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评论

56文学网_56文学网御书屋

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清乾隆,高9.6厘米,方12.9厘米。清宫旧藏。碧玉,印四周有乾隆帝御制“十全之宝说”。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玺【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玺】“四知书屋”玺,清乾隆

56文学网_56文学网御书屋

 

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清乾隆,高9.6厘米,方12.9厘米。清宫旧藏。碧玉,印四周有乾隆帝御制“十全之宝说”。

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玺【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玺】“四知书屋”玺,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3.5厘米,长6.5厘米,通高7厘米,纽高3.4厘米四知书屋位于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之后,是召见王公大臣之所。

康熙帝曾题“依清旷”匾悬于内檐,乾隆时又题“四知书屋”匾悬于外檐关于“四知书屋”的含义,乾隆帝在其《四知书屋记》中有详尽的解释:“予之所谓四知者,盖引孔子《系辞》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意,内以正心,外以敕政,而更慎于用兵之际。

……盖微,柔阴也;彰,刚阳也阳动而阴静,动无不由静,彰无不由微,刚无不由柔然而柔能制刚,微能揜彰,静能胜动,此又圣人扶阳抑阴之本义正心敕政,以及用兵者,不可不深知”以此作为修身养性、熙政诘戎之大法

青玉交龙纽“五福五代堂宝”【青玉交龙纽“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五福五代堂”原为宫中景福宫内明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世,故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亲书“五福五代堂”匾悬挂在景福宫内,并特作《五福五代堂记》:“兹蒙天貺,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

古之获此瑞者,或名其堂,以饷其事则予之所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同时命镌刻多方“五福五代堂宝”玺以纪其事不仅如此,乾隆帝又再书“五福五代堂”匾悬挂于避暑山庄东宫“卷阿胜境”殿内,并镌“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宝”。

所有这些,都是对他“古稀有七,曾元绕膝”这一人生重大历史的记录

青玉交龙纽“养心殿宝”【青玉交龙纽“养心殿宝”】“养心殿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7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6厘米附系黄色绶带宝四周浅刻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绶带上系黄签,两面写有不同的文字,分别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禄交养心殿宝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认看,廿一日”,为同治时期整理宝玺时所留。

养心殿位于后三宫西面,西六宫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帝崩逝后,雍正帝在养心殿为其守孝,礼成后再未迁回乾清宫,而是以养心殿为皇帝寝宫,从此直到宣统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使这里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和寝兴之所。

其东暖阁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同样是在这里,宣统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青玉质瑞兽纽“即事多所欣”玺【青玉质瑞兽纽“即事多所欣”玺】“即事多所欣”玺,清乾隆,青玉质,瑞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5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3.9厘米“即事多所欣”语出东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

原诗为:“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此诗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闲居在家,于新春参加耕种时对古人的怀想与抒怀。

其中“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句是说:虽然还无法预测一年的收成,但眼前所见到的情景就已经使人非常高兴乾隆帝对陶渊明此诗肯定非常熟悉,因为在他为宫内重华宫中的书房“抑斋”题写的对联“赏心于此遇,即事多所欣”中,就巧妙地借用了此句,同时又将其作为玺文刻成宝玺,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碧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碧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八徵耄念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11厘米,纽高54厘米附系黄色绶带宝四周阴刻乾隆帝御笔《八徵耄念之宝记》曰:“予年七十时,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宝’,而即继之曰‘犹日孜孜’,不敢怠于政也。

蒙天眷佑,幸无大损,越于兹又浃旬矣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袤之庆,镌为玺,以殿诸御笔,盖莫若《洪范》八徵之念”观此文,可知乾隆在八十万寿时镌刻此宝的原因在刻治“八徵耄念之宝”之同时,又刻治“自强不息”玺作为副章,其用意也显而易见。

田黄石“信天主人”玺【田黄石“信天主人”玺】“信天主人”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面宽2.5厘米,长3.2厘米,通高5.5厘米乾隆帝早年曾著《开惑论》,仿四子讲德之意,设为春秋硕儒、臻成大夫二人问答,其文中有:“枭瞷文身,无不内属,慕义归仁,鸿庸爰建,千古未闻。

若子者所谓菽麦未辨,安足以知我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硕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谓楚即失之,齐亦未为得也’”其中“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称,取“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岁时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诗云:“开惑昔年著论曾,信天爰以主人称。

谓危反用成安屡,逮失还资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忆,途长惟益励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顾我何修遇此能?”表达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为号的意旨

玛瑙螭纽“半榻琴书”玺【玛瑙螭纽“半榻琴书”玺】“半榻琴书”玺,清雍正,玛瑙质,螭纽方形玺。篆书。面1.7厘米见方,通高1.7厘米,纽高1.2厘米。

白玉螭纽“如如”玺【白玉螭纽“如如”玺】“如如”玺,清雍正,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3厘米,长1.9厘米,通高1.2厘米,纽高0.5厘米如如,佛语,指真如常住,圆满而不凝滞之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钤此玺

太上皇帝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厘米,纽高7.3厘米,印面22.5×22.5厘米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碧玉交龙纽“戒得堂宝”【碧玉交龙纽“戒得堂宝”】“戒得堂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5厘米见方,通高8.6厘米,纽高4.1厘米附系黄色绶带,配紫檀木浮雕海水云龙纹宝匣戒得堂位于避暑山庄清舒山馆之左,命名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则知此宝制作于是年或稍后,专门存放在此书堂内。

关于戒得堂命名之始末,乾隆帝曾有《戒得堂记》云:“我皇祖圣寿望七时,尝欲镌通用小玺,命内廷翰林拟文,皆无当圣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然当时圣意引而未发予今亦届七秩,于元旦试笔,即隐括此语为什兹驻跸避暑山庄,乃皇祖朝乾夕惕用此玺之处,而予受恩之所也。

适作书堂于清舒山馆之左,即以此题额而为记,以阐皇祖之意曰:帝王之学,与佔毕书生有不同,则所戒亦当各异未定方刚之戒,兹不复论,兹所戒者,当在得矣”可知此堂之命名,既有仰体康熙“戒之在得”之训的意思,也包含乾隆自我鞭策、自我警励的成分。

青玉交龙纽“纪恩堂”玺【青玉交龙纽“纪恩堂”玺】“纪恩堂”玺,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9厘米见方,长6.5厘米,通高9.4厘米,纽高4.5厘米此玺质地温润,雕刻精细印台四周浅刻填金乾隆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配紫檀木雕龙宝匣,匣四周亦阴刻填金同一篇御制文,落款为“乾隆三十八年岁在癸巳仲夏月御制”,可知此玺制作是在1773年。

按:纪恩堂共有两处,一处在避暑山庄,一处在圆明园,是乾隆帝为纪念祖父康熙帝将其养育宫中的深恩而特意命名的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中讲道:“圆明园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自避暑山庄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迹名同而实异,文异而事同。

”所谓受恩之迹,即指乾隆帝十二岁时曾随康熙来到避暑山庄,康熙安排他在万壑松风之侧室居住、读书,令其日夜陪侍左右,对他呵护备至乾隆帝即位后特书“纪恩堂”匾悬于此殿从此玺四周所刻御制文,可知此玺是专门为避暑山庄内的纪恩堂制作的,平时放在其中,以备钤用、纪念。

白玉狮纽“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白玉狮纽“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清乾隆,白玉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4厘米见方,高6.1厘米,纽高3.7厘米该玺置于紫檀木宝匣内,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部分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八玺之一,刻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石渠宝笈》续编编纂期间。

《石渠宝笈》续编“凡例”规定,凡收入《石渠宝笈》续编的古今臣工书画,除照例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各玺外,其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宁寿宫五处的书画作品,还要分别加盖五处的鉴藏宝。

因此,凡宁寿宫所藏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者,都加盖此方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玺【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玺】“三希堂精鉴玺”组玺,清乾隆,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2厘米,长4厘米,通高1.9厘米,纽高1厘米;“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2.5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

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因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得名从艺术鉴赏角度看,“三希堂”便成为著名艺术品的典藏地而闻名于世,与之相对应的“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便当然成为鉴定性标志。

二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如《石渠宝笈》初编,凡书画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四处,俱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又“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二玺,册、卷、轴皆同。

上等者则盖以“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三玺而《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续编入选者,则钤用“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

而这两方玺在钤盖时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鉴玺”在上,“宜子孙”玺在下

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青玉交龙纽“文华殿宝”】“文华殿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8厘米见方,通高10.6厘米,纽高5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文华殿是紫禁城内位于太和殿东面的一组建筑,自成体系,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最早为皇太子的东宫,嘉靖帝时改为皇帝斋戒时的居所和接见大臣的地方这里也是皇帝举行御经筵的宫殿经筵,即御前讲席,讲官先讲解《四书》《五经》中的某些议题,皇帝再阐发义理明朝早期无定月,亦无定日正统初年始为常仪,每月初二日御定文华殿进讲,每月三次。

万历时分春讲和秋讲清承明制,仍以文华殿为经筵之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定每年二月八日举行,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任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以后虽经筵细节稍有变化,但其制不改

碧玉交龙纽“心愿符初”玺【碧玉交龙纽“心愿符初”玺】“心愿符初”玺,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厘米见方,通高10.3厘米,纽高5.2厘米此为乾隆帝晚年所制宝玺乾隆帝晚年,训政之暇,还经常沉浸在对自己一生辉煌历程的回味之中,津津乐道于“得遂初心”、“心愿符初”,在回味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精神寄托。

乾隆帝晚年多次提到有关“心愿符初”的事情比如:“朕自御宇初年,即焚香敬告上苍,若纪年周甲,当传位嗣子,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载之数节经明降谕旨,宣于中外,今敬迓洪厘,幸符初愿,新岁大廷授玺”“纪元周甲,心愿符初,今岁元正大廷授玺,称太上皇帝,幸为千古全人。

”“朕今寿望九秩,精神康健,视听未衰若来岁归政,遂思自暇自逸,竟至天下重务于不顾,则非所以敬承天眷,亦非御极初年定期归政,不肯恋位之初心矣”“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通过以上引文,可知乾隆帝所谓 “心愿符初”,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纪元周甲。

作为皇帝,御极天下六十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乾隆帝虽口口声声强调“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载之数”,但实际上其享国已经远远超过了康熙帝,这是他从未明言的心愿其二,授玺归政,称太上皇,从而有资格同历史上的贤主明君比较,堪称“古今帝王第一”。

此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刻制的,充分反映出乾隆帝的晚年心态

玛瑙螭纽“菑畬经训”玺【玛瑙螭纽“菑畬经训”玺】“菑畬经训”玺,清雍正,玛瑙质,螭纽方形玺。篆书。面1.8厘米见方,通高1.6厘米,纽高0.9厘米。

青玉“五经萃室” 印【青玉“五经萃室” 印】青玉“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面3.2厘米×3.4厘米,通高7厘米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书“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印合成组印,这是其中的一组五经萃室位于昭仁殿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经火烧过的痕迹。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乾隆帝田黄三联玺】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碧玉交龙纽“避暑山庄”玺【碧玉交龙纽“避暑山庄”玺】“避暑山庄”玺,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7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4.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此玺原存放于避暑山庄印台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叙述避暑山庄建造之原委。

配紫檀木宝匣,匣顶刻“避暑山庄”四字,匣四周亦阴刻填金《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落款“乾隆丁卯仲秋月瀚御制”,知此玺制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钤用于有关避暑山庄的书画碑刻之上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建成的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清代皇帝避暑及处理政事的重要场所。

白玉螭纽“学诗堂”玺【白玉螭纽“学诗堂”玺】“学诗堂”玺,清乾隆,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厘米,长3.2厘米,通高6.7厘米,纽高2.6厘米 “学诗堂”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一的景阳宫的后殿,是清代宫中一处十分重要的收贮书画图籍的地方,“学诗堂”的得名便与殿内所收藏的书画名迹有密切的关系。

“学诗堂”里的“诗”,是指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南宋初,宋高宗命宫廷画家马和之,以汉代毛公所传的《诗经》为依据绘《毛诗全图》,并亲自书写经文与之相配,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的著名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散失很多,到乾隆朝时,内府共收藏有十七卷。

经过乾隆帝的审定,认为其中的五卷为赝品,其余十二卷为马和之的真迹,乾隆帝在每一卷的后面都书写了跋语,合在一起,收藏于宫内景阳宫后殿,并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题写了“学诗堂”匾额悬于殿内乾隆帝于第二年春正所作的诗句 “东壁图书贮景阳,新颜后殿学诗堂。

缘收赵宋君臣迹,企想姬周礼乐场”正是当时情况的实录

田黄石“三希堂”玺【田黄石“三希堂”玺】“三希堂”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厘米,长4.2厘米,通高8.5厘米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西次间,是清宫著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乾隆初年为内府所收藏。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别在养心殿西暖阁专辟一小室珍藏这三件法帖,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青玉交龙纽“乾清宫宝”【青玉交龙纽“乾清宫宝”】“乾清宫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6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4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代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内部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皇帝可以随意居住。

明朝震撼宫廷的宫女绳勒嘉靖帝的“壬寅宫变”以及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均发生在这里清代顺治帝、康熙帝仍住于此,自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这里便成为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引见官员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之地。

殿中“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帝御笔,雍正帝定秘密建储制,建储匣即高置于此匾之后

青玉交龙纽“文渊阁宝”【青玉交龙纽“文渊阁宝”】“文渊阁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面12.7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著名的宫廷藏书处清代《四库全书》正本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百科全书就藏在这里。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乾隆帝谕:自四月四日始,每册用御宝二前曰“文渊阁宝”,后曰“乾隆御览之宝”说明此宝是专门钤盖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的宝玺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玺【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玺】“归政仍训政”玺,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厘米见方,通高5.6厘米,纽高2.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传位皇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的同时,又颁布谕旨:“朕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

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此后,训政便作为乾隆帝的合法权力和施政方式,时时出现于其言谈话语中,并在他归政后切实执行“侥幸已躬最无射,频繁眷佑愧难承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 “今又届元夕,风月清佳,余揣精神纯固,训政如常,实为高年盛事。

” “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而训政敕几,仍未敢一日稍懈” “归政仍训政”作为乾隆帝太上皇时期权力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延续到乾隆帝去世为止他以此约束嘉庆帝,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转。

在乾隆晚期诸玺中此玺尤为重要

白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白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3.5厘米“太上皇”之称谓出现甚早,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便尊其父为太上皇,以示崇敬。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历史上为太上皇者因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而境遇各异,但多数是受形势所迫勉强让位通观中国历史,名副其实既有尊位又有权势的太上皇,恐怕非清代乾隆帝莫属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八十五岁的乾隆帝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顒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

第二年新正,乾隆帝亲自举行授受大典,并下诏:“……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这样,乾隆帝结束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代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帝。

就在宣布传位顒琰之同时,乾隆帝也为即将到来的太上皇生活进行积极准备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他又传下谕旨:“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册,用彰熙朝盛瑞。

”此后,在乾隆帝授意下,内府工匠用不同材质制作了多方“太上皇帝之宝”此宝四周阴刻乾隆帝御制《自题太上皇宝》诗乾隆帝对此玺十分看重,成为太上皇帝身份的证物,是乾隆帝最为重要的宝玺之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十全老人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8厘米见方,通高15.3厘米,纽高5.4厘米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

“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十全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两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但到后来乾隆帝命刻此“十全老人之宝”时,却赋予了“十全”更多的内容。

他在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中讲到宝玺的制作及其原由:“十全记既成,因选和田玉镌‘十全老人之宝’并为说曰:十全本以纪武功,而‘十全老人之宝’则不啻此也何言之?武功不过为君之一事,幸赖天佑,劼劬蕆局,未加一赋而赋乃蠲四;弗劳一民而民收无万。

祗或免穷黩之讥耳若夫老人之十全,则尚未全也盖人君之职,岂止武功一事哉?朱子曰: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则一日不敢立乎其位官者何?职之谓也君子职不能尽言,况敢云尽其职乎?未尽其职,则‘十全老人之宝’,不亦涉自欺与夸而增惭愧乎?然老人之十全,实更有奢望,不敢必以敬持天佑者。

十全之武功,诚叨天佑矣则十全之尽君职,或亦可以希天佑乎?夫适百里者半九十里,予今三年归政之全人,不啻半九十,而且如三十年之久矣是以逮七十而系‘犹日孜孜’以为箴,至八十而系‘自强不息’以为勉,则此可必可不必。

三年中敢不益励宵衣旰食之勤,益切敬天爱民之念,虔俟昊贶,或允臻十全之境,祖三年诚如三十年之远幸何如之,企何如之,惕何如之”可知乾隆帝制此宝,不仅是要显扬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时时勉励自己尽君之全职,以实现其“千古全人”之夙愿。

可以这样说,此玺既是乾隆帝的纪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玺【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玺】“敬天勤民”玺,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厘米见方,通高9.2厘米,纽高4.6厘米附系黄色绶带玺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

按: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宝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宝,一直存放于乾清宫中,质地虽不贵重,但却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实物鉴于此,雍正帝继位后,便把一方原来刻有“万几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龙纽宝上的印文磨去,将“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宫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宝妥善保存。

乾隆帝继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这方宝玺单独存放于乾清宫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刻在宝的四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毁。

于是乾隆帝又命重新制作一方,不仅印文一样,同时也将《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原样复制,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宝关于一再复制“敬天勤民”宝的原由,乾隆帝曾有过解释:“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

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可以说,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镌康熙帝“敬天勤民”玺,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宝贵思想。

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为政之本宝玺本身的一再复制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

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厘米见方,通高13.4厘米,纽高5厘米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

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昌化石质“惟精惟一”玺【昌化石质“惟精惟一”玺】“惟精惟一”玺,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苏轼《赤壁赋》文意,汉文篆书面6.9厘米见方,通高11.9厘米贴黄签一,上墨书“惟精惟一御宝一方”“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言所以为君治民之心法恰如孔颖达注疏所云:“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道心人心为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则难安,安民必须明道,道心微则难明,将欲明道,必须精心,将欲安民,必须一意,故以戒精心一意,又当信执其中,然后可得明道以安民耳。

”盖言为人君者,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乾隆帝以此为玺文刻制了多方宝玺,此为其中之一此玺与“乾隆宸翰”相配,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玺【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玺】“乾隆宸翰”玺,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此玺用昌化鸡血石刻治,印石鸡血虽然不多,只丝丝缕缕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近似于牛角冻。

尤其是雕刻者依据材质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构思,精心布局,使之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如篷的荷叶密密而布,点点红蕊或含苞,或怒放;荷丛中双鹤漫步,悠闲自得;鸳鸯比肩而游,鱼儿嬉于水底荷叶间有蜻蜓、蜘蛛、青蛙、小蟹、鹭鸶等鸟虫,生机勃勃,使人自然联想起南国水乡的迷人景色。

整个作品设计新颖独特,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人喻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乾隆帝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者之一该印本为文人印章印体四周山石间有时人题记多处,书法灵动,词句隽永,极富韵致。

其中前面石上作者题款云:“莲塘三十里,四面起清风鸳鸯飞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夏日过西湖,见莲花烂漫,摹之于石,以博大雅一哂云尔”可知此印制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取材于西湖景色通过题记,不难想象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并经常和朋友同好一起品评的情状。

这件当初抒写文人雅兴的案头清供,是什么时间、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宫中收藏的,今天已无从了解。乾隆帝将其刻成御用玺印后,同样爱不释手,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风雅皇帝的文人情调。

白玉螭纽“落花满地皆文章”玺【白玉螭纽“落花满地皆文章”玺】“落花满地皆文章”玺,清雍正,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7厘米,长1.9厘米,通高1.4厘米,纽高0.8厘米。

“乾隆宸翰”方石印【“乾隆宸翰”方石印】“乾隆宸翰”方石印,清乾隆,长3.6厘米,宽3.6厘米。

田黄石“长春书屋”玺【田黄石“长春书屋”玺】“长春书屋”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方形玺,篆书面2.5厘米见方,通高8.3厘米此玺为乾隆帝的闲章乾隆帝为皇子时,雍正帝赏赐其长春仙馆,并赐号长春居士,故以后所御书屋,多以长春命名。

以“长春书屋”命名的书屋在圆明园、宫内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

“乾隆御赏”竹根印【“乾隆御赏”竹根印】“乾隆御赏”竹根印,清乾隆,长2.1厘米,宽2.1厘米,高1.7厘米。

青金石蹲龙纽“重华宫”玺【青金石蹲龙纽“重华宫”玺】“重华宫”玺,清乾隆,青金石质,蹲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厘米,长3.4厘米,通高5.8厘米,纽高2.6厘米重华宫原是明代乾西五所之中的第二所,乾隆帝为皇子时的居所,其十七岁成婚以后就一直居住于此,故继位后将其升格为宫,名重华宫。

乾隆帝非常看重这处“勤圣学而谈王道”的龙兴之地,认为这里是他“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故每年除夕、元旦,无不于此少坐,新正与诸臣茶宴联句,成为例典该宫是乾隆帝极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碧玉盘龙纽“心清闻妙香”玺【碧玉盘龙纽“心清闻妙香”玺】“心清闻妙香”玺,清乾隆,碧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4厘米见方,通高6.7厘米,纽高3.4厘米“心清闻妙香”语出杜甫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三。

原诗为:“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玉绳迥断绝,铁凤森翱翔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若见尘沙黄”乾隆帝择此句刻入宝玺,与杜甫当时之心境不同,而是以心清自比,以妙香喻外,盖言身处太平之世,身心俱佳,得无限清幽之乐。

寿山石卧兽纽“所宝惟贤”玺【寿山石卧兽纽“所宝惟贤”玺】“所宝惟贤”玺,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厘米见方,通高4.5厘米,纽高1.9厘米此玺与“乾隆御笔”、“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所宝惟贤”语出《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说明宝贤用能的重要性正如后人所释:“宝贤生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乾隆帝于此亦深有感悟,将其视为定国安民的根本故有“圣人养万民而不能不赖贤之时亮天工。

是以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寰区至广也,生民至众也,以一人之心智耳目御之,其敝精劳神而迄无成功,亦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矣自古贤王劳于求贤,逸于得人,然得人始逸而求贤则劳,毋论求之不以道,得之不以实,所得非其人,所求非其贤,而天下之万民,不可以一日而不养”的论述。

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

碧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碧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9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5.2厘米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说》此玺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万寿。

稽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但在乾隆帝看来,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虽为创业之君,于国于身皆有建树,但仍不乏“礼乐政刑有未遑焉”的遗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

于是,便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以纪念之,并作《古稀说》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乾惕。

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此时的乾隆帝还相当明智,虽自负但不自满“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天之本,必益凛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为法祖之规,必思继前烈,而慎聪听也”他要做到“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这才把“犹日孜孜”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

透过这方“古稀天子之宝”及其产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种壮志未泯,雄心未已,励精图治而且是相当自负的精神状态

田黄石子母狮纽“乾隆御笔”玺【田黄石子母狮纽“乾隆御笔”玺】“乾隆御笔”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厘米见方,通高6.2厘米,纽高3.5厘米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

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青玉兽纽“千潭月印”玺【青玉兽纽“千潭月印”玺】“千潭月印”玺,清雍正,青玉质,兽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4厘米,长1.6厘米,通高1.3厘米,纽高0.6厘米。

铜“广储司印”印【铜“广储司印”印】铜“广储司印”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月,印纹7.15厘米x7.15厘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