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文学概论_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1.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2.创作冲动3.文学观念演变的原因是什么?4.第二人称叙述及其特征。5.期待视野6.内指性7.剧本8.在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9.创作个性10.作为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具有什么特点?11.作家体验的

文学概论_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1.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2.创作冲动3.文学观念演变的原因是什么?4.第二人称叙述及其特征5.期待视野6.内指性7.剧本8.在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9.创作个性10.作为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具有什么特点?。

11.作家体验的特性12.试论中西文学传统的差异及其成因13.试论劳动与文艺起源的关系14.试述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差异15.文学批评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6.文学接受者应具备怎样的内在素质?17.试论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8.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9.试述文学批评的方式包括的几个要点?20.文学语言组织有什么特征?21.阅读下列材料,阐明创造“物境”“情境”和“意境”的条件22.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23.“文学创作主体”与“作家”的区别。

24.如何理解第三人称叙述?25.流派风格26.抒情的途径有哪些?27.童心说28.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差异是什么?29.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30.叙述视角一般分为几种?31.叙述频率3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区别。

33.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34.结合作品,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35.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的几种观点36.试论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37.结合下列诗句,阐述抒情的语法策略38.文学文本自身的特点。

39.审美理想和艺术至境40.顺时序和逆时序41.说明文学语言组织的文法层面42.以刘禹锡《乌衣巷》为例,说明实境和虚境的关系43.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44.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1.答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P2112.答案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理驱动力,它推动着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因此没有创作冲动也就没有艺术创作P3053.答案(1)时代的原因,文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文学自身的原因,文学观念随着文学自身的变化而变化。

(3)人的原因,文学观念随着人的观点的变化而变化4.答案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的叙述特征:事实上,讲述“你”的故事的叙述者只能是“我”,也就是第一人称即使故事中的叙述完全都是“你”的语言,那也只能是“我”在转述,但因为“我”不出场而使得叙述变成了旁观者的视角,也就是变成了以“你”为角色称谓的一种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

但因为叙述者把叙述的接受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来对待,从而使得现实的读者与虚拟的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叙述者参与到故事内容中的反常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一种特殊效果由于这类作品的数量和影响比较小,所以对于叙事学研究来说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

P185-1865.答案所谓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P3306.答案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P1297.答案剧本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P3728.答案答:(1)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3)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又要有独创性P3139.答案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P25210.答案答:(1)表诚挚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此处所说的“境界”,就是文学意境(2)状飞动之趣唯其动态千种,方能显示生命的律动和意境的魅力。

(3)传万物之灵趣它传的并非全是物象之神、客观之神,而是主观情感浸染的、诗意盎然的生命异彩和神韵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P156-15711.答案(1)情感的诗意化(2)意义的深刻化(3)感受的个性化P95-9912.答案(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学传统,它们分别代表着各个民族的文学精神、艺术精神甚至民族精神(2)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3)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的文学成就常以戏剧为标准,中国的文学成就常以诗歌为尺度13.答案(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因,也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早期精神活动、艺术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的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首先,原始艺术与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艺术活动成为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和内容(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劳动与原始艺术的密切关系,只是表明劳动是原始艺术产生的基本原因与必要前提,而不是说劳动是原始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劳动提供了艺术产生的物质前提与表现对象的重要内容,但原始艺术的真正诞生,还必须经过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中介。

也就是说,原始艺术是思维活动与精神创造的直接产物,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P357-P35814.答案(1)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P25115.答案答:文学批评有别于一般文学接受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作用具体地说,文学批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

(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P344-34516.答案答:(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P324-32517.答案答:(1)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①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②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③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④社会发展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社会发展又是以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文学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反映经济基础的性质与变化,也就是说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和文学生产。

②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表现形态:从艺术形式上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衰落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P360-36618.答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表现为:(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P137-14019.答案答:(1)审美体验,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就必须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

(2)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3)价值判断,即批评家须对作品做出高下优劣的主观评价P346-34720.答案(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P113-P11421.答案附:“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它深刻地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意境”才能真切动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P15122.答案审美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协调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这样被“审”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物以及表达它们的形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化为主体的可体验的对象。

而且主体的心灵在瞬间要处在不涉旁骛的无障碍的自由的状态(2)客观对象层审美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审美对象及其属性的呈现“审美”的“美”,是“审”的对象美的对象很复杂,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不同的对象引起不同的感受和感情。

虽然这些感受与感情不同,但它们仍属于同一类型,即以情感评价对象(3)中介层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中介层面主要包括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历史文化的积累。

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一切功利欲念,最终实现精神超越和净化。

P84-8623.答案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作家并不等于创作主体,因为主体只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一个人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尽管他也许早已不再写小说了,人们还是可以称之为作家,但他已不再是创作主体了,因为只有相对于创作客体,并处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作家才是创作主体。

P28524.答案答: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因而造成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由于叙述视点可以游移,这种叙述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P18425.答案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P27926.答案答:(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律,“情”指情感。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助某种媒介,才能抒发情感P221-22227.答案明代学者李贽曾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也”P10228.答案答: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比较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当其被读者阅读后,才变成了作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P10629.答案(1)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2)由于人们的审美以不同的心理结构为基础,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因此对风格美会有不同的选择(3)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却又受到时代价值取向的影响P272-27330.答案答: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者决定的,总起来说就是三种情形:(1)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2)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的叙述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叙述视角。

P184-18531.答案频率是叙述时间的另一个方面,是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P18332.答案(1)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2)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

(3)与前面两点相关,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P29233.答案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民族文化一般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神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习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思维、民族的审美理想、民族的艺术、民族的科学、民族的历史等特点融合而成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P27534.答案答:(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P89-9135.答案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和劳动说。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是模仿自然的产物;(2)巫术说认为是巫术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了人类艺术的诞生;(3)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4)劳动说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P353-35636.答案文学消费已经包含了文学接受的内容但是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1)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

文学消费需要物质购买力,可以为买而买;文学接受则需要精神消费能力,是为欣赏而阅读(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也会有差异P32337.答案附:(1)“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已经改变了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堆出了六个鲜明的形象,而没有采用通常的名词+动词句式,这极大地削弱了其叙事功能,变相地强化了其抒情功能。

即使非有叙事功能不可,诗人也常常使用方位名词(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内外上下等)或副词来代替动词,尽量不用动词,意在强化其抒情效果“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除了“转”和“见”字,没有其他动词。

即使非用动词不可,诗人也常常以之造成拟人或通感的效果P22438.答案(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及其想象性世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P105-10639.答案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艺术至境”,是指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包含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

40.答案顺时序,即故事时间中的顺序与文本时间中的顺序相一致;逆时序,即文本中的叙述的前后顺序与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一致P18241.答案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成分,直接与其成败得失相关。

符合法则才能达到一种结构美,更好地表现内容,得到读者的接受和喜爱,否则就会被读者拒之千里而失败P12242.答案原诗如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答:虚境与实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我国文论历来十分重视虚境的这种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这从上例《乌衣巷》已可充分看出,它的意蕴层面的虚境,全是由诗人描绘的展现于眼前的荒凉的实境和诗人有意设置的历史陈迹以及通过燕子故意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来造成。

诗人采用反衬、对比、讽刺的艺术手法,也使实境具有了无限的蕴含力一切都要在实境描写上见功夫P154-15543.答案“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价值阅读”则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P74-7544.答案(1)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P31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