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pdf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于1987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经大幅度修订后,1998年7月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上标示为“修订本”,也就是第二版。2015年,该书又做了第二次修订,有较多的补充和改动,2016年2月面世,是第三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pdf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于1987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经大幅度修订后,1998年7月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上标示为“修订本”,也就是第二版2015年,该书又做了第二次修订,有较多的补充和改动,2016年2月面世,是第三版。

但当时未能在封面上标示“第三版”,只在书前面的“重印说明”中做了简单的介绍一般读者可能并不了解此书历经两次修订的版本情况,会造成某些不便,我们表示歉意这里有必要再交代一下第三版的修改变化情况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订本)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心得;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了写法;重新做了史料核实考证,补正了上一版的疏漏,还将原来每一章后面的注释都转换成页下注,方便读者参阅。

其中有些章节的改动比较多,如“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二)、“新诗”(一)(三)、“散文”(二)、“戏剧”(三)、“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赵树理”等章;特别是“通俗文学”(一)(二)(三),易名“市民通俗小说”,内容的变动更大。

第三版的修订,有意识地去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现代文学传统,参与价值重建第三版的修订工作,本书三位作者基本上分别负责原来各自撰写的章节,具体的分工是:钱理群负责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八章;吴福辉负责第三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温儒敏负责第一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八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九章,并对全书进行统稿。

责任编辑艾英女士负责史料核实,黄维政先生和张冲女士提供了帮助每章后附知识点、必读作品与文献、思考题二维码,内容由温儒敏撰写,书后附试题选录二维码,可供学习时参考鉴于2016年的新版是以“重印本”面目呈现的,容易造成版本的混淆,2024年决定改用新书号,特别在封面上标示“第三版”,而框架内容仍然维持2016年“重印本”的原貌,只对个别章节和史料做了一些修订。

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从初版至今已经37年,其间先后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到2023年年底,有过60次印刷,印数超过160万册其在高校的使用覆盖率,以及学界的引用率,在同类书中都是非常高的。

我们要感谢广大师生、读者的厚爱,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来取代它行笔至此,不禁想起我们当年受王瑶先生委托,撰写这部文学史的往事三十多年过去,王瑶先生早已谢世,参与过此书第二版审定和资料核实的樊骏、杨义、费振刚、封世辉、王信等先生也已经远离我们。

2015年修改此书时,吴福辉仍然精力旺盛,笔耕不辍,不幸的是,他也于2021年1月在加拿大辞世逝者如斯,不胜感慨如今本书以“第三版”的面目出版,也带有对王瑶导师、诸位对此书有过贡献的同人,以及合作者福辉兄的深切怀念。

钱理群 温儒敏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

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作者简介钱理群(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与鲁迅相遇》《鲁迅作品十五讲》《我的精神自传》《语文教育门外谈》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等。

温儒敏(1946— ),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荣休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等。

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与语文教育研究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等吴福辉(1939—2021),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长于辽宁。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曾任副馆长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并长期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编等著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京海晚眺》《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春润集》等。

附初版序言,以表达对王瑶先生的深切怀念初版序言 王瑶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三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从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末一节“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开始,六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种有关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已经相当多了;它已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

其中较早的著作,无论是前述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还是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9年出版,其中有“十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一节,详述晚清以后的文学),或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真正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地研究现代文学的,应该说是始于朱自清先生他1929年至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后来整理发表题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50年代初期,由于适应当时高等学校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的教学需要,先后出现了好几种比较完备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以教材形式出现的著作虽然都努力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但同时也反映了民主革命胜利初期的时代气氛与社会心理;如对于解放区作品的尽情歌颂,对于国统区某些政治态度暧昧的作品的谴责,即其一例。

由于当时政治气氛和学术空气比较正常,各种各样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尚未开展,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现代文学史著作,都尚能各抒己见,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它们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后来研究工作者沿用的格局和范围,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确立了一个起点。

但随着我国学术思想界“左”的倾向的抬头,这些著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一批以所谓“文艺上的无产阶级路线和资产阶级路线的斗争”作为基本发展线索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把研究的重点对象由作家作品转向文艺运动,甚至政治运动,而且模糊以至否定了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现代文学史”变成了“无产阶级文学史”;到了那“史无前例”的日子,最后就只剩下一个被歪曲了的鲁迅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复苏,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这些著作或在60年代编写的教材基础上修改和补充,或由一些地区、学校组织集体编写,总的看来,尽管在体例或深度上还没有更大的突破,但都在对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对文学运动、作家作品的评价上,进行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

这对于推动现代文学研究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开始转入日常的学术建设许多研究工作者对现代文学进行了客观的考察和具体的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了这门学科正在扎实、稳步地前进。

本书的作者就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几位引人注目的青年研究工作者从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吸收并反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打破狭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尽可能地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外,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他们注意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各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视文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重视作品的实际艺术成就,以及艺术个性与风格的特点;注意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历史考察,努力揭示各种文体发展的内在线索。

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学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并注意探讨现代文学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形成过程在体例安排上,既注意到文体分类,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又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章论述,以显示各个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当然,上述这些特点主要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致力方向上说的,至于实际所达到的水平,自然也有力不从心之处,甚至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如在体例框架以及研究方法上尚有待于重大突破,对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还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等。

但这些弱点实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这门学科本身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今后创新的重大课题,因而是不能苛求于作者的鲁迅曾经说过,在历史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一切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必然随同历史的前进而“逝去”。

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265页随着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新更完善的文学史著作出现但就目前而论,本书确实反映了现阶段的研究水平并且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因此我愿意把它介绍给中国现代文学的爱好者和关心者,并瞩望本书的作者们继续前进,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前言本书所要讨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尽管这些年学术界不断有打破近、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展更大历史段的文学史研究(例如“20世纪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建议,并且已经出现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本书的教科书性质,必须适应现有的大学中文系课程的设置,以及现有的学术研究格局,在未做全国性的变动之前,以“三十年”为一个历史叙述段落,仍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在本书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与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因此,20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而中国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历史特点,例如,其实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争取民族独立与统一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城与乡、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出现了现代都市与乡土中国的对峙与互渗;现代化本身产生了新的矛盾、困惑……这些都对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现代政治(其核心是国家的文化体制,国家与政党的文化政策、意识形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军事(包括现代战争),而且现代出版文化、现代教育、学术与现代科技都深刻地影响与制约着现代文学的发展。

而如何处理文学与政治、文学启蒙与民族救亡、文学与市场等的关系,更是中国现代作家必须面对,并时感困惑的历史课题在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十年中,在这方面既有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需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的作家为此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并做了大量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这是一个空前复杂的艺术课题,不仅存在如何处理诸如“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俗与雅”“形式的大众化与先锋性、平民化与贵族化”“文学风格的时代性与个人化”的关系这类艺术难题,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个文体内部也有不同样式、流派、风格的创造,如诗歌方面的格律诗与自由诗,散文的闲话风与独语,小说方面的诗化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戏剧方面的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等等,都需要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去进行创造性的实验。

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终于产生了鲁迅这样的世界与民族的现代文学大师,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所创造的现代文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读者的文学养料,大、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成为现代民族语言(现代汉语)的典范,为中国与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尽管现代文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所付出的代价与收获不成比例,但它已经在现代中国的土地上深深地扎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它所创造的文学创作实绩、已经形成的现代文学新传统,也足以使其成为独立的文学史的研究与学习对象。

特别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