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惊蛰散文_惊蛰散文苇岸

一声春雷,撕破了大地的沉默,蛰伏的小动物探头探脑地钻出地面,悄悄地试探春意的深浅浓淡。东风用轻柔的纤指,托出一个动人的节气——惊蛰。《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二十四

惊蛰散文_惊蛰散文苇岸

 

一声春雷,撕破了大地的沉默,蛰伏的小动物探头探脑地钻出地面,悄悄地试探春意的深浅浓淡东风用轻柔的纤指,托出一个动人的节气——惊蛰《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据说,后来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故将"启"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惊蛰最重要的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民间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意思是: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相传,在惊蛰这一天,会有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发生而这一切,是一位脾气暴躁的雷神引发的雷神雷震子是周文王的义子,它的嘴巴尖尖的,脸红得像熟透的大苹果,雷震子袒胸露腹,背上长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翅膀。

惊蛰这天,他就开始巡视人间大地他批评贪睡的小虫,叫醒冬眠的猛兽,偶尔,还会挥动柳枝轻轻敲打那些不孝的儿女,以此来告诫他们

陶渊明有诗:"促春遴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至于雷神视察大地,那也只是神话故事而已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蛇虫、蚯蚓、蝎子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

”它告诉人们:天气已进入仲春,桃花开了,黄鹂叫了,燕子飞回来了,随着雨水渐多,气温回升,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人们开始了又一季辛勤的劳作,万物皆醒,大地迎来了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晴和的日子,迎着九九的艳阳,微风漫过原野,轻轻地,柔柔地拂过脸颊,舒适惬意。

桃花用妩媚的笑容,驱散了往日的肆掠的寒冷,空气里溢满了丝丝清新,湖面漾起融融暖意多嘴喜鹊站在枝头“絮叨”,活波的麻雀鸣叫着冲向天空,与相识的或不相识的鸟儿一唱一和着,柔韧的柳丝间,平添了一份快意童年的记忆里,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们,纷纷跑到池塘边的柳树下,扯下一根根柳条,双手用力拧巴拧巴(至今想起小同伴那嘟着嘴,腮帮子因用力涨的通红的样子,都觉得可笑),抽掉中间柳棍来,掐出一节做成柳笛儿,悠悠地吹起来。

这时候,大人们总会说“清明还早呢,吹了柳笛蝎子会蛰嘴哩……”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由于新枝才抽出,就被折断,会影响树的生长,大人们便这样吓唬孩子呢!等到清明,柳树枝繁叶茂,就不怕乱折了!“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左河水的这首吟诵惊蛰的诗,道出江南艳阳春景其实,待到塞北春深时,江南仲春也会逊色三分的确切地说,惊蛰是孟春进入仲春是分水岭,南北大部分地域均不例外此时节,和煦温暖的春日,不可逆转的来了。

就如同四更的黑暗一般,毕竟挡不住曙光,太阳很快就会升起,美好的晨光终究会来于是又有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时光在一场暖风中熏醉了,它欢快的脚步溅起了一片水花和阳光春色在偶尔炸响的一声惊雷后,便彰显出盎然生机。

从这一刻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忙碌的春管、春耕期农谚有“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是说农民开始在田间地头忙活啦!正如那首四季歌唱的“柳树披绿衣,春天来到了,燕子筑起巢,爸爸耕地忙……”正因为如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惊蛰,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北方的春天,实际上是从惊蛰开始的于是,惊蛰也便成了春天路上最重要的节日了!天地从惊蛰开始,迈入了新的阶段,农耕如此,人生也如此,走过了惊蛰,就会迎来和顺的时光!今年的惊蛰,似乎非同凡响,困扰三年的疫情终于消停了,这种放松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呢!周围的乡村街道,纷纷搭台唱戏,动听的音乐,婉转的唱腔,让空气中弥漫着喜庆。

一片“政协人皆和,物阜民自乐”的景象

哦,惊蛰,你用滚滚春雷,惊醒了大地,惊醒了柳树,惊醒了桃花,惊醒了泥土里穿梭的蚯蚓,池塘边鸣叫的青蛙,树林中觅食的松鼠,惊醒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脚步天地万物,都在春天的湖面上一下子鲜活起来借用作家苇岸的一句话:"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