欧阳修围住,任意指责辱骂,有的学生还写了“祭文”送到欧阳修的家里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坛斗争是很激烈尖锐的,欧阳修顶住了压力,义无反顾的推行古文改革,也为古文运动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国家博物馆藏,欧阳修行书《灼艾帖》对墓志铭文的革新欧阳修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很多人不喜欢他的文章,对他的文章风格不屑一顾,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的好友尹洙去世后,他为亡友写了悼文《尹师鲁墓志铭》。

时人对这篇墓志铭文妄加非议,说欧阳修不近人情;尹洙的家属也不满意这篇墓志铭,认为对家属的评价太简单了这是对欧阳修极大的挑战,也对古文复兴运动带来了挑战,欧阳修面临艰难的抉择时,他选择了坚持,于是写下了《论》

,以下节选:此三者,皆君子之极美然在师鲁,犹为末事其大节笃于仁义、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如上书论范公而自请同贬,临死而语不及私,则平生忠义可知也其临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又可知也。

欧阳修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因为在唐宋时期,墓志铭文多是一些陈词滥调,是套路式的文章,文风也是随意夸饰,有的墓志铭文甚至与墓主人的生平活动大不相符欧阳修在给尹洙写的墓志铭文里一反常态,是以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来写的,这与当时流行的墓志铭文风格截然相反,这是欧阳修凭一己之力对墓志铭文发起的一次改革。

与其说这是一篇作者对自己作品自我分析评论的文章,还不如说这是一篇论辩式的文章、作家探创作经验的文章欧阳修在文章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对墓主人的评价,欧阳修认为一定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饰;

是在对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描写中,欧阳修提出要重点选材,一个人生前会有很多重大的事情,要选取最能反映墓主人性格特点的事迹写进去,也就是文中说的“止记大事”,如文中提到的“如上书论范公而自请同贬”这件事情,就能很好地说明尹洙的忠义和大节。

是提出墓志铭文的写作要“文简而意深”,用简洁流畅的语句表达文章的主旨,生僻难懂的语句字词最好不要采用,“文简而意深”也是欧阳修一贯坚持的创作风格;是采用“其语愈缓,其意愈切”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样才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形成一种抒情委婉的的风格。

欧阳修有他追求的文章风格,他是古文改革的践行者,从这篇墓志铭文中就能看出来他不会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放弃自己的写作原则,他是以一个历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来写这篇墓志铭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其实欧阳修本身就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以一己之力,耗时二十年撰写完成了二十四史之一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而且和宋祁合作完成了《新唐书》,一个人独自参与两部史书的撰写,这也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对诗歌创作的革新,提出“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理论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55岁的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职,这一年他为梅圣俞的诗集作序梅圣俞是现实主义诗人,主张诗文平淡、朴实反对艳丽,他的诗文风格与当时的“西昆派”针锋相对,梅圣俞和欧阳修志同道合。

在《序》中欧阳修写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节选《序》)这虽然是一篇诗集的序言,但序言的主题却不是单纯的评论诗歌,而是提出诗歌创作的主张和理论在首段欧阳修就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理论;第二段中欧阳修评论了梅圣俞的诗歌,对梅圣俞诗歌的特点做了分析,并且赞誉了梅圣俞诗歌平淡、朴实的特点:。

先文后诗,以文衬诗欧阳修也因此而十分推崇梅圣俞“清新质朴”的诗风欧阳修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长老”和“世人”的反映充分肯定了梅圣俞诗文取得的高度成就,最后一段中交代了作者收藏和编辑梅圣俞诗集的经过这篇序言论点鲜明,“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的,也是北宋诗歌创作的理论,奠定了宋诗的格调。

全文有叙有议,字里行间饱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同情这篇序言是欧阳修的力作,也是他古文和诗歌创作理论中的代表作品

结语:欧阳修除了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外,他在史学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就像前文说过的,一人独自参与了两部史书的撰写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一生在古文复兴运动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尽管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挑战,但是他都选择义无反顾的坚持。

他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骈体文和时文的回击,是对日益落伍、日渐式微、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旧文体的革新欧阳修有着强烈的社会担当,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在古文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也是古文复兴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上承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余勇,下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文风。

欧阳修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堪称楷模的人格和堪为人师的文章,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在他和他的追随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古文复兴运动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宋代文学繁荣昌盛的局面。

苏轼在评价欧阳修时说道: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是从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欧阳修,是说他在古文理论上的成就和韩愈是一样的;他在养学才能、品德风范、制诰论证方面的成就就像中唐时期的著名宰相陆贽;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可以比肩司马迁;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流畅,又有李白的俊逸之气。

欧阳修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他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成就是世人所称道的其实他还写过《六一诗话》,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诗话”体,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灵活的方式语言的简洁流畅,风格的清新自然正是欧阳修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提出的理论为古文运动注入了新鲜的气息。

用“文如其人”来形容欧阳修是准确的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本文参考资料:《欧阳修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六一诗话》《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